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一週財經聚焦

 

一、美國政府2/6 公佈的報告指出,去年因為COVID-19疫情重創,美國2020年貿易赤字達到6787億美元(約新台幣19兆元),創下了2008年以來新高。面對赤字未減,卻仍然游刃有餘的中國,拜登會怎出手?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U.S. Trade Balance With China Improves, but Sources of Tension Linger〉(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平衡有所改善,但緊張根源仍在)

去年對中國的商品出口增長了17.1%,符合拜登的希望改善雙方經濟關係,

●富比世:〈U.S. Deficit A Record $905 Billion In 2020, But, Miraculously, Trade Off Only 9%〉(美國赤字在2020年達到創紀錄的9新高,但奇怪只沖銷了9%)

●路透社:〈U.S. trade deficit jumps to 12-year high in 2020〉(美國貿易赤字在2020年創了十二年新高)

 

分析解讀

美國國務卿Antony Blinken 5日終於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通上了話,除了新疆、西藏、香港等議題,也關切了台海穩定。但最主要是希望中國大陸重回國際社會,進而改善中美惡化的關係。

 

同時間,美國政府也公佈了去年的財務表現,因為COVID-19疫情重創了全球經濟,美國2020年貿易赤字達到6787億美元(約新台幣19兆元),創下了2008年以來新高。根據美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去年絕大部分時間因疫情籠罩,造成公司行號歇業與全球航運中斷,並導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高貿易赤字。

 

儘管商業活動開始恢復,但出口和服務業仍持續受挫。同時,美國放寬防疫禁令造成進口彈升,數據顯示,由於出口降幅大於進口降幅,2020年美國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逆差總額激增,較2019年逆差總額再增加1020億美元。研究機構Oxford Economics經濟學家James Watson也表示:「依然疲軟的全球需求和旅遊限制,將在短期內抑制貿易,總出口顯然低於進口。」

 

事實上,中美的貿易關係緊張,將不只是發生在川普的執政期間;但在他的任期內,對中國產品課徵關稅,封殺中國企業取得美國先進技術,迫使供應鏈撤出中國.....這些舉措,擴大了彼此鬥爭的範圍。川普曾經大剌剌表示貿易戰爭美國必定會贏,現在,隨著他的卸任,事實證明他錯了。

 

美中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中國出口展現韌性,而且美國企業仍然留在中國,美國消費者則繼續承擔著關稅的苦果。根據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報告,關稅導致美國消費者2018年的年收入,約損失168億美元。

 

中國對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導致中國減少進口美國產品,這是美國貿易赤字未明顯下降的原因之一。美國對中國持續的貿易赤字,也說明了美國企業對中國生產能力的依賴程度,尤其疫情爆發後,更凸顯中國的生產力之高:它是唯一有能力大規模產出,應付包括家用電腦、醫療商品等需求不斷斷飆升產品的國家。

 

經過四年的貿易戰,出口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的事實,證明了中國的生產能力具有韌性,甚至在川普就任總統後,中國的總出貨量每年都在成長。2019年,東協十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落實,大陸與東南亞的貿易關係將更鞏固。

 

另外,川普也沒有成功讓美國企業「回流」。根據中國美國商會去年3月調查結果,受訪的25家美國大型企業中,其中只有16%的企業表示,有意將部分或全部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地方。僅管疫情和貿易戰凸顯出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外資仍繼續在流入中國,其中美國也不例外,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從2016年的129億美元,至2019年略增至133億美元。

 

看來川普唯一有效壓制中國的策略,就是科技封殺。僅管目前看來貿易戰的結果不如預期,但仍為新任總統拜登留下了貿易戰的實驗結果—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殺,確實達到了封鎖的效果。因此我判斷,未來美國的科技封殺不會減緩。

 

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殺,已對中國經濟成長計畫構成了威脅,也危及了中國華為、中芯等科技公司的生存能力。如果美國繼續加強科技封鎖,毫無疑問,中國的高端產業鏈發展的現代化將受到影響。但同時間,美國的封殺也讓中國警覺了自身科技實力的不足,並促使中國追求科技產業自給自足的能力。

 

即將上任的拜登,在最近的採訪中針對中美貿易戰,表示他會先審查第一階段貿易協定是否達成。至於關稅,他的顧問曾在競選過程中暗示,拜登對中國的關稅將採取漸進式的做法,會優先考慮國內問題,例如投資研發和美國製造業,從實力上與北京公開競爭。

 

我覺得,不管疫情什時候結束,現在都是加強自己產業實力的窗口期,往後全球無論在科技產業的競爭,或是產業自主權的競爭,都會越演越烈,誰能擁有更高的護城河,誰就能在下一回合中勝出。

 

二、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在本週開出亮眼財報後,執行長Jeff Bezos 2月3日 發出公開信,宣佈第三季將卸任執行長的職務,該職位將由亞馬遜網絡服務(AWS)首席執行長Andy Jassy接任。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Bezos leaves behind a company that's created value but has also triggered a national reckoningBezos〉(Bezos走向了一家創造價值公司的幕後,但仍然引發了全國的關注)

●倫敦金融時報:〈The Amazon machine: Jeff Bezos’s revolution — and complicated legacy〉(亞馬遜機器:Bezos的革命以及複雜的遺產)

當科技企業引起政治審查之際,這一世代中最重要的企業家走下了台階

●紐約時報:〈Amazon Without Jeff Bezos〉(沒有Bezos的亞馬遜)

亞馬遜重構了整個產業。 這家市值1.7兆美元的企業接下來會發生什

 

分析解讀

Bezos雖離開了創辦了27年的亞馬遜第一線領導職位。事實上,他仍在董事會中,但似乎會將主要心力投入個人創辦的太空運輸公司Blue Origin等事業。

 

亞馬遜去年公佈的第四季財報顯示,這是該公司首次單季營收突破千億美元門檻,同時創下歷史新高,達1255.6 億美元,每股獲利達14.09 美元,創造高於市場預估一倍表現,AWS業務貢獻則是年增28%,高達 127 億美元。

 

Bezos表示,他會把重心擺在個人出資的Blue Origin、耗資 2.5 億美元收購的《華盛頓郵報》,以及他所關注的慈善事業。

 

將接任亞馬遜CEO的Andy Jassy,則是親手打造了AWS,並讓該事業成為規模500 億美元的部門,這表示這個接班人其實是蠻厲害的。

 

有趣的是,Bezos的身價在今年初被Tesla執行長Musk超越,失去了全球首富的寶座。Bezos想促成的太空事業,最大的競爭對手,也是Musk所創辦的太空運輸公司SpaceX。該公司目前拿下多起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運輸任務,SpaceX的星鏈計畫,也讓Musk對太空事業的雄心一覽無遺。

 

至於Blue Origin,這是由Bezos在2000年所創辦,比Musk創辦SpaceX早2年。Bezos曾經提到,他的目的是降低太空旅行成本以及提高安全性,目前該公司在研究次軌道太空飛行,並曾在2012年成功測試一款與阿波羅、東方一號都不一樣的載人太空船。

 

Blue Origin也陸續推出火箭運輸業務,並在2019年提出願景規劃,希望能在2024年再次將人送上月球。Bezos也曾在2017年表示,他將每年賣出價值約10億美元的亞馬遜股票,來資助他的太空業務。

 

Musk則是把眼光擺在火星,他曾多次表示,太空業務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殖民火星。

 

雙方語言衝突不斷,Musk與Bezos在2013年的甘迪太空中心39號發射台爭取使用權利,最終由SpaceX奪下,這讓Bezos就此與Musk結下了樑子。Musk去年7月在亞馬遜收購自動駕駛公司Zoox的新聞結附上評論,聲稱Bezos是一隻「抄襲貓」(copycat),Musk也多次以這個梗嘲笑Blue Origin,加上Zoox才在前一年被Tesla提告且敗訴,這讓雙方一路從太空業務戰到自駕車領域。

 

至於雙方最近的衝突,則是Musk希望星鏈計畫所需的衛星軌道可以更低,這樣就能提供更快的網路服務給客戶。但Bezos公開反對,認為這會影響他在2019年推出Kuiper計畫,這同樣是發射低軌道衛星到太空,為偏遠地區提供網路服務。

 

在Bezos專心投入這些事業後,2個全球首富的戰爭將一路從地球打到太空。既生瑜何生亮,兩人的競爭在美國科技業的未來幾年,都將是最精彩的一齣戲。不過我倒認為,美國人一向都是最會利用資本市場玩手段的行銷高手,這些噴來噴去的戲碼會不會只是吸引眼球、塑造自己企業未來話題的行銷手法,或許只有Bezos和Musk這兩個聰明又富可敵國的人最心知肚明。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大標題:〈The real revolution on Wall Street〉(這個發生在華爾街的真正革命);小標:〈High tech meets high finance. It is a promising, but volatile, combination〉(當高端科技遇見高端金融,它是一個讓人充滿想像,但難以捉摸的結合體)

 

在過去的兩個星期,全球投資人隨著GameStop的跌宕起伏,一起進入了奇幻之旅。

 

一個經營陷入困境的遊戲實體商,股價竟然可從2020年的幾美元,一路飆升到了今年1月28日的480美元,然後又在2月2日跌回了81美元。但在狂躁背後,有關金融市場深刻的結構變化,正為我們點明了一些新現象:越來越快的世界節奏,藉由科技的幫助,讓股票交易形成了一種無縫銜接的發展趨勢。

 

我們在排隊等咖啡的同時,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在App上買賣股票。隨著交易成本的暴跌以及股票供給數量的激增,雖然參加者越來越多,但交易的速度卻越來越快、越來越便宜。而Covid-19更讓人們多出了許多時間,並積極拿著紓困資金進場,創下了股票市場的價格新高;散戶投資人的比例也一舉從2019年的不到十分之一,攀升到了現在的四分之一。

 

《經濟學人》在春節前夕的封面設計很直白,我相信大家一看就知道,騎在象徵華爾街金牛背上的那個人,那個用紅絲巾遮臉的振臂者,正是最近鬧的華爾街雞犬不寧的散戶投資人。上面一排斗大黑字:「The real revolution on Wall Street」(這個發生在華爾街的真正革命)。

 

《經濟學人》在全球版本的文章,著眼於近期金融市場動蕩的背後真正力量。白銀價格和GameStop之類的股票價格回升,讓大家將注意力集中在散戶投資人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爭戰。一些悲觀人士警告說,價格與現實的失去聯繫,預警著市場的可能崩。但我覺得,這掩蓋了真實的狀,《經濟學人》認為,資訊科技的發達使交易更自由,並開始改變資訊流以及催化新的商業模式,從而改變市場的運作方式。其實長遠來看,其實對資本市場是有正面利益的。

 

我贊同《經濟學人》的觀點,資本如流水,總會找到新的生命出口。數位化發展具有廣闊的前景,更多的人能夠以更簡易的方式進入市場,並對持有股票的公司執行話語權,這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絕對正面的意義。

 

財務世界的進程本就充滿混亂,大家是要保持樂觀。創新會引發危機,我們早在2007-09年的結構性放貸熱潮中就領教過了,社交媒體的錯誤訊息和擴散能力才是讓人擔憂的部分。政府監管必須配合科技發展與時俱進,保護好投資人,是它們大量印鈔之際責無旁貸的最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