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1218-1.jpg
圖/台灣經濟在外資加碼以及台商回流之下,撐住成長底氣。圖為微軟在台投資資料中心發布會。達志影像

台灣在2020年的經濟之所以能逆勢成長,除了有賴於科技業厚實的底蘊外,海外資金來台投資,亦居功厥偉。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數據,外資投資金額在2018、19兩年,都突破百億美元水準(表1),而2020年,儘管遭逢疫情,1至10月仍維持73億美元(約台幣2084億元)水位,除了金融投資之外,電子製造、資通訊、技術相關的挹注亦為主流,超過總體投資額的三成。

1218-2.jpg
圖/羅之盈整理

2020年5月,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BERI)首次公布「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台灣排名躍居全球第三名,僅次於瑞士、挪威,更擠下新加坡,高居亞洲第一。

這絕非虛名,2020年來,重量級的外商來台投資,已非特例。

首先,2020年8月31日,Google和Facebook提出的海底光纖電纜計畫,美國通訊委員會通過電纜將捨棄香港,自台灣上岸。另外,在10月27日,微軟宣告加碼投資在台的資料中心,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表示,「這次是微軟在台灣31年來的最大金額投資案,台灣將成為微軟全球第66個資料中心區域,進入全球雲端基礎建設網絡。」

微軟雖未說明選擇台灣的緣由,業界普遍認為,與建廠成本、資通訊製造業、資訊人才相對成熟有關。

除了外商,因應全球供應鏈重組之下而回流的台商,亦是另一股投資主力。

截至11月,經濟部統計,輔助台商回流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兩年來,共有717家通過審核,投資金額約台幣1.13兆元,創造9.5萬就業機會(表2),後續尚有將近50家企業待審,這股回流可望延續到2021年。

1218-3.jpg
圖/羅之盈整理

儘管源源不絕的資金,撐住了台灣經濟成長的底蘊,但由於疫情讓產業形態都產生了巨變,因此疫後,接下來的「產業數位轉型」「勞工政策」「社會氛圍」三大難題,仍待政府著手解決。

難題1〉產業數位轉型,落後國際

首先,在數位轉型方面。由於台灣防疫有成,卻也讓台灣的產業數位轉型的腳步,相對慢於國外,成了台灣的隱憂。

趨勢觀察機構IDC發布的《2021年全球數位轉型預測》指出,2021年,全球60%的企業將投入更多資源,在於改善組織內部數位工作形式,更有30%企業加快創新,完成商業模式再造。

到了2022年,經濟發展對數位(Digital)的依存度大幅提升,全球65%的GDP將由數位化驅動;2023年,75%的組織將擁有全面數位轉型實施藍圖,遠高於目前的27%,實現業務與日常各方面的真正轉型。

換句話說,2021年,領先企業將完成雲端工作形態確定、啟動新商業模式,並在2023年,數位轉型內化成核心發展戰略。

然而,上述的趨勢,台灣跟得上嗎?

根據「前瞻計畫」編列2021~2025年的經費,數位計畫預算從原本5%提升到16%,包括企業領航深耕計畫(俗稱A+計畫)約60億元,半導體相關領域約63億、AI人工智慧約30億、5G相關建設編列490億元。經費雖然看似大幅增加,但仍偏重在硬體基礎建設、軟體研發能量。協助產業「由舊轉新」的支持有限,企業端的轉型只能靠自己。

科技出身的前行政院長張善政提醒,政府在做產業紓困時,要同時引導轉型,「不是給一筆錢讓它發薪水就好,那句老話是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給企業錢、發薪水的條件,是要做轉型計畫。」

難題2〉失業、貧富不均,加劇社會對立

由於疫情過後,許多專家都預測,產業、就業都可能呈現K型狀態。

以職場人力來說,能搭上數位列車勞工,前途看好,反之,將慘遭淘汰。待在順利數位轉型產業的勞工,發展可期,否則將成為夕陽企業下的夕陽員工。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1990年代,台灣M型化成型,當時,偌大消失的中產階級,還能轉行到當時崛起的服務業,或是西進前往中國大陸發展。

但2021年K型復甦,被擠出來人力,一來無法轉進仍在掙扎盤整的服務業,也在全球疫情狀態下,難以出海另謀機會。

也因此,台灣極可能在疫後出現結構性失業人口。

更值得擔心的是,相對於待在明星產業中,或是因這波股房市而致富的人,這群失落的結構性失業人口,更顯弱勢,也將加劇了社會的貧富不均,在相對剝奪感的作祟下,恐怕會有更多的社會對立。

難題3〉輔導準失業人口,進入新興產業

因此,趕緊將這些「準失業人口」提前引導到未來的明星產業就業,即成了政府當務之急。

「未來需要的人才,簡單來說,就是ABCDEF!」中華電信數據分公司總經理林昭陽表示,AI人工智慧、Blockchain區塊鏈、Cloud雲端、Data數據、Edge邊緣運算、FinTech金融科技,這些新興產業需要的,不只是理工背景的工程師,也需要建構商業模式的商務人才、理解新行為的社會學人才等。

只是,新興產業需要是具備數位素養的廣泛人員,但在K型復甦中,被新結構擠出來的人力,相對是難跟上數位應用的人。

對此,擔任過科技部長與台大副校長的陳良基表示,其實,台灣有足夠能力提供轉換的教育。台灣有很多技職學校,不要只是在想讓它如何退場,可以改變學位與學程,鼓勵成人回校進修。

陳良基分析,其實不是需要每個人都變成工程師,工程師「創造工具」,但產業需要更多是「善用工具」的人,技職體系或是職訓中心都可以幫上忙。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羅之盈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