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1.jpg


在我們的生活場景中,FinTech(金融科技)可說是無所不在:走進超商ATM,即使沒帶提款卡,只須用手指進行靜脈辨識,就可以順利提領現金;一場飯局結束,想要轉帳給朋友,只要輸入對方手機號碼,即能輕鬆完成轉帳;忘記帶錢包出門,只要拿起手機「嗶」一聲,也能支付各種消費。

然而,當我們享受FinTech帶來的便利及改變的同時,也進一步產生個資、風險控管的疑慮。

究竟風險與便利性之間該如何取捨?KPMG安侯建業企業管理公司、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與中華徵信所日前共同出版的
《台灣金融科技發展100個關鍵問題》,點出台灣FinTech發展正面臨的九大面向、百大問題,冀能逐步解決現有問題,帶動台灣FinTech的產業發展與商機。

這是台灣第一份點出金融科技發展百大關鍵問題報告,參考新加坡100個金融科技關鍵問題,並集合政府相關單位、金融業、金融科技業、學界代表共400多人次,匯整出一份屬於台灣的版本。

KPMG安侯建業數位創新服務營運長賴偉晏表示,因應台灣金融科技發展現況,百大問題分別聚焦於KYC身分驗證、支付、資本市場與財富管理、財經素養與一般性議題、客戶參與、監管科技、保險科技、普惠金融,以共同討論議題等九大面向。

關鍵一》你的個資誰來保護? 

「KYC(Know Your Customer,認識你的客戶)是金融科技發展的起點,」賴偉晏說,國人對於個資的安全愈來愈重視。

舉例來說,使用APP很沮喪的一件事情,是註冊過程中要輸入大量的資料,甚至要求Google或Facebook認證;而消費者在意的是,有沒有權利知道個資被哪些品牌使用,採集之後是否做一些不被允許的用途。

目前來看,主管機關對消費者個資採分別管理,例如金融用戶的資料由金管會負責;企業相關資料由經濟部負責;健保資料由衛福部管理等。

賴偉晏認為,資料保護和串接,未來將會愈來愈重要,可思考的是,是否有一個專屬主管機關,專責管理、數據串接消費者資料保護,以及個人資料的權利義務釐清。

「個資法,是FinTech發展很重要的一環。」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理事長楊瑞芬觀察,澳洲政府為了因應開放銀行的趨勢,已將「個資法」改為「消費者資料權」。她認為,台灣應修正「個資法」不合時宜的項目,包括:將資料權回到人民手上,同時也讓民眾能夠執行資料的轉移權利,也就是資料可攜權。


2.jpg

圖/FinTech的發展帶來了便利,但資安的疑慮解決了嗎?pixabay



關鍵二〉「串接」才能得天下,「體驗」是未來的關鍵!

「支付,是金融科技的標配。」賴偉晏說,今年新冠疫情,帶動行動支付在疫情期間,呈現雙位數的成長,並以超越我們想像的速度在進化。

他進一步補充,每個消費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支付,支付必須便利又好用,這時就會面臨兩個問題:風險和便利如何取得平衡?眾多支付工具中,如何與企業、政府系統做完整串接,讓支付體驗更便利、安全?

近幾年來國泰金、富邦金、中信金、台新金等陸續成立金融科技專責單位,公股行庫也急起直追。競爭激烈的環境下,金融業最重要的課題,就是「串接」。

他認為,做好串接、整合所有金融科技服務,才能得天下,而減少斷點、體驗才是決定未來的關鍵。

解套一〉建立金融科技專責機構


綜觀台灣FinTech發展,楊瑞芬認為,最核心問題是需要一個「專責機關」來幫助產業來發展。

楊瑞芬高度期待政府能成立一個新的數位發展部,來協助產業來推動金融科技發展,並強調「不要讓金融科技,成為沒有人的孩子。」

台灣把金融業者與金融科技業者畫在同一條線上。但楊瑞芬認為,金融科技產業若有專責的機構來協助發展,才有機會解決創新領域的跨部會問題。

解套二〉跨業合作,把餅做大

「台灣金融科技,走得很辛苦!」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說,雖然台灣享有「科技島」美名,但在金融科技環境上,卻跑得比非科技領域的國家更加困難。

台灣金融科技發展關鍵問題,從KYC、支付、資本市場、保險科技再到監理科技,但最終想要達成的是「普惠金融」的願景。

她強調,金融科技將「金融」放在前面,並非只有金融業才可以做,核心概念是如何運用科技幫助「金融普惠」。

很多銀行業都怕其他產業來競爭,但走出台灣,還是要面對國際金融科技業的競爭,這並非是「先來後到」「先搶先贏」的問題,而是誰能快速反應市場、創造更多的價值。

政府擬訂的「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2.0」計畫中提及振興內需,強化金融服務業。要如何振興內需?郭曉薇表示,就是要靠金融科技來帶動服務業。經濟的驅動力來自於交易,國家發展金融科技的目的,是希望帶動交易、驅動經濟。

新冠肺炎來襲,數位轉型已經回不出去,這次產、官、學合作,共同討論點出台灣金融科技百大關鍵問題,目的是想提供更高的角度,讓政府正視金融科技的發展,一起把餅做大,創造未來的數位台灣。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許雅綿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