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一週財經聚焦

一、5月3日,一項由美國非營利機構宣佈啟動的「數位美元計畫」,這是美國首次進行的數位美元測試。
事實上,隨著加密貨幣的一飛沖天,已經有數十個國家啟動數位貨幣行動。我們怎看待數位貨幣對全球金融產業的影響?這在中美對峙中的含義又是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Wall Street banks brace for digital dollars as the next big disruptive force〉(華爾街積極擁抱數位貨幣,並將它視為下一個顛覆的破壞力)
●華爾街日報WSJ:〈China's digital yuan could be used by athletes and visitors at the Beijing Olympics〉(中國的電子貨幣,有可能在北京冬奧提供給運動員及遊客使用)
●經濟學人Economist:〈Get ready for Fedcoin and the e-euro〉(請準備迎接聯準會幣以及數位歐元)

分析解讀

最近,各國央行紛紛加快了數位貨幣的動作,執金融市場牛耳的聯準會Fed卻是逆向而為。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4月28日表示,中國快速推進數位人民幣計劃,不會促使聯準會急於推出自己的數位貨幣。他並補說,中國的方法在美國行不通。

我深深感覺,中美雙方的對峙已經從地緣政治、科技,慢慢轉向了金融體系以及資本市場的第三回合爭戰。

確實,當我們看見隨著比特幣報價飆升、越來越普及,各國推動數位法定貨幣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英格蘭銀行(BoE)宣佈,將與央行攜手,創立的數位貨幣,改善支付系統。

另一方面,央行數位貨幣(CBDC)發展進度最快的中國,則考慮在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舉行時,向國際運動員及遊客開放數位人民幣。人民銀行官員甚至說,比特幣是一種「投資替代方案」,與先前全力打擊加密貨幣的作法大相
庭。

但美國FED 主席鮑爾卻沒有隨雞起舞。他強調,聯準會的主要目標並非加速推出數位元貨幣,而是避免在執行美元數位化過程中,發生任何
難性失誤。

事實上,比特幣自2009年問世以來,其區塊鏈技術即對全球金融科技產業產生巨大的衝擊,同時因為比特幣的限量特性(全球最多只有2100萬枚),也讓比特幣成為投資人的新寵,其價格一路狂飆。

從2010年,有人用1萬枚比特幣才換2個比薩,甚至讓當年5月22日成為全球「比特幣披薩日」,一直到2017年底,比特幣價格突破1萬美元。今年比特幣的價格更是三級跳,年初
在3萬美元附近,4月份卻一口氣衝上63,346.79美元的歷史高點,真的讓人所料未及。

比特幣風潮帶動其他加密貨幣(或稱虛擬貨幣,cryptocurrencies)的價格
袂高漲,市值第二大的乙太幣也大幅飆漲,今年漲幅超過2倍,攀抵2,250美元的新高。另外一個因為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相挺的狗狗幣(Dogecoin),今年更強升70倍,市值衝540億美元,身價比福特汽車高。整體加密貨幣的市值,目前已超過2兆美元。

雖然由比特幣衍生出來的區塊鏈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多數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對於加密貨幣的交易與推廣,仍多持保留態度,有些國家甚至禁止加密貨幣成為支付工具。但為何加密貨幣的價格會持續上揚呢?

一般認為全球央行的寬
貨幣政策與財政刺激政策,讓各種資產價格大幅上揚,投資人擔心通膨壓力持續增溫,使既有貨幣貶值。比特幣的限量特性,讓它比黃金更能抵抗通膨,持續吸引投資人加碼投資。

此外,某些大型企業開始投資以及使用加密貨幣,也讓它價格水漲船高。同時,有些美國金融機構開始成立投資交易平臺,協助客戶踏入數位資產投資領域,也讓加密貨幣越來越盛行。這股浪潮除了凸顯資金的浮濫,卻也讓大政府思維越來越強烈的各國政府改弦易轍,認真思考政府數位貨幣的可行性,當然
指的,我覺得就是美國主導多年的美元體系。

拜登總統也在四月底說,美中競爭是21世紀的大事,但他保證,在他任內不會讓中國超越美國。5月1日,他提出2.3兆元的基建計畫,目的是藉投資提高美國競爭力,要贏得美中之間的競賽。但形勢顯示,美國在重要的「數位貨幣」領域發展落後中國。

Bloomberg和華爾街日報
日發文評論,指美國必須立即覺醒,否則時不我予、再難追趕。可見,數位貨幣很有可能影響中美之間的金融市場消長,尤其是美國的長期主導地位。

至今為止,美元一直沒有受到挑戰,但專家認為,美元已經開始受到「數位人民幣」的威脅。這種數位貨幣(digital currency),不是紙幣或硬幣,而是一種電腦代碼,情
就像近年流行的比特幣(bitcoin),但比特幣價格經常大幅波動,「數位人民幣」是由人民銀行發行和監管,所以更穩定安全。

中國去年底起,已在五個城市試用數位人民幣。例如,去年10月央行在深圳發行1000萬元數位人民幣,12月又在蘇州發行2000萬元,今年農曆新年發行150萬元作為紅包,2月底又在成都發行600萬元。根據被抽中獲得數位人民幣的民眾說,他們拿到了大約200元(人民幣)的數位貨幣,只要用手機下載一個APP和有關的二維碼,就可以用它購物,支付方式與微信和支付寶相似。

不少人對數位人民幣提出陰謀論,認為數位貨幣將成為政府監控人民的新工具,例如監控資金流向、資金外移和洗錢等…..但我覺得這些說法是多慮了。

2022年北京冬奧,數位人民幣可能成為中國金融科技崛起的象徵。另外,數位人民幣也逐漸國際化。人民銀行已開始與香港金管局商議,要推動數位人民幣跨境結算。今年2月,中國與模裡西斯協議,由中國設計一種數位貨幣,供當地所有遊客使用,統一支付所有和旅遊相關的支出。

美中新一代科技競爭,被視為誰可主導世界的決定性因素,作為金融科技重要一環的數位貨幣,也成為競爭焦點。經濟學人不久前一篇文章指出,數位貨幣是未來貨幣,
引述人民銀行前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謙的話說,數位貨幣將是下一輪的國際戰爭。

對被中國視為戰爭焦點的數位貨幣,美國卻毫無準備。FB本計畫去年推出數位貨幣「Libra」,當時川普政府和國會都採取排斥態度,不但不鼓勵,國會
因此要調查臉書,數位貨幣是否侵犯消費者隱私,是否對美元造成威脅。

美國在數位貨幣落後給中國,情
與5G落後十分相似。美國當時沉醉於4G領先,沒有意識到5G時代必然到來,等到川普政府向中國發動科技戰,才好像突然驚醒,但因為落後了數年,只能以封殺華為作手段,力阻華為通訊設備進入美國,要求盟國聯手禁用華為5G設備。數位貨幣落後情也一樣,等到中國已開始試用時,美國才如夢驚醒。

美國數位貨幣要追上中國,仍然有很大機會。我認為,情
像武俠小說說的,屠龍刀雖已橫行,但非等到倚天出鞘,才有人與之競爭。

美中數位貨幣之爭不僅是科技而已,兩國數位貨幣也反映當今美元和人民幣的世界地位,並不是說誰先發展數位貨幣,就會贏得舉世認同和接受。美元的雄厚實力背景,只要美國大力發展數位美元,其地位必然超過數位人民幣,不是後者能輕易超越,未來就看美國朝野態度和權衡取捨。

二、5月2日,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股東會遭遇逆風,投資人毫不留情大加撻伐,除了投資績效持續落後大盤,其秘而不宣的管理風格以及接班問題也浮上檯面。
難道價值投資的時代真的已經遠去?巴菲特的昨是今非又是為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WSJ:〈Warren Buffett Faces Impatient Investors as Berkshire Hathaway Returns Decline〉(巴菲特面臨了失去耐心的投資人對下跌績效的不滿)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Warren Buffett vs. Robinhood〉(巴菲特和羅賓漢的對峙)
●經濟學人Economist:〈Time’s up〉(時間到了);小標:〈The Oracle of Omaha should look to the future and step aside at Berkshire Hathaway〉(就算是先知,也應該放眼未來,在Berkshire Hathaway 應該退居二線)

分析解讀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5月2日才剛剛完成年度股東大會,卻傳出了股東之一、也是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
德集團BlackRock不滿,BlackRock開嗆Berkshire,「對氣候風險管理資訊的披露情,不適應ESG對業績越來越重要的世界」。(ESG,即強調企業的「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精神)

Blackrock的立場,凸顯了資產管理者與企業之間的日益緊張的關係。這些資產經理人不斷呼籲,企業必須強調ESG問題,而企業高管則不以為意。且並非只有Blackrock對Berkshire缺乏披露ESG表示不滿,很多機構投資者也有同樣的想法。這與巴菲特在粉絲中受到的狂熱崇拜形成了鮮明對比,機構投資人
開嗆Berkshire的董事會不夠獨立。

不過,Berkshire的高管們對機構投資者投票所展現的立場根本不予理會。巴菲特在股東會上
說,「絕大多數用自己的錢購買Berkshire股票的人,都在投票中反對這些提案。」並說,因為一些外部組織的要求,而讓Berkshire這個龐大帝國填寫一份調查問卷,這樣做「非常蠢」。

不過,經濟學人在最新一期雜誌內容,用了兩篇文章直接嗆聲巴菲特應該下臺,讓我非常訝異。看來時代確實已經大不相同,價值投資越來越時不我與了。

首先,什
是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是一種投資策略,這個策略主要是Benjamin Graham在他的著作《智慧型股票投資人》跟《證券分析》時所提出,這個議題一炮而紅,Graham也因此被稱為價值投資之父。Graham將自己的投資哲學傳授給了他的學生巴菲特,很多人也接著傳承價值投資,並且在股票市場中獲得了不錯的報酬率,並開創了近代投資世界的巴菲特傳奇。

上述兩本必讀經典著作中,Graham解釋了每間公司都有潛在的內在價值,但公司的股價卻常和內在價值有很大的差異。依據這個理論,Graham認為,只要投資價格(股票價值)低於內在價值的穩健公司就值得買。

不過隨著疫情肆虐,整個金融市場盛
也有點欲罷不能,似乎,巴菲特的時代也慢慢過去了。

和以往在巴菲特的老家奧馬哈開會的慣例不同,這次大會在洛杉磯的一家酒店裡召開。90歲的巴菲特和97歲的芒格終於再次同台。雖然演講部分不到一個小時,但兩人一起回答投資人問題直到北京時間5點多,在臺上足足坐了三個多小時,確實令人佩服。

但要說到具體的內容,能讓人興奮的地方就不多了,重點整理如下:
1.今年企業業績回升,是因為整體經濟形勢恢復的關係;
2.在股市低點,賣出了很小的一部分的航空類股,但短期也不會增加持股;
3.去年賣出蘋果股票,看來是個錯誤。但蘋果佔自己投資的比例已經很多(5.3%),也不會再增加持有;
4.相信未來是新能源的時代,但不會放棄自己已經投資的傳統能源,因為想要馬上用新能源替代所有傳統能源,這不現實。

簡單說,巴菲特的特點就是「聚焦」,只盯著自己懂的少數個股,看好了就長期持有。對於如今的熱門行業,巴菲特的建議是,「不要只盯著行業,
是要看企業的表現。」他說的其實是電動車。

他甚至給出了一張表,當年名字以M開頭的汽車公司,一張PPT都列不完,因為100年前有2000家汽車公司,可是到了2009年就只剩了3家。

問題是,現在隨著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等技術的發展,汽車領域的新公司成百上千地出現。只看產業固然不對,但不看新產業,只盯著那幾家傳統的公司,必然會錯失機會。

巴菲特最著名的觀點就是「人生就像滾雪球,要找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雪道。」他自己也是這個觀點的實踐者。作為投資企業,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資是美國的保險、能源、零售…等,這些伴隨著美國經濟發展而來的相關支柱型的企業。難怪巴菲特在今年發表的致股東信裡說,「永遠不要做空美國,因為美國就是那條又濕又長的雪道。」

但是,科技產業的快速崛起確實正在打破巴菲特們所熟悉的投資原則。

第一,對科技產業而言,被新科技所推動的新興產業的機會無疑要大得多,投資的回報也更高。
同樣是投資汽車企業,兩年前投資了特斯拉,現在就會有10倍報酬率;但如果是投資福特,股價只漲了1/10。所以,像過去一樣只看公司,甚至只看傳統類型公司,想要賺錢就不容易了。
而且你要看懂科技企業,核心根本不是財報,而是懂產業、懂技術、懂企業間的競合關係。難怪只看個股的巴菲特,一再錯過優秀的科技企業。

第二,即使在科技產業,一個長而濕的賽道也是由很多更濕更陡的路段組成,甚至哪怕一個路段,也會有幾個不同的發展週期。
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複利原則」,在企業發展中,其實是一個又一個的台階,而不是一條平滑的指數曲線。這時長期固守的策略就會失效,投資者也要與時俱進、終身學習,要學會在新科技的浪潮中抓住新機會。
有點兒反諷意味的是,巴菲特對比了1990年和2020年的全球20強,指出90年的全球20強在30年後都已跌出榜單,藉以說明市場的變化和機會的不斷湧現。但他卻沒有意識到,這是科技潮流越來越猛、越來越密,甚至相互疊加的體現,更沒有想到如何去適應這種變化,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繼續談企業的穩定回報。

第三,科技產業需要更好的金融資本支持,但因為錢太多,現在的金融資本更需要創新故事。
我們這些年一直在呼籲,科技企業在成功之前需要跨越量產和市場接受的生死關,需要巨額的資金。而資本市場往往更愛錦上添花,在企業成功後才會接納他們,造成過去大量科技企業的夭折。這個問題在製造業空心化的美國尤其嚴重。
而現在的更看重企業的未來,尤其在QE之後資金充沛,如果你有很好的未來願景,當然容易吸納資本。例如前陣子出現的SPAC,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初期的資金問題。而巴菲特只把SPAC當成賭博,完全沒有理解到SPAC在支持科技企業提前上市,以獲取更大的資本的意義。

第四,像中國這樣堅決擁抱科技的市場,成了更長更濕的雪道,未來50年再要取得巴菲特式的回報,你可能該選擇投資中國,而不是美國,當然
有次要選擇的東南亞和印度。
雖然在問答環節有人問起中國的挑戰,芒格很堅決地認為,中國走市場化道路是無比正確的選擇,但Hathaway公司在中國的佈局卻乏善可陳,不得不說,他們太過固守自己舊有的成功原則。

我簡單做個總結:巴菲特的策略屬於那個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而今天的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果我們今天要學習這樣的投資方法,無疑是緣木求魚。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是一期帶我們深入探討全球金融產業前沿變化的雜誌。在封面設計上,乍看之下會以為是一枚黃澄澄的比特幣,但仔細端詳,經濟學人把中間原本的「B」改成了代表政府的「G」,以及左右兩個央行與電子流通的圖騰。貨幣上下
勘入了兩排字體,上面寫著:「GOVERNMENT ISSUE DIGITAL CURRE NCY」(政府發行數位貨幣),下方寫的是「IN TECH WE TRUST」(以我們信任的科技)。上面有兩排補充文字:「Govcoins」 (政府貨幣)、「The digital currencies that will transform finance」(將改變金融產業的數位貨幣)。

這期的封面故事以及七篇特別報導,主要聚焦於這場很可能會顛覆金融產業的科技變革。

「政府貨幣Govcoins」是一種新的貨幣化身,它們將讓金融的運作改善,但也會將權力從個人轉移到了政府的手中,並改變整個地緣政治,以及資本分配的方式。

你可以藉由支付寶或Venmo之類的應用程式app,直接在中央銀行擁有一個賬戶,而不再需要去實體銀行開戶;你也不再需要使用支票或信用卡在線上付款,而可以使用中央銀行更便宜的支付路徑;你的資金也將改由政府進行保證,而不再是那些三不五時發生弊案的金融機構。

美國、歐盟、英國和其他地區的50多個貨幣當局,正在探索數位貨幣的推動,中國也正在試驗進行中,巴哈馬甚至已經發佈了自己的數位貨幣。

政府和金融產業必需要為貨幣如何運作的轉變做好準備,這一轉變與當年全球向金屬硬幣或金融卡跨越一樣重要,除了表面帶來的更廣泛機遇,也蘊含著看不見的潛在危機。

一個沒有銀行的世界早晚會來臨,它不是夢境,但最後很可能會帶給眾多傳統金融機構一場它們最不想看見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