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財經聚焦
一、4月27日開始的美國貨幣政策會議,通貨膨脹鴿派理論高漲,大多數人的共識是保持貨幣寬鬆。加上地緣政治風險的蓄積,包括俄羅斯與烏克蘭邊境緊張、土耳其和巴西國內政策變數,以及印度疫情的越趨嚴重,都為新興市場發展帶來了挑戰。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A K-Shaped Recovery, This Time on a Global Scale〉(全球來看,新興市場面臨一個K型復甦);小標:〈Emerging markets are at risk of falling far behind their advanced counterparts. That’s the whole world’s problem, officials warned.〉(相關官員警告:新興市場在一個落後先進國家發展的風險上,這是一個全球問題。)
●Economist經濟學人:〈The wave v the tantrum?〉(波浪還是凶浪?) ;小標:〈對疫情傳染的憂慮,掩蓋了對通貨膨脹上升的擔憂〉
●WSJ華爾街日報 :〈Investors Sour on Emerging Markets as U.S. Prospects Brighten〉(由於美國前景一片光明,投資者對新興市場感到擔憂) ;小標:〈Capital flows out of emerging-market stocks and bonds as U.S. real yields climb and dollar strengthens〉(隨著美國實際收益率的攀升和美元的走強,資本從新興市場股票和債券中流出)
分析解讀
受疫情影響,去年全球央行都保持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今年以來,隨著疫情影響減弱,經濟恢復成為主要看點,通脹擔憂等也隨之出現。
一季度,巴西、土耳其、俄羅斯先後加息,成為疫情以來首先進入加息週期的經濟體。然而,由於疫情並未得到全面遏制,經濟活動仍未恢復到疫情前水準,多數富裕國家央行仍然宣佈會繼續保持寬鬆的貨幣環境,全球央行在貨幣政策抉擇上,其實走到了十字路口。
3月以來,對於聯準會是否會收緊政策的預期較為高漲,在最新一次會議紀要,聯準會明確將維持利率不變,要保持寬鬆,利率方面將保持在0~0.25%的水準不變。
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上調2021年全球GDP增長預測0.5個百分點至6.0%,並對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前景更樂觀。同時,IMF呼籲,發達國家不要過快撤出寬鬆,因為那樣會對其他復甦較慢的新興市場帶來壓力。
但與上述發達國家央行有所不同,由於對通貨膨脹升溫的擔憂,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因為擔心貨幣外流,普遍選擇開始加息。
巴西央率先宣佈,接著是俄羅斯。此外,印度、馬來西亞、泰國等新興市場指標均顯示,市場對於貨幣政策收緊預期正在增強。
除新興經濟體外,部分發達經濟體似乎也會升息,原因不外乎3月美債收益率快速上行後,吸引了部分資金從新興市場撤出,。
我感覺,新興市場現在真的是進退兩難,儘管它們常常被認為充滿經濟活力,但新興市場總想努力擺脫它們過去給人的負面印象。不過幾個月前,很多投資者擔心今年有可能會是2013年的重演,當時的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造成了新興市場的拋售潮,這被稱為「Taper Tantrum 緊縮恐慌」。
而現在擔心的是另一個問題。投資者擔心今年會重現去年嚴峻形勢的情勢,因為另一波更具威脅性的Covid-19疫情,開始席捲著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區域。
為了摸清楚這些擔憂的真實情況,分析人員試著研究從通貨膨脹到病毒感染率的方方面面,結論是,整個市場的經濟情況可能不如預期。他們一直在尋找今年的「Fragile Five脆弱五國」繼任人選(過去是巴西,印度,印尼,南非和土耳其),這是八年前受到緊縮恐慌打擊時,表現最糟糕的五個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James Lord,這個最早喊出這個名稱的人,最近卻選擇了「完全看漲」某些新興市場的資產,他公開告訴他的客戶「大力買進新興市場債券」。 要怎麼解釋他這次面對疫情災難的意外鎮定?
畢竟,這個疫情災難目前為止仍然難以迴避。印度的第二波疫情令人恐懼,整個醫療保健系統幾乎崩潰。但印度並非唯一糟糕的國家,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和土耳其的確診病例,如果以每100萬人中的新感染人數來計算,在過去兩周仍然仍高於印度。
JPMorgan Chase上周也下調了對印度和巴西的經濟增長預期。此前它也下調了對菲律賓和中歐大部分地區的經濟預期,現在它預計新興市場(不包括中國)的GDP增長今年為5.9%,這幾乎和發達經濟體的速度差不多(它們預計的增長是5.7%),而新興市場的GDP增長更被預計只會比2019年增長1%。
即使Covid-19疫情很可能重演,緊縮恐慌卻沒有再發生。儘管全球最大最繁榮的經濟體美國,其就業、住房、製造業和零售銷售數據都很強勁,但十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卻沒有飆升,甚至回落到了1.6%以下。抗通貨膨脹債券的「實質」收益率,現在只有-0.7%,與2月底的收益率大致相同。如果美國債券市場在未來幾個月中保持著同樣的表現,那麼外國投資者將很難拒絕新興市場的貨幣和債券所提供的高收益回報。
緊縮恐慌的消退,原因之一是疫情並沒有消退。隨著疫情開始打亂新興市場的經濟復甦,它們的央行肯定會減少任何可能加劇通貨膨脹壓力的擔憂。Morgan Stanley就認為,巴西、俄羅斯和墨西哥等國的中央銀行,不太可能像現在市場預期的那樣大幅提高利率。復甦的延遲對新興經濟體極為不利,但對它們政府卻不一定不利。Load表示,當增長緩慢,且央行呈現鴿派言論時,債券通常會表現良好。
儘管如此,他承認這種觀點有兩個潛在危險。一個是美國公債殖利率比預期更快的開始攀升,另一個風險是,大型新興經濟體的復甦遲緩,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因為會讓投資者開始感到恐懼,並影響政府的信譽。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通貨膨脹的威脅,當地債券的價格也會下跌(殖利率會上升)。在富裕的經濟體中,最糟糕的時期會讓更多人們因為避險需求跑回美國,這將嚴重影響新興市場。
展望後市,新興市場債有雖有風險須留意,但同時仍有機會。首先,新興市場疫苗施打進度較慢,但疫情反覆雖難免,隨著已開發市場陸續施打完畢,下半年新興市場有望跟進;其次,近期升溫的通膨預期讓新興國家面臨升息壓力,但較高的利率也有望使新興債收益提高,相對投資吸引力增加;最後,雖然國際美元短期內走升,可能影響新興市場資產,但因美國持續推出大規模刺激政策,美國經濟看起來仍然不錯,如何佈局部分新興市場債、強化收益,仍有潛在成長空間。
另外,過去幾個月來,大宗商品和石油價格不斷飆升,對於主要的新興市場而言,也有正面效應。
我認為,後續應持續觀察的關鍵則有以下2點,一是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以及各國政策與企業獲利、盈餘。
2,4月19日,兩年以來全球唯一的大型車展--第 19 屆上海車展正式開幕,未來科技與電動車吸引了大家的眼光。我們可以從中看見什麼未來的趨勢?廝殺?或是更多未來的變化?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Economist經濟學人:〈The future of carmaking〉(汽車製造的未來)
●CNBC:〈Automakers show off flying cars in Shanghai — but Warren Buffett-backed BYD stays clear〉(上海汽車展讓未來車高飛,但巴菲特支持的比亞迪不見蹤影)
●WSJ華爾街日報:〈Tesla Faces New China Test After Woman’s Auto-Show Protest Goes Viral〉(特斯拉在一個女士大鬧之後,面臨新的中國挑戰)
分析解讀
疫情即使第二波來勢洶洶,但各路的汽車迷仍然聚集在4月21日開始的上海車展,這是疫情爆發以來第一個大型的全球車展。從凱迪拉克(Cadillac)到起亞(Kia)的數十家的傳統車廠都展示了他們最新的電動車款,然而按照流量判斷,最受歡迎的展位屬於一小批沒有汽車製造經驗的中國企業,包括電信巨頭華為、世界最大的無人機製造企業大疆,以及房地產開發商恆大。
十九屆上海車展以「擁抱變化」為主題,本屆共有一千家參展商,在今年車展上亮相或首發的車型當中,有近四成皆為純電動汽車,遠遠超過以往的規模。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而科技變革是主要推動力。
福特汽車此前發布Mustang Mach-E(野馬電動汽車)時說,全球任何一家車企,尤其是在智慧電動化領域,不管是新企業、老企業,沒有人不想切入電動車。
在經歷了第一階段的發展後,汽車行業也逐漸改變過去堆砌智能配置的做法,隨著電子電氣架構、軟體技術的升級和迭代,使得駕駛座硬體設備和駕駛領域能夠更加深度地融合,為智慧網路、車聯網,以及場景應用帶來更多想像空間。
不僅是新勢力品牌推出的車型越來越有競爭力,傳統汽車品牌也開始逐漸著重開發新能源。相比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在供應鏈管理、整車生產製造方面具備更豐富的經驗。
為了推動電動化戰略,德系三強「BBA」(Benz、BMW、奧迪)在本屆車展上均展示了各自的最新電動車,福斯汽車則是所有車廠當中最積極的。
大陸國內傳統車企也來勢洶洶。北汽、廣汽、上汽、吉利等也都拿出了自己的新車款。值得一提的是,佈局高端電動車的上汽集團,其高端品牌「智己汽車」首款車已正式亮相,在21日預售時,只花了1分42秒,就將首輪200輛預售售完。
越來越多的玩家加入,也讓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對此,特斯拉在車展表示,電動車和智慧汽車市場蛋糕其實很大,那麼多的企業進來,這對消費者也是正向的引導。
事實上,全球汽車業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後,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並孕育著新一輪的爆發機會。
首先,隨著5G、人工智慧、大數據、新能源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滲透,全球汽車行業正經歷巨變,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
2021上海車展全方位反映出行業三大產業變化趨勢,包括:
汽車成為嶄新的「移動」智慧終端機;
造車新貴強勢取代老牌傳統廠商;
電動化轉型顛覆傳統供應鏈體系。
除此之外,隨著現有汽車製造商、供應商和科技廠商,加快參與智慧汽車網聯、自動駕駛、共用出行和電動化等關鍵領域,下一代汽車技術將繼續成熟,並具備規模化商業生產可能性。以下四個核心發展要素值得關注:
汽車軟體是決定汽車智慧化發展速度的關鍵;
即時資訊通訊、網路聯接的安全性、可靠性,是未來汽車市場發展的基礎條件;
跨行業合作是未來汽車市場實現共贏的關鍵;
行業統一規範是未來汽車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保障。
當然也有負面的消息,儘管每一家車企都在談新能源、都在説純電動車,可實際上各個車企之間的差距已經被拉開了。
以全球車企集團來看,日系車企在新能源產品上的速度,已經全面落後德系車企;歐洲其他品牌車企比日系更好,但是電動產品卻並不全球化;美國車企和韓國車企雖然準備充分,可是真正量產,卻還要多等兩年。
從上海車展可以看出一個事實--放眼全球,只有中國車企一枝獨秀,隨便找出一家自主車企,其新能源系統都能獨步全球。
如果實在要做一個排序,拋開全民電動化的中國車企,福斯集團顯然是遙遙領先的。焦慮而不敢下決策,甚至徒勞抵抗,這是車企領導人未來可能失敗的主要原因。豐田汽車的豐田章男就是其中一的代表。
當你真正篤定電動車的未來,那麼其餘的就要交給運氣了。因為接下來的技術路線會有很多選擇,每一次選擇都可能引發投資失效,然後又重新再選擇。但是和燃油車時代不同,新能源時代的試錯機會越來越少,做錯決策或甚至不敢決策,就會讓企業直接關門。
當然,不要忘記了,還需要有足夠多的錢,因為你必須懂資本運作的方式。
正如Tesla所顯示的,一些企業正藉由與傳統汽車製造商結合,來迅速進入市場。華為正在與北京北汽集團合作推出最新的高端電動汽車,百度最近與擁有Volvo品牌的吉利汽車(Geely)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它們希望可以藉此大量生產智慧型電動汽車。
一些新進者選擇了自己製造電動車,例如恆大正在建造自己的電動車工廠。智慧型手機的供應商小米(Xiaomi),在上個月小米粉絲會上承諾,將在未來十年內大筆投資電動車最少100億美元。
還有一些傳統車廠開始反擊,如Benz、BMW、奧迪。
決定自己造電動車的新進者認為,他們不必與合作夥伴分享收益,就可以收回新工廠建造的初期支出。他們認為老牌汽車製造商的經營動機,與新進者完全不一致。吉利的電動汽車品eekr在上海國際汽車展覽會上,離百度展位不遠,就是顯凸顯他們的「雙贏合作」。
隨著這兩個路線的演進,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許多的電動車企業早晚會陷入掙扎。即使上海車展很可能在未來幾年都會如期舉行,但現在推出電動車的新進者,將不會一再參展,廠商更新的速度將會很快。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在亞太版本的封面設計上,我們看見的是一間烏煙瘴氣的印度病房,病房中有幾個新冠肺病患者,和全副武裝醫療人員。上面幾個黑色字體:「India’s covid catastrophe」(印度的新冠肺病災難)。
在亞太版本的封面故事裡,經濟學人用三篇文章,介紹印度令人震驚的第二波Covid-19疫情。
4月21日,單日確診病例第一次超過20萬人;一個禮拜之後,這個數字已經高達31萬人,這已經是疫情期間的單日最高數目。
死亡人數也同時在開始飆升,人們普遍懷疑,官方公佈的死亡人數是巨大的一個低估。在火葬場外的人行道上,可以看見臨時搭建的停屍木樁。
印度總理Narendra Modi由於自滿和大意,使得事情一發不可收拾。他沒有把重點放在公共衛生上,而是將精力投入在黨派政治中。莫迪和他的副手在為期一周的競選活動中,舉行了無數次大型集會,卻沒有戴口罩,或頒布任何形式的社會隔措施。
儘管印度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型疫苗生產國,但它卻無法生產足夠的疫苗,現在更是受到了美國對重要疫苗出口管制的威脅,更是雪上加霜。
印度政府應該對大型的宗教聚會採取嚴格的管制,也應該想方設法幫助疫苗生產商提高疫苗的產量。除非印度能有效控制第二波疫情,否則全球都會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