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1127-1.jpg
圖/「台版鋼鐵人」陳國益(左)與曾指導他的成功大學太空與電漿所助理教授張博宇合影。取自陳國益臉書

近日有美國12歲學生做出核融合裝置,創下最年輕的金氏紀錄,但其實早在六年前,台灣就有一位「台版鋼鐵人」──陳國益做出類似的核融合實驗。然而,陳國益不但沒有掌聲,還差點被原能會處罰。台灣教育體制其實不鼓勵創新,究竟,陳國益如何靠著熱血玩實驗,一步步踏上鋼鐵人的科學自學之路?

這幾年,有大學教授定義台灣的年輕一代是「無動力世代」:他們對未來茫然,對任何學習都提不起勁,急需教改拯救。然而,當台灣偶然出現了超有創新熱情的學生,我們又是怎麼對待他的?

今年10月15日,原能會終於還了一位年輕學生一個公道。他是陳國益,六年前還是台東大學大一生時,因為做核融合實驗差點遭原能會處罰。

沒想到,今年10月,美國有一位12歲學生Jackson Oswalt做出核融合裝置,
創下最低年齡的金氏紀錄,不但未被處罰,還在美受到公開讚揚。這才讓許多人意識到,平平都是作核融合,為何美台兩地學生的遭遇是天差地別?是否反映出台灣的大人們對年輕人創新的態度,常是「看不起、看不懂,又想阻攔」?

美國學生做核融合好棒棒,台灣學生卻差點被原能會處罰!

也因此,在10月15日立委質詢下,原能會改口,指出當年沒有想過處罰陳國益,只是擔心輻射外洩而已。相較起六年前曾輕下斷語:『如果有學生能做出核融合,那科學家都要跳樓!』前後反應可說是大不同。

還好,如今早已從當年的大學生,變成職場人士的陳國益,沒有因為當年衝擊,改變做科學家的初衷。他去年已赴對岸就讀北京清華博士班;由於疫情暫時回台,目前在新北的鎧柏科技公司擔任首席科學家的職位,協助產品研發。而這些年來,指導過他的多位老師都說,陳國益正代表了台灣做科學創新,最常被低估的那一類人才。

為什麼?其實,這和他從小學習特質,和一般理科優等生的方向180度不同有關。

「他是師傅型的人才、實作領域的唐鳳。算微積分他不是最強,但很多名校博士生,怎麼弄都弄不好的實驗裝置,他卻能靠用手邊器材改裝、或自製,用直覺弄弄馬上搞定。這樣的人,在台灣非常稀有!」熟識陳國益的
中山大學物理系陳永松教授,如此讚許。

現年25歲的陳國益,是出身於台南的藍領階級小孩。生父很早去世,母親與繼父之前都做過工地,後來轉做餐飲。陳國益唯一上過的課外補習就是安親班。他只記得,在那裡,只要不乖乖寫字,就會挨老師藤條打。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從小就很會拆電器、也很愛拆電器的他。

「台版鋼鐵人」曾是被放棄的小孩

由於在體制內教育,實驗課少也不被重視,他的學科成績則不太好。在媽媽眼中,他更被認定是不會念書、只能放棄的小孩,母子關係一度很疏離。

還好,到了上高中,終於出現了一位懂他的老師。他,是台南北門農工的謝坤峻老師。其實,謝坤峻在校任教的科目是化學,但陳國益的化學念得並不算好,是觀察入微的謝老師,看出這個孩子不同的潛力,喜歡在自己座位上搞些有的沒的小東西,興趣應該是在機械實作。

「他喔,喜歡的課程就全程貫注,沒興趣的就,呵呵呵。但因為我年少時也走過這一段,很能體會。這類小孩你能做的,就是陪伴,不是介入。」謝坤峻回憶說。

謝坤峻後來容忍他不用太專心上課,更曾帶陳國益去參觀其他大學的實驗室。就是那天,他明顯看到陳國益的眼睛全亮了,實驗熱情大爆發。後來全心朝這條路去發展,也就可以想見。

陳國益就是愛玩實驗,核融合只是其中之一!

陳國益因為花太多時間實驗,筆試成績不佳,上不了名校,最後選擇了台東大學就讀。然而,陳國益自己沒太多挫折感。因為那時已確立志願,要成為科學家。

面對各類實驗,他像個進了樂園的孩子,什麼都想玩;會花長時間上網研究前人做的創新成果、並參與相關社團交流,自行仿效學習。他試驗過的實作種類非常多元,興致一來有時還會半夜去拍天文照。也因此,後來意外爆出名聲、為他贏得「台版鋼鐵人」稱號的核融合裝置,只是他研究高能物理實驗中的其中一種嘗試而已。

1127-2.jpg
圖/陳國益獲得「台版鋼鐵人」稱號的核融合實驗。陳國益提供

也因為摸索類型多元,讓他在打造實驗原型機時,自學了3D繪圖與3D列印、車床、CNC、焊接等五花八門的技術。這些歷練,後來在他申請研究所,以及找工作的時候,都意外成為幫他推上生涯新高點的優勢。

他回憶說,每次分享這些經驗,教授與老闆常常第一句話就是:你會的東西也太多了吧!

多位老師相挺,但他差點燒掉中山物理樓!

另一方面,陳國益在上大學後,也幸運地遇到了更多懂他的師長。在大一那年因為網上公布自己核融合實驗心得,意外換來原能會關切後,台東大學的老師們,並沒把陳國益當作麻煩學生控管,反而注意到他的潛力,積極幫忙引薦各校教授交流。就此讓他結識了中山、中央、台大、清大等大學教授。

除了因此讓他的實驗功力,一路從土炮級提升到碩士級外,不少教授更常被他過人熱情感動,會主動出借實驗室,或贊助少許資金。

曾出借校內實驗室給陳國益的中山大學物理系教授陳永松,就是其中一位。他苦笑回憶,陳國益那年帶著台東大學同學來做實驗,許多系上老師至今印象深刻,因為他們有次操作不慎,差點把物理大樓燒掉。但,他有時還挺懷念。

他感嘆說,中山大學是升學排名前五頂大,收的大多是爸媽努力栽培的優等生。然而,陳國益做實驗創新的熱情,極少在這類優等生上看到,並不是台灣這樣的人太少,而是多在僵化的教育思惟下被磨光了:老是鼓勵孩子在教室裡算公式、不是實作。只有陳國益因為天生性格異常熱情,才有辦法堅持下來。

台灣孩子被「餵」太多資源,卻缺乏美國動手做精神!

他進一步強調,國內常有人檢討台灣創新能量不足,說到根本,也許是教育端培養人才方向歪了。而台灣的爸媽,在培養孩子時,又常急著「餵」孩子太多資源,卻太少自我探索空間。

反觀美國,陳國益這樣的學生,在當地就較常見。因為美國人崇尚孩子要獨立,買車會買二手車,要小孩自己修,有不少發明家就這樣在車庫玩玩弄弄,找到創新契機。

所幸,在陳國益大學畢業後,即便他依舊不愛念沒興趣的書,連通識課都曾被當,由於這些年扎實的實作成果備受教授認可,在申請研究所時,中山、成大都搶著收,最後順利進入成功大學太空與電漿研究所攻讀碩士。

在那期間,他主動發起的研究項目,獲得所內
張博宇助理教授青睞,最後師生合作取得科技部220萬經費,成果也受到認可。

1127-3.jpg
圖/「台版鋼鐵人」陳國益(中)、曾指導他的成功大學太空與電漿所助理教授張博宇(右)。取自陳國益臉書

面對原能會的改口,陳國益表示一切淡然。他只笑說,當年曾等著對方派人來驗輻射外洩,結果都等不到人。而目前,博士班是靠遠距方式在完成;意外進入職場的日子,則是跟以前差不多,常常因為做各種研究做到樂不思蜀,很晚回家。但對他來說,有實驗做的人生,就是幸福。

至於現在的新課綱,能否真正拉拔出更多像陳國益這樣的學生?謝坤峻、陳永松兩位指導過他的師長,都語帶玄機地說,用成果來檢驗,最踏實。如果未來他們能在學校裡看到有更多熱愛做實驗勝過一切的學生,也許就成功了。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林士蕙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