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陳時中.jpg

圖/衛福部長陳時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入境普篩」該怎麼做,公衛專家和醫學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外界更是吵得沸沸揚揚。到底爭議有哪些?該逆時中、還是繼續順時中,何者才是最佳的作法?

 

彰化縣衛生局針對居家檢疫者進行主動採檢,篩出一個居家隔離的無症狀感染者,接著,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指示政風單位介入調查,引發軒然大波,公衛議題演變成藍綠口水戰。

 

這場公衛爭議,從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逆時中」、違背目前「有症狀才採檢」政策,且違反居家檢疫作業流程(SOP);一路爭論到採檢費用報銷、研究經費等問題,甚至傳出圖利篩檢試劑進口廠商等質疑,讓外界霧里看花。

 

其中,最大的爭議在於:台灣到底要不要入境普篩?

 

目前,公衛學界和醫界對於「對誰篩」「怎麼篩」「何時篩」等問題,看法相當分岐,莫衷一是。

 

爭議一:「普篩」是入境全篩,還是高風險地區採檢?

 

首先,這次學界討論的「普篩」或「擴大篩檢」,並非逢人就篩,或是民眾想篩就篩,篩檢對象仍以從國外入境的人士為主。

 

主張擴大篩檢的台大公衛學院前副院長陳秀熙認為,重點是「如何找到無症狀感染者」,因此建議針對高風險群做入境全部篩檢,低風險和中低風險群則維持原先政策。

 

事實上,目前指揮中心就已針對疫情嚴重的菲律賓採取入境者全篩的措施。從7月26日起實行迄今一個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一共採檢了557人,其中有症狀者51人,有11人確診;無症狀506人,確診2人。

 

莊人祥指出,「即使入境者沒有全篩,無症狀者還是有可能被檢驗出來,像這次兩名無症狀但確診病例,其中一個是確診者的接觸者,另一個是入境隔天才出現症狀者。」至於未來是否要擴大篩檢,陳時中強調,政策會做「滾動式檢討」,並不排除針對更多高風險國家的入境者進行全篩。

 

莊仁翔.jpg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爭議二:篩檢成本太高,還是經濟損失更大?

 

反對入境全篩的理由,主要是成本和效益考量。

 

反對入境普篩的台大感染科專家李秉穎醫師認為,入境普篩所需要花費的成本太高,而且台灣目前也沒有本土案例,所以根本無法顯示普篩的效益。

 

支持入境全篩的學者則認為,除了要找出無症狀感染者,防堵破口之外,另一個著眼點是實驗「商業泡泡」,以便讓入境檢測陰性者可以縮短居家檢疫和隔離時間,有利於商務活動。

 

「如果外國人來跟你做生意,他進來台灣要先休息14天,請問他生意要怎麼做?」陳秀熙早在4月受訪時就指出,隨著全世界逐步解封,從國際貿易和外交等考量,台灣恐無法一直封鎖國門,勢必要權衡經濟與防疫之間的利弊得失,對邊境管制進行調整。

 

台大.jpg

圖/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取自台大公衛學院官網

 

爭議三:「偽陽性」造成恐慌,壓垮醫療體系

 

李秉穎反對入境普篩的另一個理由是,普篩有偽陽性的問題,容易造成大家的恐慌。尤其如果有免疫疾病患者,本來就會不斷製造非特異性抗體,產生偽陽性狀況。

 

李秉穎以英國為例,近期曾將2011至2018年的血清樣本拿來檢驗,結果竟出現新冠病毒的樣本,而且還能驗出病毒抗體,這顯示抗體檢測有很大機率會出現偽陽性。

 

「像台灣這樣疫情穩定的地方,並不需要做普篩,只要把入境防疫的工作做好就好。」李秉穎指出,冰島就是前車之鑑,一開始進行封鎖時有把疫情控制好,但後來實施入境普篩、並且放寬邊境檢疫的政策,反而讓疫情更嚴重。

 

陳時中則提出算式模擬,若入境全數普篩,不僅會造成偽陰性案例在社區趴趴走,更可能產生1萬多名偽陽性病例,等於花了8億元反而製造防疫破口,壓垮醫療體系。


李秉穎.jpg

圖/台大感染科專家李秉穎醫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爭議四:檢測試劑的準確性存疑,忽陰忽陽影響更大

 

雖然國內持續零確診,疫情看似穩定,但近日頻傳出境後確診的「台灣輸出病例」,反映出國內社區帶病毒者的比率增加,也讓普篩的呼聲加大。

 

陳時中指出,目前出境後確診有10例,以5萬人檢出10人,其實比例僅千分之0.08,效益相對低。更重要的是,檢驗試劑的不準確性會讓結果產生很多變化,目前以這樣無症狀確診比例來看,普篩恐會造成更大的誤差。

 

「每次遇到有確診者,大家心中所想的是把病人找出來或標示出來,那就安全了,」但陳時中指出,相較於SARS以發燒為依據,新冠肺炎沒有明顯的特異性,症狀從發燒、上呼吸道、到後來的味覺嗅覺異常等都有,而且症狀出現也沒有確定的先後順序,再加上試劑的不準確性,很難去標示病人。

 

況且,目前這10例境外確診個案的狀況,忽陰忽陽,「這裡面就是有試劑的不準確性,會造成可能的模糊空間,」這意味著,若想要靠一次的檢測來揪出無症狀感染者,結果是陰陰陽陽,反而造成社會困擾。

 

陳時中表示,當試劑的準確性提高時,篩檢政策將會隨之調整,但目前的重點是本土的社區安全,因此要把檢驗量能和醫療資源放在國內,「把病人找出來固然很好,但目前來看,全面防疫才是比較好的選擇。」

 

「不要期待你碰到的人都是篩檢陰性,重要的是把自己保護好,」陳時中語重心長指出,SARS會極力把發燒的人找出來,但在新冠肺炎沒有辦法這樣做,因此要從邊境管制和檢疫,到個人防護,以及最後防線的醫療量能都顧好,才能確保本土社區安全。

 

儘管目前學界和醫界對於「入境普篩」仍有很多爭論,但,病毒不分藍綠,應避免防疫政治化,變成口水戰,因為政治內鬥才是防疫最大的破口。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鄧麗萍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