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111-1.jpg
瑞典環保少女葛瑞塔,2019年登上《時代》雜誌封面。達志

00世代在國際上被稱為Z世代,他們將占全世界1∕3人口,已影響全球政治、經濟和就業、科技發展,
他們與網際網路幾乎同時誕生,從小熟悉虛實交錯;他們熱烈追求成就焦慮,同時對地球未來深感焦慮。他們是Z世代,即將席捲而來。

要了解這個世代想什麼,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是最快的入口。

9月29日,拜登和川普這兩位「史上最老」美國總統候選人同台較勁辯論,這群跟網際網路一路共生的年輕人手機螢幕亮著,一邊看,一邊在社群平台上評論,還有不少人一邊玩起「英雄聯盟」或「NBA 2K20」。

而當兩位老當益壯的候選人聲量愈來愈高,在台上不顧禮儀互指對方無禮,這群新生代人類失去了耐性,不少人在社群平台上留下最後一句簡短評論,就轉身而去。

就在這一瞬間,或許最能看出Z世代對於舊世代的不耐。

數位時代誕生的他們,也想切割千禧世代

同時,在無邊無際的網路,另一場Z世代與其他世代的戰火持續交鋒。這一次,交鋒最激烈的平台在TikTok:暱稱mayalepa的20歲女生說,她受夠嬰兒潮世代把千禧世代和Z世代混為一談,「我才不要被說成跟那些『把哈利波特電影當成個人特色的族群』混為一談。」

她製作影片,公開對全美嬰兒潮世代嗆聲「不要再以為『所有年輕族群』都一模一樣,」這支影片一出現,引起廣大千禧世代和Z世代的交鋒,比千禧世代更熟悉TikTok平台的Z世代影片,源源不絕地上傳和分享。

「不只是哈利波特,千禧世代『老掉牙』的作風,還包括穿上印滿標語的T恤,that's so old,」另一位TikTok使用者說。

網際網路的興起,無疑加快了世代更替的腳步。Z世代不願意跟千禧世代混為一談,除了哈利波特和T恤品味,還有什麼「現實上」的理由,讓他們急於跟千禧世代切割?

為此,美國皮尤(Pew)中心今年年中做了規模廣泛的美國Z世代大調查。

在皮尤中心的描述中,這個即將在政治和職場上全面展現影響力的世代,他們承繼了2008以來逐步復甦而強勁的經濟,在今年第一季新冠疫情在美國爆發之前,更曾享受史上最低的失業率的好時光,讓所有人稱羨(當然,如今的Z世代應該會感到前途茫茫)。

事實上,年紀介於18 到23歲的Z世代,也就是台灣的00世代,有超過一半因為疫情,自己或家人遭受失業或是減薪,比例高於千禧世代的四成,和X世代的36%,更遠高於嬰兒潮的25%。

根據皮尤中心的研究,Z世代跟先前世代還有以下的差異:他們在種族議題上更多元,他們正要成為教育水準最高的世代,他們是數位原生代,對手機出現前的世界樣貌毫無記憶。

習慣虛擬世界,更關心環境、氣候議題

有趣的是,作為數位原生代,這群00世代的影響力產生方式,跟之前的世代有點不同。在過往,世代影響力首先是透過「實體」,但對於與網路共生的00世代來說,他們最早的影響力是從網路開始,如今,當這群人紛紛達到法定年齡,可自行辦信用卡、買手機(18歲)、投票(20歲),甚至就業(23歲),他們的影響力,才正要從網路傳達到實體世界。

他們來到世界之前,網際網路已大行其道,也因此,他們有一種錯覺,認為網路與世界相依相生;事實上,他們大多出生於 Google誕生後,數位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只在一個「輸入」鍵之後。

是的,他們早就習慣網際網路的生活,認為「虛擬」不是「實體」的附屬。

網際網路及其所代表的一切,帶來訊息,也帶來不少焦慮,比起前面的世代,他們有更深的成就焦慮,與此同時,他們也從小被餵養各種環境焦慮,但也因為這樣的焦慮,他們成為可能拯救人類於環境災難的新世代。

2019年,出生於2003年的瑞典環保少女葛瑞塔,喚起全世界對氣候議題的重視,因而躍上《時代》雜誌封面。她,正是Z世代的代表性人物。

由於這個世代的興起和努力,2020的美國大選中,氣候議題第一次成為美國總統大選主要議題。而根據皮尤中心另一項調查,正值18~23歲的00世代,不認同川普的高達77%(其中包括拒絕氣候變遷的立場,只有不到1∕4認同他的表現,比例低於千禧世代的32%、X世代的42%,更遠低於嬰兒潮的48%、寧靜世代的57%)。

職場生力軍,將替補嬰兒潮勞動空缺

1111-2.jpg
圖/嬰兒潮退休後的空缺將由Z世代補上,也將不同 的世界觀和職涯期待帶入職場。

美國Z世代經歷的社會背景,還有以下四項特色,未來將形塑他們的職場影響力,不容忽視。

一、2008金融危機引起的大蕭條,以及緊接其後長達十年的復甦期。這段經歷,讓美國Z世代大多人看著父母失業,甚至也看著比他們更年長的千禧世代兄姊們,因為經濟不景氣而搬回家住。

二、愈來愈大的貧富差距。2007~2016年間,美國最高所得的收入相較於所得最低者,成長了足足有1425%,比起中間所得者,成數高達4倍,這個差距仍在拉大,未見停止。

三、生活中「非裁量」性的成本大增,其中包括住房、交通、食物和醫療等。

四、高等教育費急遽上升。影響所及,美國這個世代的學生,未來將會成為歷史上教育水準最高的,在此同時,他們背負的學貸負擔也會是史上最重,且會嚴重影響美國經濟。

上面四個因素形塑了Z世代的行為和工作觀,他們參與的組織和產業未來,也將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

從全球來看,Z世代即將超越千禧世代,成為地球上人數最多的世代,很快的,Z世代占據全球總人口數就會超越1/3。

在人口統計學的變化外,人口結構改變帶動的勞動市場改變,更是讓人更注意這個新世代的動向。美國勞動參與率連年下降,2019年已來到62.8%,是197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事實上,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勞動人口供給就持續下滑。全美此刻約有4000多萬戰後嬰兒潮仍在職場中,不過,每天退休的嬰兒潮人數大約是一萬人。一如在政治上,嬰兒潮逐漸退出舞台,嬰兒潮退出職場同樣影響重大,從現在到2027年,美國將面臨820萬的人力短缺,比例之大,是50年來首見。Z世代進入職場的時間點,正值許多富裕國家人口老化,出生率和死亡率交叉,整體勞動市場萎縮趨勢開始的時候。

人口和勞動市場的改變,重新塑造勞動市場,愈來愈多嬰兒潮退休後,空缺將由Z世代補上,同時也將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和職涯期待,以及職場生存學帶進來。企業想要吸引他們,了解他們的觀點、職涯期待和工作方式就成了關鍵。

拒絕框架,追求多元價值比金錢重要

理解這群新世代,營造讓這群世代投入的職場環境,無疑將影響企業生死存亡。這個世代對於職場的看法如何?以下是《遠見雜誌》綜合國內外報導和研究的整理:

一、要熟悉Z世代的世代特質,但絕對不要被這些框架愚弄。
Z世代人類高度仰賴科技,他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上喜歡體驗和冒險,絕不僅滿足於購物。同時,他們對品牌忠誠度較低,品味難以捉摸。最後,做為最初的數位原生代,大多數人認為這個世代比較喜歡數位溝通,而不喜歡人與人直接接觸,這很可能是對的,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短暫的「八秒鐘」注意力,讓他們顯得較難觸及。
不過,在跟這個世代打交道的時候,企業和機構應該聰明點,不要輕易相信這些「典型」:因為無論談的題目是性別、道德或學習模式,Z世代都拒絕被套入框架中。

二、人類職場大變化,Z世代成就焦慮更嚴重。
職場上,第一份工作經常被看作是成年禮,意味著鼓勵年輕人從最低階開始,逐步往上排,從中學習商業世界運作的真正方式,在這個階段,通常要做些無趣的工作,以學得有價值的專業機能。
但這個情況已經改變,科技和自動化消滅了許多這種以人力為主的重複性工作,在可預見的未來,全世界傳統勞動需求大減,而爭奪頂尖人才的大戰會變得很慘烈。
同時,勞動需求減少,成就動機卻又日日受到網路刺激,Z世代如何平衡愈來愈少的機會和愈來愈強的動機,將成為企業和世代必須一起面對的課題。

三、談工作時,錢很重要,價值更重要。
對這群20歲上下的年輕人來說,錢和薪水當然非常重要,但他們也重視貨幣以外的各種價值,因此,能在符合自己價值的機構服務,就成了選擇職場的關鍵。Z世代成長的年代,追求多元價值已無庸置疑,在不同領域都如此,不僅限於種族和性別,在認同上更是如此。
尤其在美國,由於Z世代的亞洲和西班牙族裔比例大,多元文化認同成為主流價值。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台灣,過去幾年當中,無論是廣泛的民主認同(如香港人權)、性別人權(同性婚姻)和弱勢人權(如原住民文化),都在台灣獲得普遍支持。
想要贏取Z世代芳心的雇主們,可能要重新思考,如何聘雇、組織、留用和發展人才。特別是對其中的佼佼者來說,要吸引和留住他們,很可能需要全新的思考。

四、用對待客戶的「個人化」方式,替員工打造「個人化」職涯。
雇主必須了解新世代的行為和趨勢,然後拋棄「模式化」,並以根據他們特質打造職位等有創意的方式,才是留住人才最好的方法。
這種「個人化」的作法,不僅可以吸引這個世代,讓他們更願意在企業中發展職涯,將他們多樣化的技能,用在開發客戶解決方案上,並進而促使不同世代的員工都獲益,更能有助於企業廣泛吸引不同人才。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李國盛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