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0902-1.jpg

拉詹認為,在科技推波助瀾下,「國家」「市場」兩支柱壯大,卻擠壓「社區」第三支柱發展。


疫後世界,亟待重建。

在全球確診人數衝破2000萬、死亡人數逾70萬大關的此時,全球政治與經濟情勢都處於緊繃的臨界點;但令一般人更為憂心的,是周遭正在惡化的生活圈。

「在全球各角落,有許多弱勢社區,正在承受疫情的苦果!」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金融學傑出講座教授拉詹(Raghuram Rajan)接受《遠見》越洋視訊專訪時指出,這些事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卻沒有登上媒體頭條。

然而,看不見的悲慘故事,正在裂解全球政經結構,並一步步重塑疫後世界的新面貌。

57歲的拉詹,曾任國際貨幣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與印度央行總裁,2014年,曾在任內獲《歐元雜誌》(Euromoney)評選為2014年最佳央行總裁。他是當代少數兼顧理論與實務的經濟學家,曾預言金融海嘯(起於2007年)的到來。

疫情讓沉痾惡化,第三支柱崩解中

此次,疫情席捲全球,拉詹警告全球此波陷入的經濟蕭條,很難短時間完全回復。

若僅單看華爾街,你會很難理解他的憂心。近幾個月,美國華爾街大發投資財,疫後從谷底翻揚、半年來漲幅近五成,熱鬧慶祝股市頻創歷史新高。甚至有大咖投資銀行指出,這會是有史以來最短的復甦,景氣很快就會「V型反轉」。

8月中旬,美股狂飆,亞馬遜甚至一天暴漲72美元,創辦人兼執行長、全球首富貝佐斯,身價整體來到1978億美元,創下《富比士》富豪榜追蹤40年的新高紀錄。

然而,40歲就是IMF最年輕首席經濟學家的拉詹,可不這麼看。他總是撥開所有資本市場的表面數字,去追究導致數據結果的社會經濟架構。

去年,拉詹推出著作《第三支柱》,就是直搗問題核心的重磅論述。他回顧人類歷史,發現國家(政治)、市場(經濟)與社區(社會),是維持群體穩定的三大支柱。

然而,在近代科技的推波助瀾下,各種成本下降、貿易全球化,使得國家、市場這兩大支柱同步壯大,卻擠壓了「社區」這根第三支柱的發展。

拉詹如此形容三根支柱的連動:
國家太弱,社會將恐懼冷漠;國家太強,社會則變得專制。
市場太弱,社會沒有生產力;市場太強,社會則沒有公平性。
社區太弱,社會就會傾向裙帶資本主義;社區太強,社會就將停滯。

拉詹特別關注「社區」這第三支柱,不只因為社區長期受到擠壓,還因為社區是組成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決定國家乃至於全球政經發展的土壤。

「多數現代人與社區脫節,但事實上,社區應與人們緊密鏈結,並承擔比以往更多的責任!」拉詹指出,社區的責任,包括養成青少年的價值觀,並讓孩子接受能因應成人世界的良好教育,尤其在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此刻。

現代社區的角色更重了,體質卻比變得更脆弱。

首先,多數國家由中央政府獨攬大權,下放到地方的權力,比以往更少。第二,單薄的經濟結構。近代工業國家的社區,大多仰賴特定製造業與大型工廠,一旦該業凋敝、關廠,居民失去生計,社區就開始崩壞,包括離婚率、失業率、犯罪率、藥物濫用都攀升。因此,失去經濟支柱的社區,少有能擺脫負面循環的例子。

0902-2.jpg
圖/拉詹(中)在2014年被評為最佳央行總裁,是當代少數兼顧理論與實務的經濟學家。

政治、經濟兩大支柱搖搖欲墜

「疫情沒有帶來新的問題,卻讓過去沉痾進一步惡化、更加難以收拾!」他表示,社區式微所延伸出的公民憤怒,很可能醞釀出反資本主義、反政府、反全球化的熊熊大火,燒出更多的社會鴻溝,在城鄉、種族、性別、黨派與各種社會階層,造成更多分裂。

在彼此不信任的氛圍中,「佛洛伊德事件」才會引爆全美、乃至於全球的反歧視抗議。

拉詹觀察,這次百年一見的疫情不僅挑動各國內部矛盾,也讓全球政治衝突一觸即發。

「『責怪中國』一定是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的主基調!」在IMF、印度央行任內深度參與全球政經發展的拉詹,指出中、美兩大強權在疫情之後,從貿易戰、金融戰到科技戰,發展成扼住彼此咽喉的白熱化對抗,沒有人願意出面扮演全球領導霸主。

在這種「類冷戰」的架構中,各國為了自保,紛紛走向保護主義,整個地球村開始崩裂,各種政經活動受阻、降低營運效能。

看來,在疫情的拉扯下,政治與經濟這兩大支柱搖搖欲墜,而第三支柱「社區」──這張你我身邊的安全網,正受到全面衝擊。

0902-3.jpg
圖/拉詹(左)曾任印度央行總裁,與印度總理莫迪(右)有過許多政策辯論。

重振第三支柱的五大要素

那麼,該如何重振社區?拉詹指出五大要素。

「首先,要去中心化!」拉詹呼籲,中央層級要適度地授權與賦能(empower),否則人們就缺乏歸屬感,而沒有地方支持的國際事務將空洞化。就像英國要脫離歐盟,最常見的口號就是「拿回主導權」,不願再讓歐盟幫英國人做各種政經決策。

除了國際事務,國內政策也要授權地方,像是國中小教育、企業法規要有一定程度列屬地方管轄權。

此次,各國政府都由中央統一控管疫情,但拉詹舉例像是解封時程、營業時間、工時工資等規管,可考慮由地方政府或社區視情況來彈性調整。尤其現在有更多電腦化、自動化的科技系統,讓「去中心化」的管制變得可行。

拉詹警告,一旦地方人士覺得「我什麼事都不能做、不能參與」,這種無力感就容易轉為對中央權力的抗爭,而這也是全球各地陸續爆發抗議疫情管制的主因之一。

重振社區的第二要素,是建立地方領導團隊。拉詹建議連結社區頭人、工商團體、教育機構等有力節點,組成領導中心。第三,則是說服各方參與(engage),說服大家開始啟動改變,並決定任務的優先順序。例如芝加哥當年就以打擊罪犯為當務之急,因此開始清掃塗鴉、重建街頭景觀,讓不肖分子覺得這社區有人管理,怕被監視而不敢做壞事。

第四,對的基礎建設。例如親水公園的設立,可引導孩子有合宜的娛樂處所,也建立觀光吸引力。拉詹也發現,許多貧困社區沒有寬頻基礎建設,既然疫情會一再回訪,那就該趁早做寬頻,否則根本無法在家遠距工作。

第五,建立地方募資管道。他指出,地方通常依賴中央給補助,但補助往往有一堆限制條件,無法對應地方需求。因此,建議地方有提案與募款的能力,隨時籌備自主財源。

提倡「地方主義」(localism)的拉詹觀察,目前沒有大國足以擔任全球領導的角色,因此能夠壯大第三支柱的地方領導力更顯得重要。

不過,他強調「全球領導力」仍然無可取代,才能團結各國對抗氣候變遷、新冠疫情等全球議題。

「過去在單邊主義的世界中,美國疾呼多邊價值;如今身處多邊世界,美國卻表現出單邊主義!」身為印度裔的拉詹指出美國老大哥的挑戰與矛盾,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只剩兩個月,他期待美國還是應該回到多邊框架。

而回應多邊,最重要的就是從草根而多元的在地觀點出發。拉詹呼籲,更多的地方授權與社區賦能,才能平衡三大支柱,更有機會以公平正義來重建疫後世界。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林讓均    
錄音轉述/郭美芝


 

0902-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