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1.jpg
圖/取自unsplash。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使得我們的工作及生活型態皆受到衝擊,企業開始採取遠端工作外,以及電商、外送等平台需求大幅提升下,不知不覺中我們所被要求的隱私權更多,遺留不同的數位足跡在網路中。 

正當歐盟及美國政府接連向科技巨頭Goolge、臉書(Facebook)提出反托拉斯法的訴訟時,也喚起大眾對於自身隱私權的重視與討論。回顧今年發生哪些隱私權爭議的事件。

「ZOOM亂入」成為資安漏洞 

年初,許多企業因應防疫,皆採取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 , 簡稱為 WFH)的模式,正當遠端工作和學習的需求大增,通訊品質穩定的Zoom自然受到大眾的青睞。

不僅市值直接翻漲兩倍,更使Zoom的創辦人兼CEO袁征,一舉成為《Forbes》雜誌2020年4月號封面。

2.jpg
圖/Zoom創辦人兼CEO袁征。取自@zoom_us twitter

然而,在無限風光的同時,Zoom卻深陷隱私及資安的漏洞,更在使用者毫不知情的狀況下,將用戶個資,共享給Facebook和LinkedIn。

另外,Zoom更因為軟體預設不夠周延,使得有用戶能夠在未被邀請的情況下,參與其他用戶的視訊,這些「不速之客」會故意大吼大叫、播放歌曲,干擾會議、教學,這類行為被稱為「Zoom亂入」(Zoombombing),更成為今年時代雜誌的年度選字之一。

種種的資安疑慮,使各國繃緊神經,行政院也發函至各公務機關等,表示不應使用包含Zoom在內等有資通安全疑慮的產品。教育部並通知各級學校,停止使用Zoom進行遠距教學。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SpaceX等也都迅速宣布禁止使用。

紀錄片《智能社會》揭露社群時代的「監控資本主義」 

今年風靡全球的Netflix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採訪前Google設計倫理學家哈里斯(Tristan Harris)、哈佛大學教授祖博夫(Shoshana Zuboff)等人,揭發科技巨頭向廣告商兜售用戶的數據及個人資料,並將介面設計得使人成癮,從中獲取龐大的商業利益。

四大科技巨頭的聽證會在今年7月結束後,彷彿受到詛咒般,Google、Facebook等科技巨擘接連遭歐美政府指控違反托拉斯法,前者被指控的廣告業務以及對用戶數據的依賴,後者被指控利用其市場主導地位侵蝕其自身平台上的用戶隱私。其中,Facebook未來恐面臨拆分Instagram、WhatsApp的命運。

然而,早在2019年紀錄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The Great Hack)就曾揭露英國數據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Analytica),透過Facebook應用程式,蒐集用戶的個資,進而投放政治廣告,試圖影響各國政治,包含英國脫歐運動、2016年美國大選等。

臉書向蘋果宣戰:抗議隱私政策異動 

面對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種種指控,Facebook洋洋灑灑地列出七點駁斥,但你信嗎?

Facebook 在17日大動作在多家報社,刊登全版廣告,標題寫著「我們一同與世界各地的小型商家,挺身對抗蘋果」,公然向蘋果隱私新規宣戰。

先前蘋果公布App Store的全新隱私政策,要求App Store開發商提供更詳細的隱私使用說明,使用戶在下載App前,能夠了解自身的隱私資訊,將會被如何使用。

面對蘋果隱私政策的異動,Facebook急得跳腳,因為此舉將衝擊臉書的廣告業務,無法蒐集用戶的隱私數據,恐影響未來臉書在目標式廣告投放的失準。

衝突點在於Facebook和蘋果雙方的營利方式有極大的分歧,蘋果希望提供用戶付費服務,而未來減少對於廣告商的需求;而Facebook則是提供用戶免費服務,並以投放目標式廣告向廣告商收費。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何晨瑋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