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一週財經聚焦

一、台灣於4月30日發布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數字大幅上修1.96個百分點至8.16%,創了逾十年來單季新高,這是繼美國之後第二隻春燕。
不過印度疫情的失控仍然讓大家憂心忡忡,印度本來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不再,將會如何影響全球的經濟發展?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Consumer-fueled economy pushes GDP to 6.4% first-quarter gain〉(美國第一季GDP,在消費推動下增長6.4%)
●華爾街日報WSJ:〈Europe’s Economy Falls Further Behind U.S. and China. ‘It’s Getting Desperate.’〉(歐盟經濟落後於美國與中國,令人失望)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India’s Double-Digit Growth Forecast in Peril〉(印度的雙位數經濟增長預測陷入危機)

分析解讀

疫情雖然
沒有散去,但各國今年第一季的經濟增長看來似乎不錯。5月1日,台灣宣佈第1季GDP,在內外需求強勁推動下,達到了8.16%。不僅超過市場預期,而且也創下近十年半的最高增長幅度。佔比最高的當然是電子零組件,在今年一季度的出口同比增長28.37%,而機械和化學產業,增速也超過20%。

另外,美國商務部當日公佈的首次預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也增長6.4%。

不過也有烏雲朵朵,本來表現最差的是歐盟。歐盟統計局4月30日公佈了歐元區今年一季度GDP初值,環比下降0.6%,為
續第二個季度萎縮。在主要經濟體中,除了法國一季度GDP環比上升0.4%以外,其餘表現都不如人意,其中德國降幅達到1.7%,高於市場預期。

但我相信,最近這段時間國際上最駭人聽聞的,肯定是印度的疫情失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四月初才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印度經濟增速預期提高至12.5%。如今,正在惡化的新一波新冠疫情,給這一樂觀前景蒙上了陰影。

印度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近期
創新高,印度衛生部4月25日公佈的數據顯示,續4天單日新增病例超過30萬例。

印度第二波疫情對全世界最直接衝擊,就是疫苗供應的中斷。度曾希望自己成為全球的藥房,但隨著病例確診數量的激增,政府開始限制疫苗的出口。而主要原因,正是由於自滿和大意,尤其是印度總理莫迪的近期作為,讓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今年1月份,他吹噓著說:「我們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
幫助世界共同抵禦了這場疫情。」沒過多久,他就被失控的疫情重重打臉。

疫情暴露了印度社會階層之間的巨大鴻溝,下層民眾生存條件極度惡劣,病患家屬求醫無門,無法享有基本的公共醫療服務,甚至
逝者的喪葬都成為問題;權貴精英們卻深居豪宅、防護嚴密,甚至包機出逃海外。

印度政府的治理無序也暴露無遺。不僅黑市售賣氧氣瓶、醫院內部兜售病床等亂象頻出,地方政府之間也爆發氧氣爭奪戰。西方媒體放棄了過去對印度的追捧,紛紛用「
難」
、「末日」來形容印度慘狀,批評莫迪政府抗疫不力。

分析人士認為,疫情已成為印度經濟復甦最大的挑戰,其負面衝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抑制經濟活動。

印度央行22日公佈的貨幣政策會議紀要顯示,多名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認為,疫情將為經濟復甦帶來更大不確定性。他們表示,經濟復甦的可持續性取決於疫情防控,而當前疫情及各類封鎖措施,必然影響經濟活動。

印度計量經濟學研究所認為,無論印度是否強化封鎖措施,疫情都會衝擊對經濟復甦,服務業所受衝擊尤其明顯。

二是加劇復甦失衡。

不少專家認為,印度經濟正呈現「K」型復甦,即大公司快速壯大、中小微企業持續萎縮,分化日益明顯,而新一波疫情正加劇這種不平衡。

印度中小企業員工總數達1.1億,是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就業部門,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30%和出口的40%。第二波疫情正帶來新的封鎖,時間越長,中小微企業損失就越大。所以一但失衡,將影響印度經濟長期前景。

三是擠壓政策空間。

印度先前動用大量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應對第一波疫情衝擊,因此當前政策空間已捉襟見肘。

今年以來,印度政府為刺激經濟而發行的債務,規模將近1620億美元,央行已將基準利率維持在歷史低位,只能依靠非常規政策工具維持借貸成本穩定。如果需要更多資金應對第二波疫情,印度可能被迫發行更多債務,為國債收益率的穩定性帶來壓力。考慮到疫情惡化,印度部分機構已下調本年度GDP增長預期。

另外,經濟復甦正帶動石油需求回溫,而印度是全球僅次於美國、中國的第三大石油消費國,但印度近日疫情急遽升溫,使全球石油貿易商、生產商都開始感到恐慌。加上英國、加拿大等國已禁止往返印度的航班,這將打擊蓄勢待發的國際航空燃料需求。

印度疫情爆發,也使計劃逐漸收回減產政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面臨新的隱憂。

據Bloomberg報導,本月印度股市在亞洲地區表現最差,目前投資者正在從印度等新興市場撤資,尤其是印度,已出現了一年多來最大的資金外流。印度幣盧比持續貶值,成為近一個月亞洲最弱勢的貨幣。

二、4月29日拜登造訪亞特蘭大,舉行了一個汽車集會,並發表了他百日內的主要功績。
我們要怎
從他的演說來看美國未來的戰略?對全球的影響又是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Joe Biden Is Electrifying America Like F.D.R.〉(拜登正被拿來和羅斯福相比擬)
●BBC:〈Biden 100 days: What we all got wrong about him〉(拜登的100天:我們看錯了他什
)
●CNN:〈Biden promises to lift 'left-behind and forgotten' Americans with his ambitious economic agenda〉(拜登承諾,透過雄心勃勃的經濟議程,來提振「被超越和被遺忘的美國人」)

分析解讀

4月28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美國國會發表了上任以來的首次聯席演說。他除了宣揚新政府執政百日的政績、如何解決新冠肺炎帶來的疫情危機和經濟受到的挑戰,同時也宣示了美國要重返大政府時代。

事實上,拜登上任百日期間,S&P 500指數大漲了8.6%,締造1961年約翰
迪上任以來,美國新任總統執政百日的最佳股市表現。

拜登整場演說,總共43次提及就業。他指出,新政府上臺後,美國總共增加約130萬個就業機會,增幅是歷任總統上臺百日之最。拜登
說,全球正面臨氣候危機,「而我在想氣候變遷的問題時,我總會聯想到就業。」

拜登在演說總結時表示,「我上臺時國家
在失火,除了疫情肆虐重創經濟,國會爆發暴動。如今才花大約100天,我可以向國人報告,美國又動起來了,美國現在已經將危險化為可能,危機化為轉機,挫折轉為助力。」

為了維持這股動能,同時將失業率壓低至疫情前的歷史低點,拜登強調,「這有賴大政府的作為」,呼籲國會應盡快通過以基建為主,總額2.3兆美元的「美國就業計畫」,以及新規畫1.8兆美元的「美國家庭計畫」。

拜登等於是宣告,將採取與近幾十年來歷任總統完全不同的策略。過去兩黨的總統都會藉由類似的場合,宣示奉行小而美的政府,而拜登則是主張在改善人民生活上,政府可以扮演強而有力的角色(大政府主張)。

為了推動相關經濟方案,拜登主張向企業與富人加稅,以籌措財源。包括年收入100萬美元以上的富豪,資本利得稅率將調高1倍至39.6%,以及企業稅率將從21%調高至28%。

拜登也強調,加稅僅限定高所得的族群,他說:「我沒有要懲罰特定人士的意思,但前提就是不會增加中產階級的稅賦負擔。」

拜登高喊大政府,是有民意靠山的。根據路透社與益普索研究機構所做的調查,55%的美國人認可拜登上任後的表現,《華盛頓郵報》與美國廣播公司的調查也顯示,拜登的施政滿意度達52%。

但拜登的加稅計劃曝光後,一度引發美股、比特幣等劇烈動蕩。華爾街交易員認為,如果美國投資者為了避免被徵稅,可能對市場帶來一定的賣壓。

在對美國富人加稅前夕,拜登計劃向美國國稅局提供一筆高達800億美元的鉅款,重拳打擊逃漏稅,以強化其對富人和企業納稅的審核能力。這一做法,將為美國政府增加7000億美元稅收收入。

政府徵稅、富人逃稅,歷來都是一場「貓抓老鼠」的大逃殺,在全球富人數量最多的美國,徵稅與逃稅的鬥爭尤為激烈。據美國政府的報告顯示,在聯邦層面上,每年因故意逃稅和無意失誤造成的稅收損失,約為4580億美元。很顯然,美國富人逃稅的手段已經遠遠超過美國政府徵稅的力度,這是拜登政府最不願意看到的狀
,因為稅收將是13萬億基建計劃最重要的資金來源。

若加上現有的投資收入3.8%附加稅,美國富人未來將面對的聯邦政府資本利得稅,總體稅率可能高達43.4%。這意味著,拜登有意對富有人群徵收約2倍於當前水準的資本利得稅,目前聯邦政府的資本利得稅稅率僅為20%。

資本利得稅徵收在資產出售時繳納,適用於資產從購買至出售時的增值部分。長期以來,美國的金融資產收益稅稅率普遍低於工資和薪金收入的稅率,拜登的稅收政策或將改變這一局面。拜登此前曾表示,將致力於使富人的資本利得稅與所得稅稅率相當,他說:「許多富人的稅率甚至低於中產階級工人繳納的稅率,這不公平。」

不過市場上也出現擔憂的聲音,經濟學人就提醒,不要因為加稅而打擊投資的意願,否則對全球經濟會造長負面影響。

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對個人所得稅,都是重復徵繳資本利得稅。這意味著,對居住在高稅率州、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人而言,其資本利得稅稅率或將超過50%。比如,對紐約州居民而言,州和聯邦政府的總資本利得稅率,有可能高達52.22%;對於加州人來說,可能高達56.7%。

這樣的稅制之下,不徵收資本利得稅的州對美國富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根據美國《財富》雜誌的最新統計,許多居住在加州的商業領袖都有意逃離,前往稅收更加友好的「避風港」遷徙。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目前美國最富有的3個人—馬斯克(特斯拉)、貝佐斯(亞馬遜)和比爾蓋茨(微軟),他們三人現在都居住在不徵收資本利得稅的德克薩斯州和華盛頓州。

高盛預計,美國國會最終通過的提案,可能沒有拜登計劃的加稅力度這
大,國會將允許把公司稅率提高至25%,而不是拜登提議的28%;個人所得稅方面,高盛預計,國會將允許長期資本利得和合格股息,將被提高約28%,而不是拜登提議的39.6%。

拜登的加稅政策一直都是美股頭頂上的烏雲,每次加稅的消息出來後,美股盤中都會遭遇一波殺跌,而當前市場普遍認為,拜登的加稅計劃比預期的更激進。實際上,美國個人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大多是在富人手中,所以很多投資人擔心,再加稅政策實施前,富人們是否會開始出脫持股。

State Street銀行認為,如果這是對市場更不友好的政策的開端,現在開始股市會更動蕩。相比上調公司稅,市場更擔心上調資本利得稅,因為後者會對富人的投資方式產生較大的直接影響,將令市場出現更大降溫。

面對拜登即將推出的富人稅計劃,瑟瑟發抖
有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市場。若持有比特幣超過一年以上的美國投資者選擇出售,同樣需要繳納資本利得稅,而在加稅計劃出爐後,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美國富人,納稅將會激增。

富人對加稅的憂慮,開始在市場上蔓延,風險資產普遍遭受重創,在拜登加稅計劃曝光的第2天,比特幣日內跌幅超過8%,當日一度跌破50000美元/枚,為3月8日以來首次下跌。

同一時間,高齡90歲的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股東會在台灣時間5月2日淩晨0點30分登場。巴菲特提出四點提醒,值得大家關注:
1.對於投資標的,巴菲特建議投資ETF。
2.如何選股?投資不只是選擇一個新興行業而已,例如電動車現象,選對行業不代表你會賺錢。
3.如何看投機潮?包括SPAC、Gamestop、比特幣…投機狂潮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4.比特幣呢?蒙格:「它令人作嘔!」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本周《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在台灣引發了強烈討論。但它其實不是單純以封面故事提醒或威嚇我們,而是用四篇文章,從美國、中國和台灣角度提供不同的分析和建議,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完所有的文章再下定論,而不是光看部分媒體斷章取義的報導就深覺不安。

在黑色封底前,看見的是一個以台灣為焦點的雷達掃瞄顯示畫面,左上角閃光點點、虎視眈眈,象徵的是中國,右下角慢慢逼近星光點點,明顯是美國;台灣海峽上
有一個類似戰鬥機的圖形閃爍不定。上面一排白色字體:「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全球最危險的地方)。

封面故事著眼於中美之間在台灣問題上日趨緊張的關係,美國正開始擔心,他們無法再阻止中國使用武力拿下台灣。美軍印太司令部戴維森上將(Admiral Phil Davidson)今年3月對美國國會表示,他擔心中國最快可能在2027年攻擊台灣。除了台灣陷入血腥、兩個核子大國的衝突也會升級。

其中一個原因是經濟因素。台積電是全世界高端晶片佔有率高達84%的重要半導體企業,如果台積電陷入停產,有可能會讓全球電子業付出不可估計的代價。

中國的武力進軍,也將是對美國軍事力量及其外交和政治決心的考驗。如果得逞,中國將在一夕之間成為亞洲的主導力量。目前沒有一方(包括台灣本身)需要被迫攤牌,然而,隨著緊張局勢的加劇,中美兩國正在讓自己往對抗方向發展。

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比這裡更危險,台灣,現在迫切需要的是有能力者展示政治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