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韓國央行開出了疫情爆發以來亞洲市場升息的第一槍。 / 庫克 接掌蘋果屆滿十年,蘋果和庫克的下一步會往哪走?美國Big 5 將何去何從?〉


一週財經聚焦

一、8月26日,韓國央行(BOK)開出了疫情爆發以來亞洲市場升息的第一槍,宣佈將指標利率調高一碼至0.75%,這是15個月以來BOK首度調整利率,也是兩年又9個月以來首度升息。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Powell Signals Federal Reserve Could Slow Bond Purchases This Year〉(鮑威爾暗示,聯準會今年可能會放緩購債步伐)
●CNBC:〈South Korea hikes interest rates, the first developed economy to do so in pandemic era〉(韓國加息,它是疫情期間第一個這樣做的發達經濟體)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Delta Variant’s Spread Clouds Outlook for Emerging-Market Debt〉(Delta變種病毒的擴散,籠罩了新興市場債務前景)

分析解讀


美國聯準會 (Fed) 主席鮑爾在27日的全球央行年會上表示,美國經濟持續復甦,經濟持續朝縮減購債的目標邁進,若進展順利,可能在年底前開始實施,但距離升息還很遙遠。這讓整個市場鬆了一口氣。

不過南韓還是在亞洲開了升息的第一槍。南韓央行表示,升息是因為擔憂資產泡沫及其他金融失衡現象。南韓的家庭負債持續激增,房市也在泡沫化。不過在此同時,央行行長李柱烈似乎不大在意Delta病毒帶來的風險。

南韓國內經濟的確出現一些亮點,李柱烈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4%,而前提是疫情能在10月開始降溫。預估年通膨率為2.1%,比2%目標略高。出口強勁,主要因為國外「在家工作」風氣帶動科技產品需求,加上企業及消費者信心都已回升。

因此李柱烈表示,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貨幣政策已經過度寬鬆,利率低於中性,且「低到令人不安」的水準,一些人士更批評央行拖得太久。

無論從區域性與國際性的角度來看,南韓無疑是搶了緊縮的頭香。與南韓情況相似的紐西蘭,央行仍依循穩紮穩打路線,上周決定暫不升息。中國大陸7月還降低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而且可能進一步再降。日本央行(BOJ)則表示,Delta病毒將會拖經濟復甦的後腿。至於美國聯準會(Fed),雖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啟動「縮表」流程,但升息仍遙遙無期。

事實上,受到高傳染力的Delta變種病毒快速蔓延的衝擊,亞洲新興市場債券價格近來走勢開始低迷,殖利率則反向揚升,與美國公債的殖利率利差,最多擴增0.6個百分點。

近來東南亞國家新興債市明顯走弱,尤其是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而確診病例暴增的國家,這些國家的公債殖利率因此不斷走高。

因應疫情升溫,東南亞國家再度實施封城或是新的社交距離管制,相關措施延緩經濟復甦,此外政府也對受衝擊的民眾與企業進行新的紓困方案,此舉也將增加財政負擔,不利債信展望。

根據FactSet的資料,5月中以來,印尼美元計價長期公債與美國公債,利差已擴大0.3個百分點,菲律賓與美國公債利差擴增0.6個百分點,馬來西亞與美國公債利差同樣擴大。印尼、菲律賓與馬來西亞公債信評皆為投資級,20年期以上公債殖利率,目前約介於2.7到3.5%。 

利差擴大的另一個原因,在於美國長期公債殖利率下滑,主要反映全球投資人對美國未來幾年的經濟成長有所疑慮。另外,聯準會官員近幾個月來不斷暗示,準備讓寬鬆措施退場,將開始縮減購債。

ANZ紐澳銀行亞洲研究部主管Khoon Goh指出,同期間美元走強,意謂著新興市場發債國償債成本拉高。

相較於西方國家享有較高的疫苗覆蓋率,亞洲開發中國家的疫苗接種速度緩慢許多,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因而大幅攀升。遭Delta病毒肆虐的印度,感染人數於5月觸頂,全球人口第四大國印尼,7月分疫情大爆發,這些都是全球重災區。

很多人擔心,1997亞洲金融風暴會再次發生?

但面對美國聯準會(Fed)不久即將宣佈啟動量化寬鬆(QE)政策「退場」流程,我認為,這次東南亞債市及匯市,將比上一次更有能力承受這項外部震撼。原因是東南亞多國擁有龐大的外匯存底,而且匯率已被低估,因此東南亞各國更有能力掩護國內市場。

日本瑞穗銀行指出,東南亞央行由於有2013年的經驗,因此外匯存底更能抵禦「退場」的衝擊。再者,美國公債殖利率曲線遠比當時平緩得多,也更能對抗資金外逃所引發的債市及匯市賣壓。

從以下四項因素觀察,顯示東南亞債、匯市已經更為強韌:

1.東南亞貨幣匯率已被低估
外資大舉流出的風險已下降,例如泰銖目前的實質有效匯率(REER)比5年平均水準低5%,而在上次「退場風暴」之前,匯率是偏高的11%;菲律賓披索的REER雖呈現高估,但幅度比2013年時小。

2.債券殖利率差距提供緩衝
目前印尼與馬來西亞10年期公債殖利率,相較於10年期美債殖利率,分別高出約500基點及200基點(5個及2個百分點),差距遠比2013年時大得多。因此就算Fed「退場」 後,美債殖利率上升,但東南亞公債受到的衝擊也會相對較小。
泰國與美國殖利率差距最小,但泰國當局表示,由於外債金額較低,且外匯存底雄厚,因此泰銖風險也小得多。

3.外匯存底雄厚
印尼、泰國及菲律賓的外匯存底比2013年5月時明顯增加,因此一旦Fed「退場」引發外資流出,各國央行有能力賣出更多美元,來支撐本國貨幣。

4.匯市部位情勢有利
在東南亞各國中,目前外資持有印尼公債的部位高於泰國及馬來西亞,但仍比2013年時低得多,也使外資撤離的風險相對較小。反觀馬來西亞公債,由於外資持有比率較高,因此也最為脆弱。

二、8月25日,蘋果執行長Cook (Tim Cook)接掌蘋果公司屆滿十年。他的成就已是有目共睹:股價飆漲、營收攀升、更重要的是持續創新,如今大家關注的是,蘋果帝國和庫克的下一步會往哪走?甚至美國Big 5何去何從?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Tim Cook gets $750 million bonus on 10th anniversary as Apple CEO〉(提姆庫克就任蘋果CEO 10週年,獲7.5億美元獎金)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Biden Says Cybersecurity Is the ‘Core Na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 at CEO Summit〉(拜登在CEO峰會上稱:網絡安全是「核心的國家安全挑戰」)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The Big Tech boom marks a lasting change〉(科技巨頭的繁榮,標誌著持久的變化)

分析解讀


十年前,蘋果董事長李文森宣佈庫克升任執行長時,曾說了這麼一段話:「董事會充分相信,庫克是下一位執行長的正確人選。他在蘋果13年期間表現傑出,展現卓越的天份及完善的判斷力。」

若連同擔任執行長這十年,庫克已為蘋果效力23年,他的表現,也證實蘋果當年做了正確的選擇。

庫克接任蘋果執行長時,外界都拿他和蘋果已故共同創辦人賈伯斯相比,庫克同時還面臨未來能否更成功的不確定性。但他成功走出賈伯斯的陰影,帶領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同時也依然是最具影響力公司之一。

若賈伯斯最為人稱道的,是以創造開創性設備重新定義消費者的科技體驗,那麼庫克的成就,就是擴展蘋果生態系統。

相較於賈伯斯,庫克唯一沒做到的一點,是推出另一款像iPhone一樣成功、具顛覆性的產品。但庫克找出了讓蘋果持續成長的方式。

庫克接任執行長以來,蘋果股價從12美元漲至約150美元,上漲近1,200%;蘋果今年度營收預估為3,660億美元,較十年前成長240%。在這段時間裡,蘋果稅前獲利增加超過十倍,自由現金流量增加逾兩倍,基本面良好,也透過實施庫藏股,把現金返還股東。

當我們談及Apple時,似乎很難不用溢美的形容詞。它是全球最有價值的一家公司,它的市值(當下)是2.5兆美元,其中80%的基礎,是建立在庫克任職期間。這個世界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個CEO,曾經為股東創造了這麼大的絕對價值。

此外,庫克也是政治好手,成功提升蘋果的公共形象。川普政府對大型科技公司充滿敵意,但相較於其他公司的領導人,庫克與川普建立了較好的關係,且維持與中國大陸的密切連結。

如果用其他科技巨頭的標準看待,Apple也是盡顯它的不尋常。

它成立歷史較長(1977年就已經成立),主要以銷售硬體為主,目前主要由投資者而非創始人所控制。另外,它更加的全球化,在本土市場以外的銷售份額,已經高於Alphabet、Amazon、Facebook、MSFT、阿裡巴巴或騰訊。

在庫克的管理下,它善用了四大趨勢:一個是供應鏈的全球化:它建立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零組件來自全球各地的龐大生產網絡。在它下個月準備推出新款iPhone 13之前,就已經成功預銷售了大約為9000萬部。

除了雇傭中國工人,Apple還從中國消費者那裡賺了一大筆錢,這是它善用的第二大趨勢。 它在中國的年銷售額已經是十年前的五倍,達到了600億美元,超過全球任何一家西方公司。

在政府對高市場佔有率的企業放鬆管制的時代,Apple也成功蓬勃發展了起來。雖然手機行業競爭殘酷(想想黑莓機的興衰),更便宜的手機也仍然有著一定的競爭力,但在高端手機部分,Apple仍然一枝獨秀,光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就超過了60%。在操作系統中它也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它沒有與競爭對手公開競爭,而是從Google那裡獲得了巨額報酬,以換取將把Google作為iPhone搜尋引擎。

最後一個就是合法避稅安排。這部分歸功於Apple使用了合法避稅的法律結構,Apple在過去十年平均繳納的所得稅,只有它稅前利潤的17%。

目前庫克有兩個最棘手的問題。首先,在供應鏈方面,雖然Apple已經將自己的長期資產組合轉移回美國,這一比例從2012年的38%上升到了現在的70%。雖然包括晶片公司台積電在內的主要供應商,對Apple在美國進行生產並不反對,但如果中美分歧加深,或者Apple與北京的關係惡化,庫克將需要遠離中國,這將對在中國產生的利潤和世界貿易,產生重大影響。

與此同時,來自反壟斷的熱度和Apple轉向服務發展,也可能會催化與其他科技公司的競爭,如蘋果今年就在隱私方面,與Facebook發生了衝突。它還可能更深入地推進搜索、電子商務或娛樂,打破各個科技巨頭的舒適俱樂部。

無論如何,庫克接下來的任期不太可能像第一個十年那樣成功,而他現在的決定將至關重要。

在蘋果未來動向的相關議題中,最難推測的可能是,庫克準備何時交棒。

庫克目前已是美國科技五虎中最高齡的執行長,今年11月將滿61歲,他雖不曾透露計劃何時卸任,但也說過,他不太可能到70歲還在擔任蘋果執行長。但外界普遍預期,庫克至少短期之內不會交棒。

美國科技五虎:蘋果、微軟、Google母公司字母、亞馬遜和臉書,上季財報均優於預期,反應了這幾家公司都因新冠疫情受惠。但詭異的是,在財報公佈之後,只有字母公司的股價未出現賣壓。

市場的這些負面反應,正是美國大型科技公司面臨的悖論:產品普及的程度高於以往,卻也愈來愈不受歡迎。監管機構和國會議員在選民的鼓舞下,正在審查這些公司,揚言採取重大行動,削減其權力。

在疫情期間受惠的科技公司,隨著經濟日益復甦,前景也面臨挑戰。

不過,這五家科技大咖仍擁有全球最佳商業模式。整體而言,這五家科技巨頭提供了投資全球經濟最重要趨勢的管道:數位化轉型和雲端運算,以及通信、娛樂、商業和工作。光是雲端事業,就足以推動微軟、亞馬遜和字母的成長。

這些科技巨擘各有不同的投資優勢,「逆風」的處境到底對這五家公司造成甚麼影響?以下是這幾家公司的面臨的機會和挑戰:

●Amazon

亞馬遜的股價從7月底以來一直面臨壓力,當時亞馬遜表示,愈來愈多人外出購物,導致電商成長放緩,這也反映科技業者普遍遭遇的風險。

而且,亞馬遜也被監管機構和國會議員盯上,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正在審查亞馬遜收購米高梅電影公司(MGM)的計畫。

不過,即使這項交易被擋下,也不會對亞馬遜的股價造成長期影響,投資人應避免過於擔心亞馬遜與監管機構的對抗,而導致錯過大局。

亞馬遜讓投資人得以投資當前經濟的三大要素:線上商務、雲端運算和運輸物流。亞馬遜的廣告業務也正持續成長,還積極進軍醫療照護和實體零售領域。

●Apple

蘋果的業務愈來愈多元,除了iPhone 12大受歡迎,其他領域也開始成長;Mac、iPad和穿戴式裝置業績維持二位數成長,服務事業上季也成長33%。

蘋果的短期利空,是新一代iPhone的升級幅度不大,該公司也示警,由於零件短缺加劇,可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蘋果近期面臨的監管風險高於其他科技業者,App Store抽取30%傭金的問題已進入訴訟程式。

蘋果成長將趨緩,但華爾街的看法太悲觀,蘋果明年度銷售仍將成長10%,高於分析師預測的3.4%。

●微軟

由於許多企業在疫情期間採用數位元流程,帶動微軟事業蓬勃發展,居家上班的趨勢拉抬了PC需求,不僅嘉惠Windows事業,也提升Surface系列平板電腦和筆電的銷量,Xbox遊戲主機也炙手可熱。

不過,微軟的成長核心趨力是Azure雲端業務、及客戶加速採用雲端版本的軟體,包括Office及Teams通訊。對於希望規避風險的投資人來說,微軟遭遇的監管風險最低。

●Google

Google上季廣告銷售激增69%,YouTube廣告營收飆漲84%至70億美元,但成長潛力還沒完全反應在股價上。

很多投資人認為,Google的核心事業--搜尋廣告業務也表現良好,卻也免費參與了母公司Alphabe在雲端和其他領域的押注,而這些押注近期可望成為市場焦點。

不過,Google在網路市場的主宰地位,也讓它成為監管機構的明顯目標。Alphabe正面臨來自司法部和多位州檢察長的反壟斷訴訟,指控其搜尋廣告的壟斷式做法,可能危及該公司的搖錢樹。

●Facebook

科技五虎中,臉書目前的爭議最大,不但白宮不滿該公司對新冠疫苗錯誤資訊的處理方式,一些國會議員也指控臉書侵害言論自由。

臉書股價今年在上漲30%後,以未來一年獲利預估計算的本益比仍僅23倍,在大型科技股中相對便宜。

此外,投資人可能忽視的一個領域,是臉書愈來愈重視商務。目前臉書擁有120萬家活躍店家,中小企業可利用臉書的龐大社群銷售商品。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的封面設計讓人驚愕,在鮮紅的封底前,我們看見一個聖戰份子的黑白背影,在他後腦勺揮舞著槍械的,是另外一批聖戰份子。上面一排白色補充大字:「Where next for global jihad?」(下一個全球聖戰在哪裡?)

本週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著眼於全球伊斯蘭聖戰份子,他們將如何被塔利班在阿富汗的勝利所啓發。經濟學人認為,憑借著意志力、耐心和狡猾,一群預算有限的聖戰士成功打敗了美國,並接管了這個規模不小的國家。對於渴望驅逐異教徒和推翻非宗教國家的穆斯林來說,這是上帝認可的一個實證,後續的漣漪效應既深又遠。
 
現在全球主要的風險,並不是恐怖分子會像2001年9 11那樣,利用阿富汗作為打擊西方的基地,因為富裕國家有了更好的安全保障,想進行當初那樣的襲擊太困難了。此外,塔利班不太可能接受那種全球性的恐怖分子大型訓練行動,因為他們更渴望後續能夠得到認可和援助。

現在最糟糕的是,在那些較為貧窮贏弱的國家,例如對那些聖戰分子正在製造混亂,或想要控制領土,或與政府有著對峙情勢國家的後續效應。在巴基斯坦、葉門、敘利亞、尼日、馬利、索馬尼亞和莫三比克等地,這些情況已經發生。

在亞洲、非洲和中東的某些地區,聖戰分子正在蠢蠢欲動。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會自問:如果阿富汗的塔利班都能打敗美國這個超級大國,我們為什麼不能打敗目前這個糟糕的統治者?

阿富汗撤軍給我們的一個教訓是,在那些遙遠而且失敗國家所發生的事情,不僅對生活在那裡的人至關重要,對全世界其他地區也非常重要。今天喀布爾的災難,意味著更大的難民潮、更多的聖戰襲擊,以及其他伊斯蘭叛亂分子取得勝利的更大機會,這可能會影響許多國家的穩定,危及當地人,和在那裡訪問或做生意的外國人士。

另一個教訓是,想用純粹的軍事方法來打擊聖戰主義,收效甚微。長期的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個不那麼可怕、不那麼排他的國家。如果舊阿富汗政府在與權力掮客打交道時,不要那麼的腐敗和無能,這個世界或許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