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傑攝。
凌晨4點,天色未亮,傳統市場的攤販們早已動作俐落地準備要販賣的魚肉、蔬果。社會學家李明璁頂著爆炸頭髮型,穿梭其中,放慢腳步向前與小販們寒暄,甚至拿起剪刀,向老闆娘學習如何挖出蝸牛肉。
這是《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節目裡的場景,也是李明璁著作《邊讀 邊走》中所描述的體悟和實踐。
他自述:「我無時無刻地閱讀著,不只是書本,還包括各種形式的創作,同時連結著生活百態。」畢竟庶民的生活日常,並不只是書上的理論框架,還是真實的感受。
究竟這位非典型的教授,是如何透過閱讀,來解構複雜的社會現象與人生難題?
變動愈快,人愈渴望靜下心來
李明璁自稱閱讀狂熱者,一個月能讀上幾十本書,第一時間要他抉擇出最愛哪一本,他掙扎地說,「真的太多了!」
思考許久,他選出《走路,也是一種哲學》一書。對他來說,只要身體或心靈「持續行走」,就能讓自己反思、沉澱思緒,找到探索無限可能的入口。
面對數位時代,網路資訊爆炸,李明璁說:「不要只當一個話題王,那無法解決問題!」曾有年輕學生告訴他,每天被太多知識輪番轟炸,反而覺得生活乏善可陳。他強調,即便努力跟上流行時事,但議題若無法被深化,也幾乎無用。
李明璁也點出,當資訊愈快速更迭,人們反而缺乏專注與耐心,更渴望「靜定感」暫時從繁忙日常抽離,而閱讀就是最好的方式,同時也能提升自我深度。
「當閱讀使你有所感時,生命才會有所改變。」李明璁倡議,與其不斷追隨熱門話題,不妨去找本書深度閱讀,進行反思和辯證,甚至當與自己的生命經驗連結後,人生會有不一樣的體悟。
2021關鍵詞:獨處、共生、自由
展望2021年,他以「獨處」「共生」「自由」三大關鍵詞開出推薦書單。
李明璁認為,疫情下,全球仍有許多人過著封城、隔離的生活,當社交、生活只剩下自己,「學習如何獨處」更顯重要。因此,他推薦強納森.法蘭岑的《如何獨處》做為入門書,可先探索獨處議題,再透過《孤獨》延伸,加入老莊哲學解讀,進而領悟出獨處的意義與真諦。
此外,疫情雖讓人類生活按下暫停鍵,卻使生態圈得以喘息,也讓人重新審視自然、族群、國家、文化等彼此之間的共生議題。生物學家克萊門斯.阿瓦伊在《自然的療癒密碼》一書中,就提出「生態身心學」,解釋大自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值得一讀。
而小至個人失業、生病,大至國家、社會對人民自由權益的剝奪,以及突如其來的災難和疫情,都讓人從心理到身體,失去暫時的自由。這時,李明璁在《邊讀 邊走》中,就記錄自己在生活與工作中,如何自由地讀/走出界線。他呼籲,爭取自由不會是完成式,它,一直都是現在進行式。
圖/邱于瑄整理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邱于瑄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