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丁曉菁。賴永祥攝
因疫情封城、停工,讓文化內容「全球大缺貨」,台灣卻是少數能持續產製亮眼作品的地區。文策院積極搭建平台串連創作者與投資者,全力助攻這波前所未有的「台流」契機。
2020年,疫情衝擊全球文化內容產業,電影院、劇場大門緊閉,表演、音樂會等活動全部取消,就連影視劇組、劇團也紛紛停工。然而,台灣由於防疫有成,藝文活動仍得以持續進行,下半年更堪稱國片大爆發,《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無聲》、《孤味》、《消失的情人節》等作品不但票房亮眼,更入圍金馬獎多項大獎肯定。
「台灣影劇開案量持續增加,產製並沒有受疫情影響,」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丁曉菁說。對比國外文化產業復甦緩慢,台灣在11月更舉辦了文化內容產業最大盛會「創意內容大會」,匯集台灣出版、影視、表演藝術、音樂等不同領域的文化產業。不少創作人帶著提案與想法,積極遞出名片尋找投資人,而來自全球22國的買家也透過線上線下共襄盛舉,其中更有韓國最大娛樂公司CJ ENM、美國製片工會、Netflix等知名買家來台尋寶。影視作品交易金額預期上看9億台幣。
「台灣文化產業,2020年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點!」丁曉菁說,疫情下各地民眾被迫關在家,為了打發時間,對於影劇、音樂等文化內容需求只會更高;然而,內容卻因為封城而生產中斷,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
相對於全球文化內容「大缺貨」,台灣是極少數依然能正常「出貨」的產地,今明兩年絕對是台灣文化產業進軍國際市場的大好時機。丁曉菁笑說,文策院成立一年來,已積極布局,利用台灣文化產業的優勢能量,加上疫情帶來的機會,目標讓台流襲捲全球!
文化國家隊,組織資金與資訊戰
過去十多年來,台灣人瘋追韓劇、陸劇,連流行音樂也圍繞著K-pop,但台灣其實仍有不少優秀的本土內容,只是缺少了被看見的機會。
為協助文化產業發展、打造文化內容「國家隊」,2019年文策院正式掛牌成立。曾在電視、媒體圈深耕多年,也曾擔任過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此次率領文策院團隊積極助攻文化產業。
談到文化產業,多數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台灣不行」,社會上常聽見「為何台灣沒有百老匯?」、「下一個周杰倫在哪裡?」
不過丁曉菁表示,台灣文化產業或許發展狀況不一,但能量其實非常強勁。例如2019年被外界譽為台劇復興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不僅叫好叫座,更紅到海外;另外,在流行音樂領域,從樂團草東沒有派對、茄子蛋,到歌手9m88、阿爆等,或許過去不在大眾市場,但仍在獨立音樂界表現亮眼。
台灣文化產業的困境,關鍵不是新一代創作者能力不足,而是產業斷鏈,「產業戰就是資金戰與資訊戰,台灣不缺資金與資訊,兩者卻都不在文化產業。」丁曉菁說。
其實,國際上對內容產製有一套基本流程:從內容開發,到資金導入,再來是打開市場通路,最後得到品牌效應、創造收益,「但在台灣,每個階段卻是斷鏈的。」
丁曉菁對此感嘆,資金與資訊的不流通,導致台灣優秀的製作團隊雖然很會製作內容,卻不懂得如何推銷、販賣,許多作品淪為叫好不叫座;而投資者滿手資金,卻因為對文化產業不夠了解,遲遲不敢投資。
要發揮台灣文化產業實力,關鍵就在於「產業化經營」,產業目前最缺少的,是懂得怎麼將創意變現的商業規劃人才,「這就是文策院跳出來搭建串連平台,成為這個角色的意義。」
投資助攻,文策院打通產製道路
丁曉菁指出,作為產業助攻者角色,文策院現階段要以「產業化」「國際化」與「整合品牌化」為目標,打通台灣文化相關產業的產製道路。
且不同於過去以輔導金扶植,文策院透過執行管理國發基金,擔任領投角色,希望吸引更多人共同投資,讓資訊與資金挹注,打贏這場產業戰。
從最開始的內容開發上,2020年7月,文策院推出內容開發專案計畫,給予資金支持創作者開發題材,並創建媒合平台,讓投拍方進場。在媒合開案後,為提高作品產值、搶攻國際市占率,文策院近期也公布「最後一桶金」計畫,只要案件含有台灣內容,並擁有國際通路,且為國際合資合製,即可獲得最高30萬美元的投資。
文策院統計,內容開發專案計畫首波招募350件的文本與逾35位的投拍人,而目前出版方提供內容類型主要以「浪漫愛情」「奇幻」「劇情」為主。然而,投拍方期望卻以「社會議題」為大宗,看見雙方主流題材的需求落差,文策院也積極建立媒合平台,交流、了解彼此需求。
為對準市場口味與進軍國際,甫落幕的「創意內容大會」,就如同大型「相親所」,邀請來自22國、共272位的買家與國內各文化內容產業媒合、交流。且不同於過往的書展、影展等個別辦展,此次匯集台灣出版、影視、表演藝術、音樂等多元的文化內容產業,不但可以一次了解各領域趨勢,也更容易異業整合。
天使放大執行長廖薏淳認為,此次大量投資者來到大會,並不只是與作品方的媒合,所有投資者間也可以互相商討如何操作一個案子,並共同投資。而各產業作品方的聚集,也能彼此交流、討論IP互相置入的可能性。
自由、民主優勢,多元價值吸引國際目光
很多人認為,台灣市場小、國際能見度低,文化產業作品要推上國際並不容易,但丁曉菁深不以為然,「我覺得台灣可以更有自信,我們常常低估自己的魅力。」
丁曉菁強調,文化內容產業就是透過小說、電影、音樂等媒介,分享對於生活的看法,台灣追求人權、自由、民主,這是很多國家都有的社會價值,是台灣進軍國際一大優勢,也一定可以引起不同國家觀眾的共鳴。
文策院院長胡晴舫也認為,台灣原創作品自由度高,是重要的競爭力。從國外投資者、觀眾角度來看,台灣文化內容題材多樣,不管是勇於討論同志文化等議題,相較其他亞洲市場開放,或在社會議題上擁有很強的人文反思能力,都讓外國人士驚豔。
CATCHPLAY執行長楊麗貞則觀察,今年許多國際平台投資台灣作品,加上文策院與國發基金的加入,讓產業可以產製更多內容。而OTT普及率的提升,也讓一般的消費者更熟悉國際內容的水準與敘事風格,對於內容要求的標準逐漸提高。因此,明年台灣文化產業產製的能量很有機會向上走。
文策院因應此趨勢也早已鋪好道路、開設好「相親所」,希望能有更多有創意想法的創作者與投資方一起投入,共創多贏。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邱于瑄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