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1012-1.jpg
圖/中國大陸洋山港。陳之俊攝

2006年8月,時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率先喊出「2015年人均GDP達3萬美元」的口號,14個年頭過去了,台灣卻仍在門外徘徊。

今年7月,國發會又重提「3萬美元」願景,制訂2021~2024年國家發展計畫,期許以每年經濟成長率2.6~3.4%的水準,讓總統蔡英文在2024年卸任前達標。巧的是,行政院長剛好又是蘇貞昌。

偏偏,台灣想順利達陣,非得靠某個市場幫忙不可,而這又是政府不想說出口的祕密。

2016年5月20日,民進黨再次執政,蔡英文上台後,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東協10國+南亞6國+紐澳),擬藉此分散出口市場,降低台灣對大陸的倚賴。

然而,四年後的今天,儘管中美貿易戰廝殺激烈,紅色供應鏈紛紛移出大陸,部分台商也跟著回流,但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新南向的成績卻不如預期,台灣對18國的出口占比,甚至逐年衰退。

出口新南向,今年再創新低

馬英九執政的2013年,出口到18國的金額為690多億美元,占總出口額22.2%,創下歷史新高,反觀,2016年政黨輪替的第一年,占比卻跌到21.2%,2019年更衰退到19.2%,年減7.3%,今年1到8月,占比又來到17.8%的新低,比去年同期減少7.6%(表1)。
1012-2.jpg
圖/台灣新南向績效不如預期。

反觀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卻是一枝獨秀。今年1~8月,台灣出口大陸與香港比重為43.2%,8月甚至上升到46.4%,改寫紀錄。

前經濟部長尹啟銘引用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指出,政府預估2020年的GDP經濟成長率為1.56%,主要來自四大引擎,分別是民間消費(占GDP的50.48%)、政府消費(14.28%)、固定資本(24.07%)、外貿(11.01%)。

儘管外貿僅占GDP 11%,卻是經濟成長率的關鍵動能,各出口地區中,又以中國大陸最具規模,顯見大陸市場對台灣GDP成長率的貢獻度,不容小覷。

如果從台灣對主要國家/地區的出口金額來看,2019年,台灣貿易順差(出超)435億美元,其中,對大陸與香港出超逾737億美元,對日本則是入超(貿易逆差)207億5300萬美元(表2)。
1012-3.jpg
圖/台灣從中國大陸2019年賺進737億美元。

「如果台灣沒有對大陸與香港巨幅貿易順差,根本就是貿易逆差國家,不可能有雄厚外匯存底,」尹啟銘一語點破,大陸市場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扮演助攻角色。

為何台灣想完成「人均GDP3萬美元」目標,非要靠大陸市場?

這與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台灣的晶圓代工勇冠全球,大陸又是最大需求市場,並非東協等其他地區所能取代,如果台灣的半導體產品沒大量出口到大陸,就難以達標。

「今年前8月,台灣輸陸產品,半導體零組件(晶圓最大宗)首次超過50%,出口金額為515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說,加上9月15日,華為禁令生效,中國大陸的廠商提前囤貨,更拉高台灣半導體零組件輸出大陸的比重。

值得觀察的是,台灣晶圓代工全球市占率近六成,9月過後,少了華為的訂單,台灣對大陸的輸出是否會出現衰退?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產業顧問劉佩真說,台積電在大陸的營收占比為20%,其中,華為獨大為15%,但所幸,即便無法供貨給華為,台積電先進製程獨步全世界,以及新興科技、遠距等需求下,其他國家的訂單,已補足華為的產能空缺,台積電的營收不至於受到影響。

經貿出口,須尊重市場機制

近十幾年來,儘管台灣三度政黨輪替,但出口大陸的比重一直維持在40%左右(表3),印證台灣的產品受到大陸進口商的肯定,兩岸的經貿活動,實由市場機制主導,政治的影響有限,絕非力推「新南向」等政策能扭轉。
1012-4.jpg
圖/台灣出口大陸、香港比重不減反增。

由此可見,台灣的人均GDP想達3萬美元,很難與大陸市場脫鉤。「蔡總統任期內要達標,必須坦白承認,要靠大陸賺錢的成分很高,」前行政院長張善政說。

政大經濟系特聘教授林祖嘉也點出關鍵,假設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保1,明年保3,往後每年都要有2.9%的成長,才能達標。而台灣的經濟成長,主要靠大陸與美國。今年1到8月,台灣出口大陸、美國,分別增加12%、6.2%,但預估今年全球經濟長在疫情衝擊下,將負成長5%、貿易量恐衰退13~14%,是否會出現「黑天鵝」很難預料,外貿出口備受考驗。

出口貿易更不能僅靠半導體產業。張善政指出,「3萬美元」在政治層面的意義,遠高於經濟層面,今年因為新冠疫情,歐美在家上班的遠距需求依舊存在,造就資通訊產業亮麗的成績,但並非所有的產業都受益。

檢視今年1到7月,台灣製造業累計平均生產指數的年增率,各行各業一片赤字,光是紡織業就衰退達18.68%,僅有電子業一枝獨秀。其中,積體電路業(半導體產業)獨占鰲頭,成長34.66%;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成長11.77%。

總體來說,關於經貿出口,政府必須尊重市場機制,也要檢討產業政策,「台商努力研發,讓MIT獲得肯定,表示台灣有國際競爭力,人家要買,就開心的賣,不用擔心太依賴某個市場,如果大家都樂意買,還愈買愈多,台灣經濟就會更好,」邱達生說出全球經貿活動的現實面。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彭杏珠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