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遠見 | 遠見觀點
聲音課程 35小時40分21秒 共 10 集

0203-1.jpg
圖/硬體產業前景可期,各大廠都有大舉徵才的訊息,面對疫後新時代,硬體人才的軟體程式能力,更顯得重要。

疫情打不壞的台灣硬體產業,人才需求就如同股價一樣暢旺。眼見前景一片大好,要躋身硬體科技新貴的你,在人格特質與技能上,有哪些是需要調整與增強?

2021年1月,新竹科學園區儘管寒風刺骨,卻有一股蓄勢待發的能量逐漸加溫。這樣的景
,和一年前初遇新冠疫情的保守觀望氛圍,截然不同。

經過一整年的強力震盪,不論是半導體、電腦製造,
是電子周邊,受到宅經濟拉升,一串硬體產業大廠營收或股價攀上新高,台積電、聯發科、聯電、日月光、穩懋、華碩、宏碁……,打出疫後幾近於夢幻的成長紅光,也因此拉大人才需求的新質量缺口。

「彈性」是重要的人格特質

觀察硬體產業最集中的三大科學園區,2019年共創造年營業額新台幣2.6兆元,預計到2020年,有機會突破3兆大關,工作人數超過28萬人。

根據104人力銀行徵才資料庫,三大科學園區因為產業特性,相對不受疫情影響,工作機會數比2019年同期增加10%,相比全體徵才市場年增1%,園區需才孔急;拉長時間來看,過去5年來,三大園區工作機會數成長16%,也高於全體增幅的11%。

硬體產業在台灣生根已經40年,除了人才在「量」上的需求不斷增加,「質」也同步產生改變。

0203-2.jpg
圖/台積電資深副總侯永清提醒,世界變化快,「彈性」的應變能力是必須的。

首先,在人格素養上,面對瞬息萬變的技術推展、產業競爭,因應變化的「彈性」態度與「抗壓性」,更顯得重要。

「現在的時代,需要同時處理多種事務的多工能力,」台積電歐亞業務及技術研究資深副總侯永清,分析職場能力的變化時表示,大多數人都需要同時處理很多種任務。

在務實的技能上,也有截然不同的改變。侯永清特別指出,現在的硬體產業人才,最少需要通曉一種軟體程式語言。科技發展如此快速,十年之後,「會寫程式」也許就像現在「會上網搜尋」一樣,變成基本能力。

「程式語言的概念很相似,學會一種之後,其他的也能類比貫通,」侯永清表示。

侯永清也舉例,最近他才要求部門裡的所有成員,重新複習及翻修一遍程式語言,「程式語言是一種思考方式,不只能訓練思考,也幫助大家增加生產力。」

自動化時代,軟硬整合更重要

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集團營運長吳田玉,對硬體產業工作者的軟體能力需求,也有相似的看法。

吳田玉表示,半導體以人才為本,目前,台灣半導體的人才總量明顯不足,「尤其在新世代的語言能力、軟體能力、遠端應對能力,如何因應保護主義、平行世界、遠端
結的挑戰,將是新的命題。」

致力於轉型智慧工廠的日月光,目前在台灣有6萬名員工,未來可望達到8萬名,屆時勢必將成為全台第一大雇主,而「自動化」的長期戰略發展,更是昭告新聘用的人力,將以熟悉軟體的硬體整合型科技人員為主。

面對急切與大量的人才需求,產業積極與大專院校合作學程,展開跨領域新血訓練,除了行之有年的產業獎學金之外,也深入提供師資與硬體應用環境,加速人才接軌。

例如,台積電自2019年開始推廣「半導體學程」合作計畫,由公司內各領域專家與學校教授共同規劃,包括「元件/整合學程」、「製程/模組學程」與「設備工程學程」三大領域,多達20~40門科目課程。

另外,為因應先進製程的發展需求,
在校園講授先進製程使用的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並由台積電設備工程相關主管親自上課。2020年,該學程已在清大、台大、交大、成大、台北科技大學、台灣科技大學6所學校開課,確實降低學用落差。

碩博士較10年前少1.4萬人

但其實,半導體產業更需要的,是研究型人才,特別是技術領先國外企業一個世代的台廠,不只需要工程師,更需要更多「科學家」,才能持續在技術上突破。

只可惜,台灣遇上少子化衝擊,加上「早入社會早賺錢」的學子心態,讓科技學科碩博士學生人數一路走低,根據教育部數據,相較於10年前,2019年,科技學科碩博士減少13.1%,一口氣一年就短少了1萬4028人!

頂尖研究型大學碩博士人數更是短缺。產業人士直率預估,台積電5年後,每年大約需要250名博士生,但台清交三所學校博士畢業生,總共才200名左右,「光是台積電就不夠用了,更遑論其他公司?」

為改善可預見的人才空洞,教育部與科技部合力推動「半導體學院」,初期鎖定台大、清大、交大、成大四所頂尖研究型大學,規劃每年每校投入2億元,為期12年,共計96億元培育科技學科碩博士,期望從本土培養最主力的研發人員。

「一奈米是一個原子,兩奈米是兩個原子,在科技不斷突破極限之下,我們已經需要去發現原子級以下的
密了。所以,半導體產業最需要的人才,說穿了其實是數學與物理人才,」老牌半導體公司、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再次強調理工基礎學科的重要性。

此外,盧超群也特別指出國教時期的人才素養鍛鍊,除了關注高等教育之外,向下延伸的國、高中階段也需關注,「啟蒙時期最重要的,是培養創新的頭腦,讓創新成為一種習慣,才能讓我們走向科技強國。」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羅之盈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