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聯亞生技正式啟動新冠疫苗第二期臨床試驗,結合北中南11家醫院「一同作戰」。張智傑攝
台灣自製的新冠疫苗拚上市,正在爭分奪秒。
「壓力超級大,」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深吸一口氣說。他是高端疫苗公司新冠疫苗第一、二期臨床試驗的執行總主持人,從2020年疫情初起時,就開始討論到設計疫苗,至今超過一年時間都處於高壓之中。
根據統計,在美國,一種疫苗從開始到最終完成,通常需要10年,而90%的疫苗沒有跑到終點。偏偏,疫情緊迫,根本等不了10年、必須搶快,又肩負國人重望,令謝思民拿出個人最強健的心理素質,沒日沒夜地忙著。受訪當天,他甚至連中飯都沒吃。
謝思民回想起去年新冠疫苗第一期臨床試驗的經過,45位受試者聽起來很少,卻已是做得人仰馬翻。2021年1月19日核准進入二期臨床,1月22日當天早上打下第一針,得做3700人,而且要在3月底前完成收案,難度更高。
「我們來為國家創一個紀錄,」謝思民針對北中南11家醫療機構、參與這次任務的臨床試驗中心計畫主持人喊話,期望用30個工作天收滿這3700人,而且全數打完第一劑。
包括台大、三總、萬芳、北醫、林口長庚、桃園醫院、中國附醫、彰基、成大、高醫大等,各自分配到數百位「收案額度」,其中林口長庚更承攬了600個名額。有些醫院焦急得乾脆在院內四處貼上招募海報,以吸引病患家屬或院內員工來當受試者。
試驗得搶快,「只能賭下去」
但謝思民堅持,不能為了求快而降低臨床試驗品質,因為後續一定會被放大檢視。假使疫苗做出來無法取信於人,就等於沒有用,「我們要做,就要做出國際品質。」
進行中的二期,採雙盲、安慰劑的臨床試驗,每位受試者施打兩劑,期間間隔4週,將觀察安全性與有效性兩項主要指標。安全性看的,是3700人裡面發生「不良反應」的情形是輕微或是嚴重;有效性看的,是受試者血清裡中和抗體的效價有多高,高到可不可以把病毒殺掉?
圖/本土業者也紛紛搶進新冠疫苗市場,除了搶快救人命,更必須賭上許多資金風險。張智傑攝
另外,根據食藥署這一次對疫苗場的規定,所有受試者接種完第二劑後的一個月,而且是一半以上受試者接種完第二劑後的兩個月,才可申請「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
「老實講,我們是賭下去了,」高端疫苗執行副總李思賢表示,目前公司規劃是邊做臨床試驗,邊生產疫苗,必須雙軌進行,才能在食藥署發給緊急使用授權許可的隔天,可以馬上發貨。倘若一旦試驗結果不如預期,所有投入將付諸流水,「沒有人會幫我們扛這裡面的風險。」
可見,新冠疫苗的人體臨床試驗,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緊迫,也最艱困的臨床試驗。最後會不會以失敗告終?誰也說不準。例如,第一期臨床進度跑在最前面、號稱「疫苗國家隊」成員的另一家疫苗廠國光生技,就迄今未獲核准進入二期臨床。
台灣第二家進入二期臨床的疫苗廠、聯亞生技,受試者總數的要求更高,達3850人,試驗的計畫時間卻更短,2月7日到3月底,面對的也是一場硬仗。
因此,「手持平衡木走鋼索」,就成了聯亞生技集團董事長暨科學長王長怡,投入新冠疫苗開發期間,一直揮之不去的感覺。
今年69歲的王長怡,在《新英格蘭醫學》、《刺胳針》、《科學》等期刊發表過120多篇科學論文,是國際知名的免疫學專家,迄今為止擁有80餘項創新性科學專利。2020年春節,她留在台北過年,原本想休息幾天,但聽聞武漢封城、COVID-19肆虐,心想這是一個全人類面臨的巨大危機,立刻改變休假計畫,讀了100多篇新冠病毒的學術論文,動腦構思疫苗設計。
閉關兩週,寫出專利登記
幸運的是,2003年SARS爆發時,身為科學家的王長怡,就曾計畫開發相關的診斷試劑及疫苗。基於先前經驗的啟發,她閉關兩週,便寫出專利進行登記。
惟獨心情十分複雜。「不進入這個課題,對不起自己40多年來對免疫反應的領會,以及這些年來聯亞生技的投資,」但困擾王長怡的是,進入新冠疫苗開發的領域,實在不敢想像所需要的金援從何而來。
不得已,只好以「特殊項目融資」的方式,在美國新成立一家由聯亞分割出來的疫苗公司COVAXX(早於國際疫苗聯盟COVAX成立),尋找新的資金。並在女兒、女婿的奔走下,獲得美國投資人如知名對沖基金經理人艾客曼(Bill Ackman)等,陸續注入數千萬美元。
建立好分析方法,資金到位,動員台美兩地的科研團隊異地協作,一切進入戰鬥位置就定位,卻發現在台灣找不到願意合作的BL3實驗室。再三折騰,終於在境外找到可協助測試中和抗體效價的實驗室時,卻已接近4月底,耗掉了寶貴的時機。所幸,中研院的P3團隊及時接棒驗證海外的初步結果,從此合作無間。
後續的動物實驗數據不錯,5月19日,衛福部長陳時中帶領20餘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組員,包括台大副校長張上淳、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前來參觀,這才知道台灣有這樣的生技製藥公司。
美歐雙認證,明年可達10億劑
更驚人的,是聯亞生技與COVAXX的全球綜合疫苗產能。王長怡預估,假定2021年6月底通過審批,7月立刻能製出2000~3000萬劑新冠疫苗,下半年則能產出1億劑,2022年更可達5~10億劑。
「全世界很少藥廠辦得到,這都是別人不敢相信的,」這位總是精神奕奕的科學家強調,若非聯亞生技長達21年來,不斷發展疫苗生產鏈的「基礎建設」,就算立刻給她2億美元,也供應不出如此龐大的產能。
所謂的「基礎建設」,包括旗下子公司聯生藥斥資15億台幣、花費3年打造的湖口廠,2017年開幕,通過台灣食藥署及歐盟雙認證,擁有兩條2000公升發酵槽,疫苗的蛋白質抗原產能堪稱台灣最大。另一家子公司聯亞藥,打造了無菌針劑分裝充填廠,則是通過美國FDA認證,也是疫苗產能大開不可或缺的助攻。
時間的緊迫、高昂的成本,以及過程中高度的不確定性,使每一種潛在有效疫苗,先是需要人力物力的超前部署,接著走過一條漫長曲折充滿挑戰和考驗的路,也難怪王長怡感嘆:「這就是不一樣的一條路,你要堅持,然後需要很多錢。」
本土自製疫苗聚集各家疫苗廠和醫學中心的能量,政府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撥款補助廠商試驗所需的一部分經費,也啟動名為「CDE can help」的專案輔導計畫,以增進研發效率與成功機會,並破天荒啟動快速審核的機制。
圖/註1:上述內容,不代表各廠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的成功與否。 註2:疫苗廠國光生技第一期臨床試驗已依政府建議調整劑量再送試驗計畫,惟至截稿前仍未獲同意。
新冠疫苗人體臨床試驗主管單位、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說明,其中的創舉包括固定每星期與廠商開會,檢視疫苗研發的進度,「廠商隨時送件,我們隨時審查。」同時,在疫苗每個重要製程階段,必定派員駐廠監製,種種做法,都是前所未有的。
吳明美指出,按照計畫進度,第二期試驗在6月底結案,在疫苗品質確認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視疫情發展狀況,便會考量讓疫苗通過緊急使用授權許可。若一切順利,2021年7月,就能讓台灣民眾打到第一針國產新冠疫苗。王長怡表示,食藥署及疾管署與疫苗開發團隊在藥證申請部分通力合作,正是疫苗加速開發的必要條件。
「預採購」制,推動產業長久規劃
其實,這次新冠疫苗的開發競賽,台灣疫苗廠的啟動時間幾乎不輸國際大型藥企,研發速度卻大幅落後6個月。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李敏西分析,雖然「疫苗產業是國安產業」的呼籲,已喊了20年,但這次落後國際的主因,仍是缺乏對疫苗及製藥產業鏈的長期投資。
「都是有流行病的時候,才給一點錢做疫苗開發,疫情一消失就削減經費,」李敏西指出,歷任政府並沒有針對疫苗產業,進行常規性的長久規劃。
疫苗除了搶快、耗費大量金錢,還得與不確定性賽跑。能否研製成功,就像刮一張獎金上億的彩券。
前衛福部部長、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指出,當前各國開發新冠疫苗政策的主流趨勢是「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就是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共同負擔風險,共享成果。「預採購」機制,更是推動免疫社會的必備法寶,透過向疫苗廠提前承諾採購,以保障廠商的研發和產能建設動力。
「這一次,可不可以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把台灣的疫苗產業真正做起來?」滿頭白髮的林奏延建議,台灣疫苗產業若要趁這個機會壯大,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購買國外疫苗預算的一半,拿來向國內疫苗廠商「預採購」。
新冠肺炎這場仗,人類還沒有看到反敗為勝的節點。疫情要找到解方,必須回歸疫苗。寶貴的人體試驗受試者、充沛的資金、彈性的政策,缺一不可。當然,還有破釜沉舟的決心。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邱莉燕
錄音轉述/郭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