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一週財經聚焦

1.
英國與歐盟在廿四日耶誕夜宣佈達成了歷史性的貿易協議,為英國脫歐後的未來雙邊貿易關係定了調,也解除了英國明年硬脫歐的危機,歹戲拖棚四年半的英國脫歐大戲總算暫時告一段落。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BC:〈Britain and European Union Strike Last-Minute Post-Brexit Trade Deal〉(英國和歐盟在最後一分鐘敲定了脫歐協議);小標:〈Independent economists were almost united in agreeing that any form of Brexit will damage the U.K. economically〉(各個經濟學家幾乎一致,認為任何形式的脫歐都會在經濟上傷害英國。)
●倫敦金融時報:〈Businesses welcome zero-tariff Brexit deal but warn of hard months ahead〉(
企業們歡迎零關稅的脫歐協議,但也警告了未來數月的艱難);小標:〈UK executives caution that future relationship for the services sector has yet to be defined〉(英國的企業高管警告說有關服務業的未來發展仍然不明)
華爾街日報:〈What Does the Brexit Deal Mean for Financial Services?〉(英國脫歐協議對金融服務業意味著什麼?)
關於這個協議會如何影響英國和歐盟的金融產業?華爾街日報提出需要瞭解的5個重點:
1.Does the deal include financial services?
   目前尚不清楚這將如何影響金融服務。
2.How will the deal affect the finance industry?
   英國金融公司希望歐盟批准更多同等決定權,以允許他們進入單一市場。
3.How has Brexit impacted U.K. financial services so far?
   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後,銀行和基金管理人已將1.2兆英鎊的資產從英國轉移到了歐盟,並且同期有超過7,500個工作崗位離開了英國。
4.What are people saying?
   英國和歐盟當局之間長期的監管對話和監督合作的基礎上,並盡快就所有適當的等效性確定達成協議來實現。
5.What happens next?
   兩種可能的發展道路:試圖與歐盟規則保持完全一致,以與歐盟開展更多業務;或者走出一條更加獨立的道路,並通過改變法規以贏得競爭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更多業務。

分析解讀

經過約9個月艱困談判,歐盟與英國終在平安夜敲定脫歐貿易協議,從明年1月1日生效,除化解「硬脫歐」危機、保障雙方未來龐大貿易額,英國政府更高調表示「拿回對我們的錢、邊界、法律、貿易及捕魚水域的控制權」。
對英國而言,脫歐最重要是彰顯收回主權,另一方面,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範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則高舉取得「公平、面面兼顧而且正確」的協議,強調保護歐洲利益。

退出的英國要到主權,被分手的歐盟則說保障了利益,但在雙方領導人漂亮的話語背後,後脫歐時代各自也面臨嚴峻挑戰。

其實站在台灣看脫歐,不妨把它看成美國v.s加拿大或是兩岸目前的狀態。

比較重要的還是對於倫敦金融中心的影響。要知道世界上有一大群很棒的商業中心,例如矽谷主導著科技;想瞭解電子產品,你可以前往深圳;最奢華的聚落是Paris;外包的首都則在印度的Bangalore。但如果要說影響力最大的集群所在之一,那就是倫敦。它擁有著全球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在泰晤士河一平方英里範圍內,一家跨國公司可以在20分鐘內出售掉50億美元的股票;而一家歐洲初創公司,更可以輕易從亞洲養老金手上籌集到它需要的種子輪資金。

這些影響力加總在一起,它們還會改變全球金融體系的運作方式。

倫敦的實力不可小覷。它擁有全球37%的貨幣交易和18%的跨境貸款;它是衍生商品、資產管理、保險和投資銀行的樞紐。它與歐洲的關係一向親密,它四分之一的收入是從歐洲大陸獲得的,但歐洲卻有四分之一的金融服務收入是靠倫敦獲得,而其大部分是最複雜的金融服務。

這座充滿金錢的大都會,每年創造高達1200億英鎊(約合1520億美元)的產出,幾乎與德國的汽車產業規模一樣。

大家最擔心的昰以下幾的重點:首先是法律框架的被撕毀,並間接影響金融中心需要的政治穩定。第二個是留下的27個歐盟成員國,會通過一項利用監管法,規迫使金融機構遷往其他歐元區的產業政策。隨著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和巴黎的爭奪業務,這場鬥爭將變得醜陋,我們可以預見,歐盟各個會員國將展開劇烈交戰。

2.2020年最大驚奇--電動車,除了讓臺灣科技產業趨之若鶩,蘋果也傳出要推出電動車「Apple Car」。這似乎拉住了特斯拉股價創新高的漲勢。

外媒報導,美國科技巨擘蘋果公司打算2024年前推出電動自駕車,蘋果的核心技術投資,或許能應用在潛在的汽車業務上。這5個項目是處理器、電池、攝影機、感測器、顯示器。
VW集團執行長Herbert Diess 倒是沒有太意外,「我先前就說過市值最高的公司勢必會再回到汽車業,可能是特斯拉,蘋果,或者福斯。」電動車世界越來越精彩了,我們來看看華爾街怎麼看?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倫敦金融時報:〈Cook turned back on Musk offer to sell Tesla to Apple〉(庫克曾經拒絕馬斯克提出的,向蘋果出售特斯拉的報價);小標:〈Electric vehicle group’s chief says head of iPhone maker ‘refused to take meeting’ during ‘darkest days’〉(電動汽車集團負責人表示,iPhone的負責人拒絕在最黑暗的時候啟動)
●彭博商業週刊:〈蘋果與特斯拉一決勝負的戰場:工廠車間〉
●CNBC:〈Researcher says Tesla stock is too expensive and in bubble territory following Apple car report〉(研究員在蘋果汽車出現後,認為特斯拉股票價格已經過高,且處於泡沫階段)

分析解讀

近來電動車市場熱鬧非凡,特斯拉(Tesla)股價今年來翻了六、七倍,市值躋身美國前十大上市公司之列,在歲末年終之際又終於納入S&P 500指數。在特斯拉帶動下,只要跟電動車沾上邊的相關類股,幾乎都雞犬升天。

而故事的高潮,大概非蘋果公司(Apple)傳出準備推出自駕電動車莫屬。目前各界對蘋果多半寄予厚望,Bloomberg專欄作者Tim Culpan則認為,對電動車市場此刻的龍頭特斯拉而言,最大挑戰者恐怕也就是蘋果,且戰場在於雙方的可靠度及交貨能力。

若拋開市場上所有的爭議與觀點,不可辯駁的一個事實是,數位化已是未來汽車不可逆的方向。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早已不是電池和石油的燃料之爭,而是汽車的數位化與智慧化。未來汽車不僅要考慮能源驅動的問題,更要著重於科技密度和用戶體驗,一如智慧型手機當年顛覆傳統手機那般。

蘋果與鴻海對一件事情的想法似乎同調,他們都認為,在新時代裡,汽車的品牌與生產能夠、而且有可能分開。不過,特斯拉執行長Musk卻完全不同意此點,他認為跟手機或智慧手錶相比,汽車複雜得多。你不能只是去找鴻海之類的供應商,然後要他們為我造一輛車。

但Musk低估了蘋果與整個供應鏈之間既複雜、又密切的關係。蘋果執行長Cook不會只對鴻海發出一道傳真訂單,並期待鴻海團隊集結多種零件,就能將iPhone送出工廠。

Cook已經證明他有一點強過Musk,就是能準時交出品質高而且一致的產品。之前特斯拉的供貨問題並不在於沒有訂單,而是製造不順。

2007年,史蒂夫.賈伯斯曾引用計算機圖形用戶介面的先驅—艾倫.凱的一句話:「真正認真對待軟體的人,就應該自己做硬體。 」在Google沒有公佈自家造車計劃的情況下,蘋果會終結特斯拉的神話嗎?大家拭目以待。

但無論如何,在自動駕駛領域中,頂尖高手的正面對決可能就要來臨了。這對於所有人而言,是一大好事。

《經濟學人》總評 

重點內容

●緒論第三篇:〈Getting girlhood right〉(把對待女孩子的問題處理好);小標:〈Covid-19 threatens girls’ gigantic global gains,Countries must work harder to safeguard progress〉(疫情威脅著女性巨大的全球化利益,各國必須努力捍衛這個進步。)

疫情爆發前,全球女性在就學率、識字率等都有了大幅進步,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適齡女性就學率已經達到90%。然而受到疫情衝擊,各國經濟陷入危機,中低收家庭因為經濟無法負擔,導致少女必須放棄學習權利,提早開始工作甚至結婚,讓童婚、童工問題又浮上檯面。

花旗集團國際規劃公司的研究估計,如果新興經濟體能確保該國100%的女性完成中學教育,那麼到2030年,該國GDP可以擁有10%的增幅。

2014年伊波拉病毒肆虐迫使西非地區的學校關閉時,大量女孩輟學,最後只能早婚或者淪為童工,因此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警告,新冠疫情也會造成類似的悲劇,且規模更大。研究預測,在未來10年,可能有至少1300萬名女孩會被迫童婚,因此中低收入國家急須為女性建構保護網。

其他推薦文章

●財經板塊第二篇:〈Froth or fundamentals?〉(是泡沫還是基本面?);小標:〈What explains investors’ enthusiasm for risky assets?There may be more sense to recent market movements than you think〉(怎麼解釋投資者對風險資產的熱情
市場最近走勢所訴說的意義可能比你想的要深。)

即使在平常,金融市場也免不了會有著戲劇性的一些元素,但2020年的金融市場戲劇化張力誇張到了極致。

3月份的股票拋售狂潮簡直是無與倫比,股票在短短一個月就下挫了30%。全球最重要的投資資產--十年期美國公債的殖利率,從1月起至3月中旬就下降了一半,在幾天之後又下降了一半,不久之後卻又開始急速拉升。即期的每桶美國石油的合約價格甚至變成了負數。

先來看看泡沫的明確證據。

即使企業的利潤暴跌,S&P 500指數的投資者,在2020年的收益仍然有14.3%,這是過去20年基本收益的兩倍。在美國,2020年11月份的平均本益比已經是33倍,在美國的股票歷史上,只有在192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曾經出現過30倍以上的本益比兩次。

令人擔心的是散戶投資人在股市的比例,也從2019年的15%上升到了20%。還好,《經濟學人》最後還是引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hiller的ECY指數,要我們不用太過擔心這波的股市狂熱。

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資金的成本太低了。從年初開始,各國央行把基準利率降為零,接著各個政府又推出了各種的財政紓困政策,一下子讓全球處處錢淹腳目。

但從企業的基本面來看,受到追捧的新經濟IPO確實讓人心驚膽顫,它們當中很多,別說盈利了,連銷售額都還沒有。當然,欲罷不能的IPO蜜月期,確實讓許多投資人認為在股市賺錢很容易,但我還是想建議投資人,你要睜大眼睛,看清火爆景象下蘊藏的風險。

戲劇之所以好看,就是它的結局常常不是你猜得到的,在戲劇張力這麼強的2020年,投資人記得綁緊安全帶,不要讓自己從椅子上摔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