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0814-1.png
圖片來源:NHK 電視台

不久前,日本 NHK 推出一檔特別節目《生活在車裡的人》,描述一群散落各地停車場、隱藏在城市角落、只能以車為家的人,數量之多連社福團體也大吃一驚。一位車屋族感嘆:「好想在床上睡覺,希望能窩在被子裡死去~」這般現象,以後是否也會在台灣發生?

故事的源頭,是2019年8月一則震驚全日本的新聞:「一家三口在車上生活了一年,92歲的老奶奶最後在車上死去!」從此,NHK開始高度關注「車屋族」動態。

有天,他們收到一個消息,一對母女在高速公路休息站停車場逗留了3年,「到底發生什麼事?是否還有其他人?」製作團隊前往現場,打算解開這個疑問。他們花了大量時間,在全國1160處高速公路休息站進行地毯式的探訪,最後得出的驚人發現,集結為
《生活在車裡的人》調查報導。

會住在車上的人,究竟有何苦衷?

0814-2.jpg
圖片來源:NHK 電視台

走投無路的人們,在車上品嚐人生苦澀

先說明,這些車屋族可不是為了享受戶外休閒風情,或把車子當成約會場所的「車床族」,而是一群被逼到走投無路的人們。有些是收入中斷、職場受挫、或遭遇疾病侵襲的中高齡族群,也有因家庭失和而出走的單親媽媽,甚至有不到30歲的年輕人。

為何常聚集在高速公路休息站?第一,這邊有便利商店、餐廳、跟廁所,可解決基本生活需求,其次,這裡大部分的停車場都不用錢,能節省開銷,最後,來來去去的人潮跟車流,一般人也不易察覺他們的存在。

可是,到了萬籟俱寂的深夜時分,車屋族的多寡便一目瞭然。一位休息站工作人員直說,有些車輛幾乎停了一年之久,「其實他們沒有造成麻煩,所以也不好意思請他們離開。」

0814-3.jpg
圖片來源:NHK 電視台

節目訪到的第一位車屋族,是住在車上快一年的66歲歐吉桑,他以前是卡車司機,幾年前老伴去世、又被裁員,他乾脆住在車上,靠每月10萬日圓的年金過活。為了省錢,他到處蒐集免費的食材跟野菜,自己開伙,但營養顯然不夠,「以前體重70公斤,現在剩40幾,」他曾去公家機關洽詢補助,得到的回答是:「你有車,就不能申請!」他考慮過把車子處理掉,卻擔心萬一沒領到,連睡的地方都沒了。

受訪後幾天,他領到剛入帳的國民年金,就買了5公升汽油、驅車離去,「一直停這太醒目了,不能給人家添麻煩啊!」他說。

有人因經濟困窘不得不棲身上車,也有人是因為無法融入社會,選擇躲避於此。在熊本縣被發現、年近六旬的岡山夫婦就是一例。

兩人過去都是護理師,在老家愛媛縣也有房子,無奈先生後來被裁員、換了好幾家醫院,卻無法適應新的職場和工作要求,「我失去自信,還要忍受閒言閒語,每天都覺得痛苦,」最後,他要求太太一起出走,「這是我現在最喜歡的場所,不用在意他人,只要別亂停車就好。」岡山先生勉強擠出一絲笑容。

可是,住在車上這幾年,夫妻倆只能靠存款和打零工過活,身體病痛也愈來愈難熬。直到採訪尾聲,一旁的岡山太太始終沉默不語。

近三成休息站都有,連社福單位也沒發現

為估算車屋族數量,《生活在車裡的人》詢問全日本各地的1160處高速公路休息站,是否看過這樣的人?結果有近三成比例、335處回答有,通常以男性面孔居多,也不乏女性,甚至有帶孩子在車上過活的。

節目也採訪了社福團體和慈善機構,發現很多單位都不知道有這麼多寄居車上的另類難民。位於靜岡縣的NPO組織、專門救援流浪漢的鈴木和樹直搖頭,「我們非常震驚!沒想到有這麼多人生活在車上。」連第一線的公益團體都未察覺,更何況地方政府和公家機構。

0814-4.jpg
圖片來源:NHK 電視台

有鑑於此,地方組織最近開始針對車屋族展開搜尋,也歡迎他們來求助,只是收到消息後,到了現場經常撲空。如何找出到處移動、或者不願被發現的車屋族,的確是大難題。

除了一開始提到的92歲老奶奶,《生活在車裡的人》統計,過去5年曾發生12起住在車上而死亡的案例,大部分是70歲以上的長者。

在福岡縣幫助貧窮家庭的NPO人員阿英紹,兩年前也接觸過一位年近9旬、在車裡過了10年的老爺爺。「剛開始想提供物資,他還很倔強、不肯收,」阿英紹回想:「如果能早點遇見的話,或許他還能多活幾年,」老爺爺去世後,無人認領的骨灰只好由NPO協助處置。

不只銀髮族,年輕世代也有不少車屋族。節目曾發現一對住在車上的夫婦,原因是太太為照顧罹患失智症的丈夫、怕他燒了房子,加上不願和親戚往來,索性開車浪跡天涯。

0814-5.png
圖片來源:NHK 電視台

工作人員還發現帶著一歲幼兒的年輕媽媽,「去網咖過夜,孩子還小、晚上會哭鬧,只好打消念頭,」平常天氣還好,到了寒冷的冬夜,汽車就是母子倆僅剩的容身之地。這位媽媽不捨地說:「覺得很對不起孩子。」

鈴木和樹還有次收到一個車屋族的求助訊息,希望提供一些食物,到了會面地點,發現對方是位躲避家庭暴力的年輕男子,「他骨瘦如柴,看來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壓力!」短暫道謝後,那人便快速離去。

美國也發生,科技矽谷旁竟有大批車屋族

事實上,美國城市這幾年也出現大量汽車難民,匯聚許多科技大廠的矽谷,周遭就有很多住在露營車、或每晚睡在車裡的車屋族,少數幾條不限時停車的道路,還曾停滿一整排露營車,甚至出現「帳篷城」(Tent City)。

在科技大廠閃閃發亮的金字招牌下,隱藏的是房價恨天高、生活成本難以負荷、通勤時間動輒5、6小時的連帶副作用。就連在當地上班、被視為「科技新貴」的工程師,都可能為了節省房租和通勤時間,淪為夜宿車內的車屋族,更何況從外地來矽谷討生活的異鄉工作者,如 Uber 駕駛、商場店員、清潔工等。

舊金山市政府曾統計,超過3成的車屋族已在車上住超過兩年。而有鑑於露營車和遊民人數大增,加州不少城市居民都開始擔憂其衍生的公共衛生和治安問題,加劇社會對立的氣氛。

繼日本和美國之後,今後台灣是否也會上演「車屋人生」戲碼?好好檢視社會安全網絡,關注可能出現的經濟難民和弱勢團體,是相關單位得先做好的功課。

0814-6.jpg
圖/美國許多城市也出現居無定所的「帳棚族」。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高宜凡 
錄音轉述/陳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