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喜歡丁學文老師的節目?

請用3個小動作支持我們,讓更多人聽見優質內容:

(1) 至1號課堂頻道主頁 🍎Apple  🟢Spotify

(2) 訂閱1號課堂頻道

(3) 給5星好評留言

不知道怎麼操作?操作示範影片這裡看


一週財經聚焦:

一,

三月11日,全球知名的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公開表示將切斷與俄羅斯政府的所有聯繫,在麥肯錫發表聲明前,包括波士頓諮詢集團BCG等競爭對手也採取了類似舉措。


二,

三月17日,美國聯準會Fed宣佈升息一碼,而且是自 2018 年底以來,睽違 3 年多來的首次升息,也使得原本的近 0 利率來到 0.25~0.5% 的區間。


解讀:

1,

NY Times

Sanctions against Russia may cost BNY Mellon $200 million this year.

對俄羅斯的制裁今年可能會使紐約梅隆銀行損失2億美元。


2,

Economist

Amid Russia’s war, America Inc reckons with 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foreign markets

在俄羅斯發動的戰爭期間,美國企業(America Inc.)重新考量外國市場的前景和風險


3,

CNN

Citi expands its exit from Russia

花旗擴大從俄羅斯的退出


面對因為制裁紛紛撤出俄羅斯的跨國企業,俄羅斯第一副總理Andrei Belousov宣佈,所有在俄跨國企業只剩三個選項,

一是繼續在俄羅斯全面展開業務;

二是將股份轉給俄羅斯合作夥伴管理,並在日後重返俄國市場;

三是永久中止俄羅斯業務,關閉生產線並解僱員工。


Belousov透露还針對想退出俄羅斯的企業提供「快速破產計畫」,用來支持公民就業和社會福祉,讓真正的企業家能夠有效運作企業。


事實上,從2021年2月緬甸政變、泰國政變到敘利亞內戰,全球企業如何處理涉及政府的危機,已成為觀察指標。


相較上一次大量跨國企業與一個國家保持距離,是中國大陸對境內新疆進行種族滅絕和強迫勞動,當時眾多西方企業宣佈與中國棉花行業斷絕貿易。


不過,這次參與制裁俄羅斯的跨國企業數目,遠遠超出了當初制裁中國對新疆棉花業不當勞動的數量,原因就在於,烏克蘭戰爭不僅是社交媒體上的新聞,「而且已經發生在歐洲門口、以及許多大公司的總部,」非常容易喚起歐美人們對二戰、冷戰的回憶。


過去三十年,資本主義興起黏合了國與國之間的鴻溝,美國的強勢主導造就了全球化的糖衣,更進一步推動了跨國企業的繁榮發展,但今天,我發現一切都不一樣了。


俄羅斯入侵帶來的衝擊前所未有。普丁入侵烏克蘭不到幾天,從Apple到ExxonMobil等美國企業就暫停了在俄羅斯的業務。俄羅斯當局也在3月4日讓Facebook無法在俄羅斯境內登錄,一天後,Visa和Master卡跟著表示將暫停在俄羅斯的所有業務。


許多仍在跨國企業工作的朋友告訴我,跨國企業的日子確實越來越不好過,它們現在正跨坐在一個分裂的嶄新世界裡。曾經利用商業來緩和與地緣競爭對手關係的各國政府越來越多的開始利用關稅和制裁來削弱對手。


同時呢,也開始謀劃產業政策來提升自己的產業發展,甚至藉由補貼來加強國內企業的競爭力。美國總統拜登在3月1日發表的國情咨文時,甚至全篇都在贊揚保護主義的好處。


據Goldman Sachs的數據,今年年初以來,專注於內需市場的美國企業股價僅下跌5%。但依賴海外收入的跨國企業股價則跌到只剩三分之一。不久前,跨國企業還被全世界寵著愛著,但一夕之間什麼都不是了,地緣政治的風險再也不能小覷。


當大家聚焦在俄羅斯的跨國企業撤出之際,關稅制裁不但沒有壓制中國大陸的向外發展,中國大陸的內縮已經先讓跨國企業在中國大陸境內步履蹣跚,大陸政府支持的國營企業收入現在佔據了全球500強企業的27%,但十年前這一比例只有19%。其他有著經濟民族主義歷史的國家也在摒棄舊有觀念。印度總理Modi開始呼籲自給自足,並著手徵收關稅支持印度當地的製造商。墨西哥政府大刺刺決定對墨西哥石油進行紓困。


跨國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適應。為了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跨國企業越來越多地從台灣、泰國和越南採購產品和投入。然而,重新配置供應鏈既不簡單,也不便宜。


Intel的CEO Pat Gelsinger今年1月表示,他正在尋求「A duplicity of supply chains全球供應鏈的雙重安排」。這包括在成本較高的富裕國家發展製造業。Goldman Sachs公開表示:跨國企業需要在系統中加大重置及彈性的準備,但這會降低營運資金的使用效率。當然,回國接受政府的慷慨補貼來加大投資聽起來很爽,但按照政治人物的喜好發展企業肯定充滿風險。


這是一個正在翻轉的年代,大環境的變化已經逼得曾經高高在上的跨國企業盡皆變成了身段柔軟的乖乖牌。在俄羅斯,大多數美國科技企業不情願的撤離了部分業務,但Apple仍然決定與一家當地企業共享iPhone用戶的數據。專門研究智慧財產權的Rouse追蹤的案例也顯示,美國企業最近三年幾乎停止了在中國大陸法院對專利侵權提起的訴訟,但這並不是因為侵權行為已經停止,而是它們更擔心來自中國大陸政府的報復行為。我相信,隨著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市場的破滅,跨國企業正在面臨一個殘酷而截然不同的營運調整,但過去的美好時光肯定是一去不會再復返了。


拉回台灣,同樣情況也是不遑多讓,就說說前陣子的花旗銀行,只要是在台灣金融機構待了超過十年的人肯定都聽過花旗銀行的MA(儲備幹部)或是花旗寶寶,也一定經歷過花旗銀行引領台灣消費金融以及獨霸信用卡業務的時代,更不要說2003年台灣金控還沒成型前花旗銀行幾十名花旗寶寶跳槽中信銀的爆炸新聞。如果你是其中之一的經歷者,那你一定和我一樣會對前陣子花旗銀行有可能把花旗在台灣的消費金融賣給DBS的事情感受良多。是的,現任CEO Jane Fraser去年上任提到的「dilly-dallying浪費時間」這個字眼來形容曾經獨領風騷的花旗消費金融業務。甚至用日本柯達的走入歷史來比喻不再處處可見的花旗藍白Logo。而且台灣不是花旗甩賣的唯一一個消費金融分行,去年8月它就將澳大利亞賣給了澳大利亞國民銀行;10月賣韓國;12月將其菲律賓業務出售給UnionBank;今年1月Citi也將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分行則出售給了UOB。眾所周知下一個是印度。


深入研究背後的原因,除了長年的虧損,更重要的是各國的監管法規,助長了在地銀行的發展空間,卻讓外商銀行的優勢不再。而ATM、信用卡以及電子支付也不再是花旗銀行所謂的科技優勢,層出不窮的科技獨角獸,像新加坡的Grab、中國的螞蟻金服和英國的Wise更是搜刮了年輕一代的數位客戶,多年前,JPMorgan 的老闆Jamie Dimon也曾考慮複製花旗的全球網絡戰略,後來決定縮手。同樣的,作為崛起的巨人,中國的銀行從來沒有大力發展外國零售業務。


很多人會把花旗的撤退視為想在全球消費金融主導的一次嘗試失敗。但向跨國企業的美好時光說再見的日子確實來了。



解讀:

1,

CNBC

Fed may get more aggressive, more quickly than the market thinks: Moody's Mark Zandi

穆迪(Moody's)的馬克·贊迪(Mark Zandi)表示,美國聯準會可能會變得更加激進,速度比市場想象的要快


2,

NY Times

Inflation vs. Recession: The Fed Is Walking a Tightrope

通貨膨脹與衰退:美國聯準會正在走鋼絲


3,

Nikkei Asia

Taiwan central bank surprises with 0.25% rate hike

台灣央行加息0.25%出人意料


全球通貨膨脹(inflation) 已持續多時,近兩年由於疫情、塞港、缺櫃及 俄烏戰爭 等因素,問題更為凸顯,美國通貨膨脹更創下了 40 年新高。


一如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一宣布升息,台灣央行也決定跟進,自18日起升息一碼,終結連 7 凍。這不僅是央行總裁楊金龍任內首次升息,也是台灣央行睽違逾 10 年的升息舉動。


根據聯準會釋出的最新利率點陣圖,預計今(2022)年剩餘 6 次的利率會議都會升息,也就是說今年將有 6~7 次升息,明(2023)年將再升息 3 次,2024 年不會升息。同時同步也下修美國今年 GDP 增長率預期,從 4% 下降為 2.8%,通膨預測則從2.7% 上修至 4.1%。


聯準會是美國的「央行」,也就是「所有銀行的銀行」,主要工作是監督各銀行的資金狀況、適度利用貨幣政策調節市場,以及發行每天流通的貨幣等。而「升息」與「降息」就是聯準會用來調節金融市場上貨幣流通量的方法。


聯準會的「息」,指的是「美國聯邦基準利率」(Federal Fund Rate),為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對各銀行放款的利率。而我們一般人向銀行存款和借款的利率,則是以基準利率再加上一段利率。

理論上來說,借錢和存錢的利率,都會隨著各地央行升息或降息而浮動。新聞常見到的半碼、一碼,則分別指 0.125%、0.25% 的利率。


當聯準會評估市場處於過熱程度、有惡意炒作,甚至可能導致泡沫化風險時,就會利用升息,讓借錢變難,來抑制投機熱錢;


反之,當經濟發展疲軟時,則會降息,借錢變得更容易,資金就更容易流動,能促進投資和消費、重振經濟。


如果沒有升息、降息,會發生什麼事?與物價有何關聯?


全球景氣是一個循環過程,假設沒有央行出手干預,當景氣低迷時,可能就此墜入萬丈深淵、一蹶不振,當大眾看不見谷底時就會陷入恐慌,資金停止流動會加劇經濟惡化;反之,景氣好的時候,若缺乏管制,民生物資將面臨高漲,進而面臨通貨膨脹、泡沫化等問題。


央行為何要出手干預金融市場?央行在意的「普遍的物價」可細分為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躉售物價指數、進口物價指數、出口物價指數、營造工程物價指數等 5 種。


當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如果利率不跟著升,通貨膨脹率就會高過銀行存款率。央行為了避免這種情形就會升息。若是相反的情形,例如經濟表現不好、物價下跌時,央行就可能降息。


俄烏戰爭加劇物價上漲,CPI 連 7 月超越通膨警戒線!通貨膨脹是什麼?


央行終結連 7 凍,跟進美國聯準會升息,超乎先前外界的種種預期。

先前,針對是否會跟進美國等主要國家央行反應,央行總裁楊金龍曾數度表態,台灣央行升息決策須考量 3 條件:


國內通膨情勢、主要國家央行升息動向、國內產業復甦狀況。


當時外界評估,央行或許基於以下 3 因素考量,不會貿然跟進此次聯準會升息:

央行升息與否主要看美國聯準會升息情況及幅度,美國可能會升息 1~3 碼,如果升 1 碼,台灣可能不跟進,等到下半年才升息,如果升息 2 碼以上,可能在 6 月跟進。


美國聯準會 3 月升息已勢不可擋,但台灣與美國情況有所不同。美國通膨率比台灣高上許多,工資漲幅也遠超台灣。雖然台灣 2021 年經濟成長率超過 6%,但內需服務業受疫情衝擊大,好不容易在去年底開始復甦。外界擔憂,如果央行太早升息,業者資金成本提高,恐怕會拖累復甦腳步。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發布的 2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 2.36%,已連 7 個月超越 2% 的通膨警戒線;而俄烏戰爭對台灣物價的影響,預計 3 月才會開始顯現。


台灣的利率政策,雖有國內物價的考慮,但與美國利率政策亦步亦趨,很明顯要看美國而定。Fed預測「點陣圖」則顯示多數官員預測今年共將升息7碼,暗示今年接下來的六次會議每次都將升息1碼,台灣動向值得觀察。


由Fed決策內容,不難發現打的還是「安全牌」,採取的是「鷹式表態,鴿式緊縮」策略;口頭上說的是使出渾身解數來壓制通膨,但在作法上仍是謹小慎微,生怕對經濟復甦及金融市場造成重大衝擊。


當前Fed的處境的確相當困窘。以往無論是因為金融海嘯,還是疫情危機,貨幣政策的方向都非常明確,就是一鬆到底,一步到位,連速度與幅度都不用考慮。


但現在疫情才甫見消退,供應鏈瓶頸開始放緩,又爆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國際油價一度逼近每桶140美元,現在雖然回檔,但仍在百元附近波動,而且糧食、金屬原料及房租都大幅上漲;既拉高整體通膨率,又壓制消費支出;不僅僅是美國,全球都同時面臨經濟成長走下坡,通貨膨脹攀高峰的雙重風險,令貨幣政策鬆也不是,緊也不行;左支右絀,進退兩難。


無論是從全球政經情勢,還是實際數據來研判,通膨在中期間居高不下無可避免,因此不難發現Fed的政策目標表面上雖聚焦於抑制通膨,但真正重視的其實是經濟表現。因此才會選擇「鴿式緊縮」,容忍通膨升高,避免經濟衰退;實際操作則是放慢升息腳步,延緩縮表進度。Fed如此操作,可能產生以下幾種結果。


第一,也是最佳狀況,亦即通膨退,經濟起。事實上一些決策官員對「通膨過渡論」並未忘情,仍然寄望於供應鏈瓶頸、勞工短缺、戰爭導致的原物價飆漲等通膨因子能隨著時間而消退;過渡期雖然較長,但現在距離隧道末端的光明已經不遠;如果現在採取「鷹式緊縮」,經濟加速陷入衰退的風險極高。


但實事求是地看,疫情這項突發事件對通膨的推升力道雖終將消退,但已經催化出勞工提前退休,供應鏈重組,以及去全球化等結構性通膨因子;俄烏戰爭雖終將結束,但也激化經濟國家主義,崇尚自給自足,揚棄比較利益,導致國際貿易萎縮,又使高通膨結構化。因此上述第一種樂觀情況,已經相當接近「妄想」的程度。


第二,則是次佳狀況,亦即高通膨,低成長。「鴿式緊縮」未能有效抑制通膨,於是高通膨壓縮消費及投資,經濟復甦也疲軟乏力;但因為緊縮力道不強,仍能勉強維持低度成長。


第三,情勢相當不妙,通膨進一步壓縮需求,形成通膨居高,經濟停滯,亦即所謂「停滯膨脹」。


第四,也是最糟狀況,就是通膨持久不退,引發「工資─物價」漩渦式上升,形成惡性通膨。


在貨幣政策操作法則中,有所謂的「中性利率」,亦即在此一利率水準下,對經濟成長與通貨膨脹都不會產生刺激及壓抑的效果。依據Fed自己的估計,長期的「中性利率」在2.4%上下;


而依據最新的利率預測「點陣圖」顯示,多數官員預測這次緊縮週期的最終目標為2.75%,雖比「中性利率」稍高,但問題是現在通膨率已經比2%目標超出一倍多。要矯枉,必須更強的過正。


總之,Fed由於去年堅信「通膨過渡論」,導致貨幣政策已經嚴重落後於通膨大勢,現在唯有直起直追。由這次會議的決策,不難發現Fed仍偏愛「一步一階梯」的漸進式升息節奏,明顯追不上通膨如搭電扶梯一般的上升速度。基於3月通膨數據受油價飆漲影響,升幅只會更高,因此5月初Fed會議時勢必加速升息;而且要有效抑制通膨預期,目前「鷹式表態」的力度仍然不夠,必須將最終利率目標進一步調高。


升息除了對整體經濟、資本市場產生影響,對於個人理財、資產配置又會帶來什麼衝擊呢?


1. 匯率:美元走強,換匯要花更多錢

假設美國如外界所期升息,各國資金就會湧向美國,美元也會就此走強。擁有美元的民眾能因此嚐到資產增值的甜頭。但對於需要換匯的人而言,美元走強並不是好消息,因為這等於要用更多新台幣才能換同樣金額的美元。


2. 貸款:壓力增加,需思考提前還款的可能

升息後銀行貸款利率增加,將衝擊負債者的還款能力。《經濟學人》分析,民營部門、非金融業者等,會面臨更大還款壓力;尤其是房貸族,以房屋貸款 1000 萬元、利率 1.5%、分 30 年攤還計算,只要利率上升 0.75%,總利息將增加約 134 萬。除了房貸,車貸、信用卡利率也會上升,建議思考提前還款的可能性;如果是房屋首購族,更要留意升息帶來的影響。


3. 儲蓄:有利於定存族,但整體經濟恐受影響

升息後,銀行利率也會走升,將有利定存族賺取利息。雖說定存族的利息不會馬上大增,在利率還有機會上升的條件下,選「機動利率」或「向短天期定存靠攏」是賺銀行利息的兩大原則。不過,也因為錢存起來能獲得更多報酬,所以民眾可能會比較少花錢,景氣恐會受到影響。

延伸閱讀


4. 股票:錢可能從股市流回銀行

一般來說,升息對於股市是利空消息,民眾會想要將錢放在銀行中賺取無風險的利息,而非投入高風險市場。不過,股市發展不僅只有利率考量,還有整體經濟、企業評價等因素,升息後的股市表現仍有待觀察。


5. 保險:對利率變動型保單有助力

市場利率走升,有助利率變動型保單(指:保單用來計算保單價值準備金的利率是變動的)利率宣告,可享有更多利差空間;至於固定利率保單,待到利率環境提升後再投保會相對有利,升息之後會相對較好的時機。


《經濟學人》推薦


封面設計

隨著烏克蘭戰事的進入第四周,經濟學人開始嘗試追蹤這個事件即將衍生的全球效應。在封面設計上,經濟學人放上了習近平和普丁相疊的頭像,頭像前方寫著Friendship between two states has no limits 兩個友誼沒有極限的国家。上面還有四個斗大的英文黑字 The alternative world order另一種的世界秩序。


緒論第一篇

The alternative world order

另一種的世界秩序


The war in Ukraine will determine how China sees the world

烏克蘭戰事將決定中國怎麼看待這個世界


And how threatening it becomes

以及它可以變成多大的威脅


隨著戰事的延宕不前,經濟學人決定對普丁入侵烏克蘭將會如何影響全球事務做了兩個層次的解讀。


在第一個層面上,經濟學人著眼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最終結果會怎麼樣的影響中國後續的一舉一動? 文章提到某些人認為,中國將在與俄羅斯的深厚關係上建立一個「no limits沒有限制」的專制政權軸心。但另外一部分人反駁說,美國有辦法逼得中國與俄羅斯決裂,達到孤立普丁的目的。經濟學人的報告揭示,這兩種情況都不大可能發生。對於是否深化與俄羅斯的關係,中國必將以自身的利益作為優先考慮,因為中國認為烏克蘭戰事有可能加速美國的進一步衰落。中國最關注的焦點一直都是怎麼建立一個和西方的自由世界秩序截然不同的另類選擇。


經濟學人在第二個層面選擇進一步探討整個戰事將將對全球經濟產生什麼樣的持續影響?文章提醒我們如果把目光放在戰亂之外,普丁的入侵也揭示了另外一個連《經濟學人》這樣的自由貿易支持者都感到不解的全球化問題。讓開放社會與專制社會,例如俄羅斯和中國,建立一個正常的經濟關係到底是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專制社會在傷害人權、危害人身安全之際,有可能隨著它們越來越富裕給全球帶來一個更大的威脅。本來的答案很簡單:民主國家應該在不損害國際安全的情況下尋求貿易的最大利益化,但實際上,這是一條很難劃清界線的作法。俄羅斯的戰事表明,我們需要對供應鏈進行一個外科手術式的重新設計,以防止專制國家進行欺凌自由世界的動作。無論如何,這個世界最不需要的就是危險的向自給自足的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