圖/杜奕瑾。賴永祥攝
1995年,PTT誕生,奠定台灣開放共享的鄉民精神。2020年,疫情海嘯席捲,而PTT創世神杜奕瑾,又如何以開放共享的精神,打造AI防疫共生圈?
打開網站、上傳胸部X光影像、勾選新冠肺炎。
只要三個步驟,醫生不論來自哪個國家、經驗多寡,都能靠AI協助,20秒判斷個案是否感染新冠肺炎。殊不知,這項全球首創、免費公開的創新平台,竟來自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s)。
過去幾個月來,新冠肺炎篩檢只能靠耗時、昂貴、侵入性的PCR 技術(也就是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一種病毒檢測技術),或是快速但準確率較低的各種快篩,各有缺點和局限。
如今,AI Labs打造的新冠肺炎智慧辨識檢測平台,5月開放以來,包含美國、英國、日本等各地醫生,都在平台上傳影像,進行初步篩檢。
其實,這套開放平台背後不光是AI Labs的技術,還集結衛福部、醫院、國外資料庫跨界協作。杜奕瑾則實踐創辦PTT時「開放共享」的鄉民精神,全球皆能免費使用,以「雲端共生」打破地理隔閡。
「開放共享,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快方法,」這位PTT之父堅信。
跨界協作,開放全球創造生態系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衛福部與各地醫院為了篩檢與治療藥物忙翻天。雖非公衛、醫療背景,AI Labs也跟著防疫忙得人仰馬翻,吸引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陳其邁親自造訪。
當時,AI Labs算出的新冠肺炎用藥建議清單,竟與國外研究吻合,驚豔各界。一時間,行政院、國衛院、台大醫院紛紛上門,邀請加入協作健保的老藥新用,促成跨部門的「AI防疫國家隊」。
杜奕瑾靈機一動,想起曾和台大醫院合作肺炎智能檢測系統,或許能導入新數據,應用在新冠肺炎。但,訓練AI需要龐大的數據量,還要實例驗證。
於是杜奕瑾先串連台大副校長張上淳,以台大病例練兵。同時也從國際開放資料庫,抓出逾四萬張胸部X光影像,擴大訓練量。短短一個多月,AI Labs便打造出全球第一個新冠肺炎X光檢測系統。
但有了系統,還得認證確效。杜奕瑾又找上健保署長李伯璋,希望將檢測平台植入衛福部系統,在保障隱私的前提下,加速AI判讀訓練。
嘗試之後發現,AI辨識不僅速度快,準確率更勝傳統PCR,有助醫學判讀。杜奕瑾舉例,當時PCR驗出的109個確診病例,AI還提早兩天抓出其中的27例。
跨界協作下,AI Labs彷彿打閃電戰,5月3日便公開系統。醫生不論身處何地,只要申請帳號都能使用。
外界好奇,為何AI Labs願意開放共享?杜奕瑾坦言:「靠共創分享,才能做得好又快,產生生態系。」譬如北醫附屬醫院,便將平台納入院內檢測流程,加上各國醫院所給予的回饋等等,都有助於系統與資料庫不斷優化、擴大。未來,更多人採用這個系統,將有助衍生相關醫療器材的開發及應用。
杜奕瑾始終相信,唯有共生協作,AI智慧醫療生態系才會形成。
只是過去台灣以硬體見長,卻總被批評創意不足,為何這次快速打造口罩地圖、AI平台等,以「數位防疫」闖出漂亮成績?
杜奕瑾解釋,其實台灣一直不乏數位創新和公民能量。早在1990年代,台灣就率亞洲之先,打造番薯藤、PTT,這股力量近年更孵化不少社會運動。再從新聞自由、經濟自由、WEF創新指標全球第四名來看,台灣也具備開放共享的肥沃土壤。
可惜的是,台灣雖有沃土,政府和產業界卻從未好好澆灌,甚至背道而馳,導致人才外流。
他大聲疾呼,政府和業界應從只看訂單、拚硬體的代工思惟,走向創造價值、開放共享的數位思惟。若不改變,台灣產業終將淪為國際大廠的追隨者,最後只能不斷逐「廉價勞力」而居,不得不外移。
這也是杜奕瑾2017年回台灣創立AI Labs的關鍵。他期許用科技、共享,替台灣產業數位轉型。
防疫打下漂亮戰役,下一步,杜奕瑾將持續開發AI精準醫療,與醫材廠商合作,並申請認證。
杜奕瑾說,AI Labs隨時敞開大門,歡迎想發展數位創新的企業合作,唯一條件是開放共享,因為這將是通往下個數位經濟時代的共生密碼。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 林鳳琪、王昱翔
錄音轉述/陳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