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本周主題避險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投資者可能低估了通貨膨脹和升息的風險,必須更重視大宗商品的價格變化。/ 根據標普全球信評:今年資本支出可能仍比去年高,看好需求繼續保持強勁。


一週財經聚焦

一、全球最大的避險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在2022年的經濟展望中提示,投資者可能低估了通貨膨脹和升息的風險。他們認為,大宗商品是最未被充分利用的對冲通貨膨脹的工具。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Boom time for trading outside the commodities benchmarks〉(大宗商品基準之外的交易繁榮期)
●Reuters路透社:〈Indonesia's restrictions on commodities rattle markets, more moves likely〉(印尼對大宗商品的限制令市場感到不安,擔心市場可能會有更多舉措)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Coffee Prices Climb, Pushed Up by Bad Weather and Supply-Chain Woes〉(受惡劣天氣和供應鏈問題的推動,咖啡價格正在攀升)

分析解讀

2022年剛開始,糧食和能源進口國就被相應的出口禁令和限制所衝擊。阿根廷宣布為期兩年的牛肉出口禁令,印尼則是煤炭的出口禁令;非洲西部的馬利對穀物和相關製品的禁止出口,以及俄羅斯和烏克蘭限定小麥出口的上限等。

事實上,]2022年能源供應鏈變數非常大。印尼政府對煤炭出口的限制已衝擊了日本,日方稱禁令嚴重影響了日本經濟民生,呼籲印尼盡快恢復出口。雖然目前印尼已鬆綁了部分煤炭出口禁令,但又馬上宣布,計劃在2022年對液化天然氣出口加以限制。

另外,由於電動車發展,對鋰礦需求越發強勁,雖然中國自己的鋰礦資源約佔全球的13.8%,但仍排在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和美國之後,且中國絕大多數的鋰礦資源分布在青藏高原生態脆弱地區,自然環境惡劣,開發條件差。

受此條件的制約,中國相關企業早已開始在世界上搶購鋰礦資源。尤其在去年9月和10月,紫金礦業、贛鋒鋰業和寧德時代紛紛通過收購股權的方式,都在阿根廷拿到了鋰礦的開發權,總計耗資16.9億加元(約合13.35億美元)。但現在看來,鋰礦開採的變數也越來越大了。

大宗商品去年的強勁表現令人矚目,其甚至跑贏股票(彭博大宗商品指數上漲27%,而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世界指數上漲22%)。這在過去的十年中,僅發生過二次。

展望未來,摩根士丹利分析認為,從以下五大因素觀察,未來仍看好大宗商品再次跑贏股市。

第一、基於對通脹保護的需求,大宗商品未來看多的可能性仍高
從歷史上看,大宗商品一直是有效的通貨膨脹對沖工具。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個「循環參照」:大宗商品價格是通膨籃子的組成,所以當通膨回升時,大宗商品的投資需求通常會上升。
由於未來十年的通膨不太可能像過去十年那樣低迷,因此通膨對衝的需求,將會繼續支持大宗商品的價格。

第二、能源轉型對大宗商品有正面的貢獻
能源轉型幾乎影響到每一種大宗商品,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更緊密的供需平衡。一方面,能源轉型創造了巨大的新需求,尤其是對稀有金屬的需求。例如,太陽能需要大量的鋁、銅、硅和銀;風力發電需要銅、鋼和鋅;氫能需要鉑和銥;電動汽車則是需要更多。
與此同時,能源轉型也給石油和天然氣需求的前景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這已經影響到對這些商品的投資,可能會限制未來幾年的供應。

第三、地緣政治風險
地緣政治對大宗商品供應的影響往往遠大於需求,雖然這類事件往往對股市不利,但它們往往會提振大宗商品價格。例如,由於俄羅斯在全球鈀、天然氣、黃金、石油、鉑和煤炭供應中的重要作用,而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緊張關係,就影響了以上這些金屬的供應鏈。

第四、重新開放支持需求
儘管許多市場的需求已經恢復到新冠肺炎前的水平,但並非所有領域,例如航空燃油需求仍比2019年水平低約30%。到2023年底,這些領域的正常化,將為石油需求提供強勁的支持。
同時,新冠肺炎後的財政刺激計劃力度很大。全球各國政府總共宣佈了約11兆美元的支出措施,以及另外約6兆美元的流動性支持。加起來,這佔全球GDP的約18%(儘管這些支出將在幾年內分散)。這些項目也可能創造大宗商品的需求。

第五、投資不足的支持
在過去5年多,資本大多流向了經濟的結構性增長部分。石油、天然氣以及金屬和採礦行業,都經歷了一段嚴重的過度投資和資本配置不佳的時期,現在投資者面臨著降低資本支出和增加股東分配的壓力。
另外,由於ESG的擔憂,資源行業的資本成本越來越高。因此,在這幾個領域,過度投資已經轉變為投資不足,包括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領域,而投資不足,當然就得增加投資。鑒於這種前景,大宗商品跑贏股市的趨勢可能會繼續。

當然,並非所有商品都是牛市,某些商品價格的上漲空間已經從被侵蝕轉趨看跌,包括天然氣,焦煤和碳信用市場。

二、根據標普全球信評 (S&P Glabal Ratings) 的調查,企業CFO雖然擔憂高通膨,但今年資本支出可能仍比去年提高逾6%,看好需求繼續保持強勁。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Economist經濟學人:〈Why the impressive pace of investment growth looks likely to endure〉(為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投資增長速度,看起來有可能持續下去)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TSMC invests in new capacity despite forecasts chip demand will ease〉(儘管預計晶片需求將緩解,但台積電仍投資增加新產能)
●CNBC:〈Investment in space companies hit record $14.5 billion in 2021, report says〉(報告顯示,2021的航太投資將達到創紀錄的145億美元。)

分析解讀

過去兩年以來,我們發現從麵條生產商到半導體巨頭,全球企業都在短缺,他們也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投入資金,建設新廠,購買新設備。

從供給側來看,新冠疫情引發的封鎖,正在迫使企業投資新的生產設施;環保呼聲刺激了電動汽車、電池和替代能源方面的支出;更別提半導體嚴重短缺,引發了一波投資浪潮。

而在需求側可以看到,被壓抑的消費者支出,讓企業高管相信資本投入是值得的。這一跡象顯示,儘管Omicron變種病毒投下了陰影,但企業仍然看好全球經濟復甦前景。而推動這一切的是低利率環境,雖然最近開始升息,不過低利率環境還是可以再撐一陣子。

就全球而言,標普全球評級認為,企業資本支出今年將增長13%,而且增長會出現在所有的地區以及廣泛的行業,尤其是半導體、零售、軟體和運輸領域。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也預測,到2021年底和2022年底,全球投資將達到經濟衰退前水平的115%和121%,恢復速度比以前要快得多。

JPMorgan經濟學家編制的一項全球資本支出指標,顯示雖然設備投資降溫,但本季度增速仍然達到6.6%。而濟學家在一份報告中也再次強調「企業繼續投資,支持了近期的不利因素消退」的觀點。

全球金融危機後的幾年時間,全球經濟仍然陷於渴望投資的困境,但2019爆發的Covid-9,讓整個情況截然不同。在美國,非住宅投資僅比疫情爆發前的趨勢低5%左右,相比之下,2010年年中的缺口接近了25%。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認為,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商業投資反彈的最快,帶動了全球的資本支出。在中國開始慢慢放緩之後,全世界將會接棒演出。

2010年代的投資乏力,主要原因是生產增長的緩慢和經濟前景的黯淡,相比之下,這次的強勁復甦有可能像V型反彈。然而,投資反彈並非純粹的週期性反彈,疫情帶來的變化也需要更多的投資。這種投資的持續程度,將取決於以下這些變化是否能持續:

第一、對數數位產品的需求程度
疫情爆發的特點,是對所有數位產品的需求激增。因此,美國的電腦投資比新冠肺炎前的趨勢高出17%。

第二、全球爭相投入半導體
大約一年前,台積電宣佈將在三年內投資1000億美元,擴大晶片的生產。幾天後,晶片製造商英特爾也表示,將在俄亥俄州的兩家工廠投資200多億美元。資本支出,越演越烈。

第三、供應鏈堵塞推波助助瀾
全球商品供應鏈的堵塞,也導致了對新產能的擴張。根據DrRey公司的咨詢,在2021年,全球航運公司訂購了420萬個二十英尺的集裝箱。也許,這場疫情的典型商業投資是由物流公司進行的。

隨著疫情危機的過去,投資反彈的步伐略有放緩。我認為有三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20年代的商業投資可能依舊強勁。

首先,企業正在尋求與加強多樣化的供應鏈,這可能會讓他們繼續在供應鏈上投資。在疫情期間,許多人發現當封鎖隔離或員工短缺時,遠距離的供應商一旦關閉會帶來很大的不便。例如,去年越南的工廠關閉,危及美國網球鞋和瑜伽褲的供應。因此各國的區域分化,開始增加本國對製造業的投資。,

第二個原因是,人們越來越相信新科技可以促進生產力。不久前,經濟學家還在擔心人們的創意正在枯竭;然而,企業越來越多地押注於科技進步。目前,知識產權佔美國私人非住宅投資的41%,而疫情前為36%。2021,五大科技公司的Alphabet、Amazon、Apple、Meta和MSFT,在研發上花費了149億美元。

最重要的是,2019冠狀病毒的漫延,從世界各地攜手研發疫苗,到虛擬現實和區塊鏈金融等領域,這些前沿領域的進展引人注目。

推動投資增長的第三個因素是脫碳。一些加起來佔世界經濟90%的國家已經承諾,在未來幾十年內將碳排放量減少到淨零,以應對氣候變化。如果要實現這個目標,全球將需要從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到電池儲存和節能住宅,這一切都得加大投資。

據數據提供商Morning Star公司稱,投機者正在向綠色投資基金注入資金,2021第四季度的資產總額為2.7兆美元。而研究公司Bloombergnef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球在化石燃料轉型方面的投資支出達到7550億美元,其中約一半用於再生能源。

電動汽車支出增長尤其迅速,從2020年以來增長了77%,達到2730億美元。這都是因為消費者偏好的迅速轉變,以及快遞和租車公司的大量訂單。

當然,如果要實現淨零目標,綠色投資熱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以上這些因素仍然可以讓我們相信,2022年之後的資本支出應該會繼續往上走。

《經濟學人》封面導讀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非常直白,在粉紅色的封底前,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呈現45度上升角度的紅色箭頭,箭頭後面寫著「How high will interest rates go?」(利率會走到多高?)

《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帶我們直接面對了正籠罩著全球經濟的一大隱憂:利率的未來。

《經濟學人》認為,隨著通貨膨脹的飆升,人們越來越覺得美國聯準會可能迷失了方向。因為前主席柏南克曾認為,設定利率就像是在太空旅行一樣。今天,它似乎已經決定要透過快速的貨幣政策收緊來做出改變。這種情況不僅會打擊股市,還將導致許多企業和房地產投資人開始質疑低利率時代是不是即將結束。

要想找到答案,你必須比聯準會主席鮑爾看的更遠,並看明白推動經濟的背後力量。

事實上,貨幣政策是圍繞著中性利率定價的,而中性利率是一個平衡著全球儲蓄慾望和投資慾望所必需的貨幣價格。這是一個全球央行都很難有效控制的一個基本面變數,正如《經濟學人》所闡述的,儘管有跡象表明科的技投資正在回升,但全球人口的老齡化,將確保充足的儲蓄,這會讓長期利率上升的幅度有限。

不過,隨著全球各國進入一系列劇烈且令人痛苦的升息,現在你能做的,就是戲好安全帶,盡量讓自己的生活不被劇烈的經濟變化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