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一週財經聚焦

一、2021年投資展望,全球媒體如何定調?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What investors think will be the best performing investment in 2021〉(投資者認為的2021年最佳投資方向)
●倫敦金融時報:〈Investment 2021: prospects and pitfalls in a post-pandemic world〉(投資2021年:疫情過後的前景和陷阱),文章中找了五個專家,挑選出令人鼓舞的趨勢和令人擔憂的原因。
●華爾街日報〈From Stocks to Bitcoin, Investors Bet the ‘Everything Rally’ Will Continue〉(從股票到比特幣,投資者似乎押注一切都會上漲);小標:〈A historic nine-month advance is raising expectations that coronavirus vaccines and stimulus programs will keep〉(歷時9個月的歷史性上揚,讓人們對冠狀病毒疫苗和紓困刺激將繼續充滿希望。)
●彭博商業週刊:〈It’s a Good Time to Be an Elite Banker〉(現在是到金融機構上班的好時機);小標:〈For the dominant players in global finance, 2021’s pandemic fixes will probably yield yet more bounty〉(對於主導金融領域的機構來說,2021年的疫情修復,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回報。)

分析解讀

2021年是觀察全球經濟能不能重新開放的重要一年,以下八點,是我從全球媒體報導中整理出來的2021年投資趨勢,儘管2021年的波動性可能會低於2020年,但波動絕對也不會少,請大家拭目以待。

1. COVID-19的影響肯定將持續到2021年。人們和企業之間的各種互動將以前所未見的速度不斷發展,這種演變將發生在科技、商業和醫療保健各領域。
2. 由於生化科技帶來更多的創新醫療。能夠提供新解決方案的科技醫療新創公司,將成為大型製藥公司的收購目標,醫療產業的併購(M&A)的速度不會放緩。
3. 各種協助社會轉型的科技將迎來春天。社會將比以往更需要遠程溝通、工作、購物和教育。諸如人工智慧、機器人、區塊鏈乃至5G的變革,對企業和政府而言都至關重要。
4. 電子商務將有更大的增長,COVID-19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模式,進一步加快了從傳統實體到線上購物的過程。
5. 小型股票的表現將優於大型股票。大型股票的本益比太高了,投資者需要尋找更有增長性的投資機會。
6. 因為美元繼續走弱,資金流出美國的情況會加劇,跨國企業的股票可能因為能夠對應美元走低的避險特性,而得到青睞。
7. 因為利率幾近於零,股利分紅的股票會佔優勢。據CNBC報導,美國有639家公司在第二季度宣布削減或暫停分紅,這是自2009年以來的最高數字。隨著經濟復甦,投資者將期待股利支付,以替代收益率較低的固定收益工具。另外有固定收益保障的優先股也會得到資金支持。
8. 2021年各國會開始端出大量的基礎設施支出法案,相關的材料,工業,能源,公用事業和電信服務會得到追捧。

聽完相對樂觀的看法,我們來看看保守的看法。譬如倫敦金融時報邀請的五個專家,就蠻符合英國人的一貫保守特性,他們認為全球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一樣,其實是「傷疤還沒有完全復原」的情況,雖然大家都急切希望復甦的來到,但去年的市場可能已經提早反映了2021的好消息,所以,2021年很可能只是一個平庸無奇的投資環境。

Bloomberg的論點我倒覺得蠻有意思的。它認為廉價的資金將不在乎經濟增長是否能恢復,讓2020年的贏家,繼續駕馭2021年的貨幣擴張浪潮。2021年,政府很可能繼續釋放紓困支持,中央銀行也可能繼續放鬆貨幣政策。隨著疫苗的推出,經濟上的樂觀情緒正在喚醒野蠻精神。併購正在急速反彈,緊隨其後的是融資和資本市場活動。這些現象,對於管理大量流動性資金的大型金融機構,卻是極為有利。

自Lehman(雷曼兄弟)危機以來,金融交易一直集中在少數的大型機構手中,今年的巨大的動蕩和飆升的資產價值,將使華爾街獲得空前的收入。McKinsey&Co(麥肯錫顧問公司)的數據顯示,在前九個月中,排名前十位的美國金融機構交易收入增長了三分之一,JPMorgan Chase&Co.(摩根史坦利)是華爾街最大的野獸,其第四季度的收入增長了20%。Blackrock(貝萊德投資管理公司)的資產,已經在去年第三季達到了歷史高峰。散戶拼命減少存款投入風險性投資,大戶則是想方設法,要求金融機構設計結構性產品,保護他們的存款。

這並不是說金融機構沒有麻煩,即使借款增長強勁,但利率下降還將低了貸款的收益。第三季度美國四大銀行的淨利息收入降至了五年來的新低。 McKinsey估計,到2024年,全球銀行的收入可能會達到最低水平,比疫情前低14%。另一個擔憂是,隨著一些政府紓困措施的縮水,違約和貸款拖欠會開始出現。

另外,數位化轉變以及對加密貨幣的迷戀,將增加競爭並需要大量的投資。即便金融機構仍有值得投資的標的,但是大者恆大的趨勢會更明顯,規模不足的金融機構將壓力巨大,看看義大利和西班牙銀行之間的慘烈合併就知道了。但佔據主導地位的大型金融機構,將可以在疫情修復後獲得更多的好處。

二、2020
年12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歐盟領導人、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共同宣佈了中歐投資協定。這是繼RCEP簽約之後,第二個全球區域協議。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IKKEI Asia日經亞洲:〈Europe's disappointing investment deal with China〉(歐洲與中國的這個令人失望的投資協議);小標:〈Why rush a deal that is so inherently complex?〉(為什麼要匆忙決定一個這麼複雜的協議?)
●CNN〈Europe strikes major investment,deal with China despite US concerns〉(雖然美國有意見,歐洲還是決定和中國達成投資協議)
●華爾街日報〈EU, China Agree on Terms of Investment Pact Despite U.S. Wariness〉(不顧美國,歐洲與中國達成了投資協議);小標:〈Deal opens up Chinese markets for financial services, telecommunications, electric vehicles and health for EU companies〉(中國對歐洲開放了金融、電信、電動車以及醫療的市場)

分析解讀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30日晚間與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舉行視頻會晤,共同宣佈完成『中歐投資協定』,這個協議歷時七年共35輪談判。

雖然後面還有許多關卡待克服,例如它仍需等待歐洲議會的批准才可生效,但無論如何,就中歐投資協定來看,雙方就開放市場、公平競爭與可持續發展等三大談判主軸,還是提出了一些實質承諾。

我認為,這反應了歐洲越來越想走自己的路。因為川普上任後對歐洲充滿了刁難,而歐洲這幾年的表現也並不太好。

相較於2009年,中歐雙方的貿易總額有71%來自英、法、德三個國家,2019年這三國已經降到了30%,這代表整個歐洲和中國的商業關係已經截然不同。事實上,雖然東協已經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合作夥伴,但中歐之間仍有高達六千五百億歐元的貿易量,而且中國已經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

不同於RCEP較關注自由貿易的保護,這次『中歐投資協定』比較著重投資的開放及公開的批准,這代表歐盟希望擺脫過去被美國制衡的情況。

我認為,不管疫情在2021年會如何變化,各國的合縱連橫已然展開。這份協定也將是中國第一份履行國有企業行為義務和全面補貼規則的協議。

不過,在很多細節都不清晰之下,為什麼歐盟要急著把這個協議搞定?我想一方面RCEP的落地催速了它的進程,另外,相比於中國,歐盟沒有什麼太大的讓步,加上這幾年歐洲經濟表現不好,這代表歐盟最壞也就是這樣,沒有什麼好損失的。但免費的午餐並不好吃,一是必須關注美國的反應;還有就是最好能夠好好保護好自己開放的市場。

站在中國的角度,隨著疫情過後的復甦以及內循環的初步達標,外循環的擴張,將是2021年最重要的一個工作。

總而言之,2021年,包括美、歐、中都各有新的盤算策略,台灣似乎也應該有。經貿策略的制訂、國與國間的合縱連橫,務實永遠是最佳的選擇。RCEP已簽、中歐投資協定成局,對決定緊抓美、日的台灣而言,踏入深水區的步步驚心現在才要開始。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在全球版本的封面設計上,我們在中國紅的背景,前看見的是一隻騰空而飛的中國龍,但龍頭卻被電子商務頁面常見的購物車所取代了。上面兩排白色文字,大字寫的是「The future of e-commerce」(電子商務的未來);下面括號裡面寫的是「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國特色)。

在2021年的第一期,經濟學人用了四篇文章,解讀電子商務的全球發展。2020年因為疫情的爆發和封鎖,電子商務有了爆炸性的發展,不過,其中的「中國元素」也越來越明顯。

文章內容認為,西方企業一直自認是產業發展的先驅,但實際上,電子商務的未來早已被中國給緊緊抓牢了。與西方國家相比,它的市場更大,更具創造力,各個科技企業成功的將電子商務、社交媒體和消費人群融合了在一起,築構了一個擁有8.5億數位化消費者的線上購物大平台。雖然,如今的中國科技巨頭也開始成為反壟斷者關注的目標,但沒有人會反對阿里巴巴確實給全世界電子商務帶來了衝擊。

現在,美國是否該向中國學習電子商務?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其他推薦文章

●緒論第二篇,大標:〈How to get infrastructure right〉(怎麼把基礎建設做好);小標:〈Every country wants to build more bridges, roads and renewable-power grids. It won’t be easy〉(每個國家都想蓋更多的橋梁、公路以及再生能源發電廠,但那將不容易。)
●財經板塊第一篇,大標:〈In the works〉(大力建設中);小標:〈Governments and investors hope to stoke a global infrastructure boom, but they are terrible at making projects happen. Can that change?〉(各國政府和投資者希望引然全球的基礎設施熱潮,但是它們運作項目的方式很可怕。這情況可以改變嗎?)

疫情過後,全球大多數的國家都啓動了短期刺激紓困計劃。但更多的人開始對基礎設施產生了狂熱。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拜登,希望在公路、電網和鐵路上再投資2兆美元。歐盟則剛剛批准了一個1.8兆歐元(合2.2兆美元)的預算,其中大部分就是用於數位化和新能源的投資。

基礎設施狂熱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低利率意味著融資更加的便宜。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基礎設施的投資回報率在這個時候將很有吸引力。

但實際上,基礎設施的過往記錄就像孟買的高速公路一樣混亂。它們的成本常常會超支,三分之二的外國賄賂案件都跟基礎設施有關。中國的支出比任何國家都多,但其中一半以上的投資根本就像丟到水裡。印度曾經在2000年大力發展基礎建設,但最終卻陷入了債務的泥沼。

這些痛苦的經驗,至少暗示了兩個普世的教訓。首先,政府應該以系統性的方式創建一個列表,並選擇回報率最高的項目進行,並且由獨立於那些建設和營運的第三方機構來執行。第二個教訓是,好好利用民營部門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