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一週財經聚焦

 

1.拜登對華政策的科技為先建議。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在資訊科技(IT)領域佔據著主導的地位。但不能否認,中國也擁有豐富的數位資源,更不要說它那14億的龐大人口,這意味著中國將擁有更大的數據量來開發它需要的AI模型,中國人現在的在線生活更是美國人無法想像得到的。

 

《經濟學人》建議,中美競爭戰線可以拉回科技主戰場,並以全人類福祉優先考慮,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破題。

 

2.中國接二連三的債券違約連環爆。

 

中國的債券市場違約頻傳,三雷連環爆!汽車大廠華晨正式破產重組,山西價值10億的永誠煤業宣布違約,以及紫光控股近期違約13億。一個月之內,三家曾經AAA高信用債券相繼違約,AAA信仰不斷受到強烈衝擊。

 

《經濟學人》總評

 

本期最佳文章:政府債務減免

整體評價: B

 

這期的《經濟學人》內容做到了提醒,卻沒有具體洞見,不過仍然可以作為瞭解全球趨勢發展的一扇窗戶。

 

這期有兩個封面故事,全球版本聚焦於拜登就任後的對華政策,有一些具體的建議,但知易行難。英國版本的封面故事又罵了英國保守黨一頓,《經濟學人》倒是不失烏鴉本性。

 

封面設計上,可以看見象徵美國、歐盟、日本、韓國、英國、澳洲與加拿大的七隻右手緊緊圍繞的握在了一起。中間勘入了一段英文〈The China strategy America needs(美國需要的中國戰略),封面大標題:〈The second cold war(第二次冷戰)

 

《經濟學人》用了三篇文章,分別說明這個議題的重點。封面文章認為,川普的最大貢獻就是讓大家體認了中國專制政體的威脅,拜登政府必須承擔的就是制定好應對的措施。川普的個性喜歡讓美國獨自進行這場鬥爭,他把這些老盟友視為跟班,而不是合作夥伴。在拜登制定他的中國戰略時,《經濟學人》建議,他應該選擇另一個路徑。

 

美國需要與有志一同的國家建立共識,要建立這樣一個新的聯盟障礙很大,但能夠帶來更大的好處。或許這就是拜登擊敗川普的最主要原因。

 

但無論哪種方式,我覺得要達成共識非常艱難。一方面,美國需要承認它已經失去了昔日的主導地位,為了保護美國的政府體制,它必須願意就其隱私、稅收和某些產業政策細節,對其盟友做出讓步。

 

當然,美國的盟國也必須做出讓步,他們將被迫去信任這個在川普領導時曾經藐視的國家。一些歐洲人更需要改變自己的夢想--他們必須放棄成為與中、美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

 

能夠達成共識,肯定可以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可預測,從而使得我們的世界更安全。當超級強權們被紛紛推向衝突臨界點之際,這或許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發展方向吧,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期《經濟學人》重點內容

 

推薦專題:對於日益增加的國家債務,全球政府如何應對

 

本期《經濟學人》用了緒論第四篇〈A better way not to pay(一個不付款的更好方式),及財經板塊第一篇〈Roll up, roll up and write down(增加增加,然後減少)兩篇文章,分析全球政府對於日益增加的國家債務,做了那些減免安排。我已多次提醒,無止盡的印鈔票和發行公債,對全球債券市場的影響不容小覷,而這兩篇文章特別提醒,貧窮國家債券違約的狀況更是我們該注意的重點。

 

1113日,尚比亞成為了繼阿根廷、貝裡斯、厄瓜多爾、黎巴嫩和蘇利南之後,全球第六個債券違約的政府,還有一些其他國家也可能會跟隨其後。

 

儘管金融市場已經收復了它們在三月份的損失,但許多國家的債務仍然超出了他們可以承受的範圍。共計有38個政府的信用等級顯示存在「嚴重」違約風險,甚至還有比違約更嚴重的風險,數量已經是2009年的兩倍。這個非常可怕。

 

慶幸的是,大多數富裕國家的政府正在透過一個政府貸款機構--巴黎俱樂部,共同提供債務減免。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敦促著中國加入,在1121日至22日舉行的峰會上,中國總算承諾與20國集團(G20)的其他大經濟體一樣,簽署一個「共同框架」,只要這些國家能夠證明其債務無法承擔,中國願意減輕他們的債務。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年代,當商品價格暴跌或自然災害襲來時,即使債券利息減少,還是會激發了人們對債券的新興趣。而當GDP增長超過臨界值,其他工具又可能會增加額外收益,大家又會放棄債券,去追求股票或房地產。

 

另一個值得探索的想法是「bendy債券」,它可以使借款人在緊要關頭延長期限(並延期支付利息),以換取在債券延長的期限到期時,獲得額外的利息。公司債券市場已經存在類似的債券,這或許可以使政府公債更容易被投資者接受。

 

我非常希望,自己對於公債市場的擔心是杞人憂天,因為無止境的紓困肯定不行的。公債市場的未來會不會崩潰?人類從來沒有遇見過,能夠有志一同從貧窮國家的債券違約著手,總是一個好的開始,借鏡公司債市場也絕對是正確的,希望一切OK,一切水過無痕。

 

中國相關文章

 

本期和中國相關的文章共有六篇,分別是〈To a different tune〉,談的是拜登對中國的外交政策;第二篇〈Second-chance saloon〉,談的是一批站在拜登後面的民主黨精英,將不再對中國慈眉善目。另外財經板塊第二篇〈Who gains from RCEP, Asias new trade pact?(這個亞洲最大的關稅同盟,誰會獲利?),《經濟學人》認為在這個協定中,中國不是最大的獲利者,日本、韓國才是。這和我的想法一致,如果日、韓得利,那自以為影響不大的台灣,真的要未雨綢繆了。

 

另外,我想推薦兩篇文章,分別是商業板塊第一篇〈Scaling back(縮減中),談的是台商現在在中國的節節敗退。我看完這篇文章感受特別沈重,曾幾何時,逐水草而居的台商如今的進退失據真的是一夜滄桑史,我只想說:台灣加油。

 

文章以這句話做了總結:「很可能,台商在中國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讀了讓人心裡一陣酸楚,但我不服氣。商場如戰場,危局入市才是正確的,拒絕瞭解中國絕對不是正確的方向。

 

就像文章中對台灣的提醒:「given Taiwans global reputation for warm customer service. But unlike manufacturing, where Taiwan enjoyed a first-mover advantage」。這段文字很好,我不想翻譯,大家自己邊看英文邊思考會更有感,但台灣人要有自信。人,不可以妄自菲薄,更不應該提前放棄!

 

其他財經焦點與外媒報導

 

紫光債務違約

 

最近,我看見少數台灣的分析師冷眼看待最近紫光集團的債務違約,甚至認為他們活該,誰叫他們幾年前在台灣這麼招搖?但很多事情真的不能只看表面,我覺得台灣越來越少人願意研究中國政府細微的一舉一動,心裡只是巴不得中國崩潰論能夠趕緊發生,這很不好,古諺不是提醒我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嗎?

 

●《經濟學人》財經板塊第六篇〈No guarantees(不保證):中國的債券市場有一些令人意外的違約,而這些違約跟我們過去熟知的舊經驗法則不太一樣。

CNBC:〈A surprise spate of bond defaults by state-owned Chinese firms is spooking investors(中國國有企業出乎意料的一系列債券違約,令投資者感到震驚)

●路透社:〈China bond market regulator tightens debt issuance rules, bans self-financing(中國債券市場監管機構收緊了債券發行規則,禁止自籌資金)

●華爾街日報:〈In China, Not All Triple-A-Rated Bonds Are Created Equal Bonds with top grades make up 57 f all onshore Chinese corporate debt outstanding(在中國,並非所有AAA級債券都真的一樣,頂級債券竟然占中國發行在外的公司債務總額57)

 

事實上,自2015年以來,一小撮穩定經營的國營企業是被允許違約,這是中國政府對市場施加紀律計劃的一部分。適當的讓其違約,可以更好的讓定價風險成為可能,這是外國投資者過去認為中國政府絕對不會做的事。但奇怪的是,過去三年,中國的債券違約率持續上升,反而讓外國投資者向中國債券市場投入了創紀錄的資金。

 

規模大小曾經很重要。大型的國有企業對政府很有價值,因為它們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但這次僅華晨汽車公司就有4萬多名員工,但仍然破產了,好像一切規則都變了。

 

資產管理公司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Edmund Goh就說,光看母公司、規模,就能決定是否可購買債券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在中國投資債券,人們必須仔細了解更多的基本面。

 

文章最後,引述了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朱寧的話,他認為,監管機構可能會對評級機構進行更高度的監管,使他們進行更明確的評級。

 

看來中國的金融大旗越舉越高了,債券市場的改革已經進入和外國債券投資人短兵相接的關鍵時刻。如果你是金融相關從業人員,請你務必要感覺到怦然心動,精彩的金融大戰即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