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XING Mobility行競科技創辦人洪裕鈞。
「台灣也有Elon Musk!」這是有PTT創世神之稱、台灣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對洪裕鈞的形容。
洪裕鈞是台灣松下電器創辦人洪健全的長孫。雖身為台灣松下第三代掌門人,但對外界來說,打造出台灣首輛千萬電動超跑,有「台灣Elon Musk(特斯拉總裁馬斯克)」之稱的XING Mobility行競科技創辦人,是他更為人所知的另一個身分。
2019年底,美國拉加維加斯改裝車大展上,一輛1969年出廠,超過60歲的古董車雪佛蘭Camaro,完美變身時下最夯電動超跑,0至100公里加速,僅需1.8秒,驚豔全場,更引來阿拉伯主權基金、矽谷創投探詢投資。
讓投資人心動的,是行競不但讓老爺車「重生」,還注入「新能源動力靈魂」。
瞄準特規商用車,客製電動化
這套獨家專利的浸沒式冷卻電池專利與模組化電池動力系統,宛如「變形金剛」,不但可大可小,馬力可強可弱,全依顧客需求量身打造,不僅顛覆新能源車製造研發,燒錢又耗時的高門檻;更意味著未來任何燃油引擎運具,都有機會快速變身電動運具。
洪裕鈞舉例,過去北歐鏟雪車只能靠燃油引擎驅動,始終克服不了惱人黑煙;同樣的難題,也出現在挖礦、大型建設等各種工程車與動力車上。
行競雖能打造電動超跑,卻不想「當特斯拉」。洪裕鈞透露,小客車只占全球車輛32%,其他68%是工程車、船舶、水上摩特車、採礦車等特規車,「市場超過1000億美元。」業界則分析,行競打造電動超跑只是手段,如何成為特規商用車界的「台積電」與「BOSCH」才是真正目的。
洪裕鈞分析,全球電動車浪潮下,特規商用車對電動化與智能化的需求將更迫切,這類少量多樣的客製化市場,國際車廠沒優勢也不想做,卻是台灣很好的機會。
行競也證明,台灣的確做得到。去年至今,包含挪威、日本等鏟雪車、工程車、採礦車等全球大廠紛紛尋求合作,「我們的電動採礦車,已經在東南亞落地。」
出生在傳統家電製造大廠,但從小愛車成癡的洪裕鈞,其實心底一直有個沒說出口的造車夢。
直到2011年,他在一場TED演講上,認識當時擔任特斯拉開發工程師的齊塔克(Azizi Tucker)。齊塔克認為,台灣有全球最完整、取得距離最短,最高效的電動車供應鏈,台灣的優勢是,「從概念到現實,距離最短,」很適合造車。兩人一拍即合,2014年,行競在內湖誕生。
研發電力動力系統,闖出藍海
電動車關鍵核心為電池、馬達與電控系統,其中,電池占造車成本五成以上,市場早就被全球幾家大廠把持。
洪裕鈞深知,台灣唯有避開與大廠正面衝突,找到新藍海,才可能存活。
因此,行競一開始就挑上最難走,也沒人走過的路。看上工程車與商用車電動化商機,行競耗時四年,才克服浸沒式電池冷卻技術,並研發出可少量多樣客製化的模組化電池與電力系統。
過去,台灣沒有真正MIT汽車工業,電動車時代反而是台灣的機會,「光是汽車電子,全球產值有四兆美元,是智慧手機的八倍。」
談起造車夢將成真,洪裕鈞略顯激動,「台灣的工業製造是很有實力的,行競也有研發實力,」而行競首輛電動超跑Miss R,七成零組件MIT,「與其拿錢去國外買飯店,不如投資台灣產業。」
但洪裕鈞也呼籲,台灣必須跳脫過去思惟,找到屬於自己的優勢。他舉例,法拉利雖然市場小,但單價高,更創造高品牌價值,以及高技術門檻。「要繼續做福特?還是做法拉利?」此刻,台灣正站在關鍵抉擇點上。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林鳳琪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