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來源:
Music from Soundstripe
Track Title: Mischief In The Louvre
Artist Name(s): Moments
-----------------------------------------------------------------
一週財經聚焦:
一
四月12日,世界銀行總裁David Malpass在波蘭華沙表示,世界各國正在努力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並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可能對所有人都有好處。
二
四月11日,聯準會可能激進升息效應持續發酵,在美元狂升、美債殖利率大漲下,新台幣兌美元匯率重貶1.4角,最低來到29.046元,此為新台幣匯率睽違1年半之後再見29字頭。第二天的4月12日,美國勞工部公佈3月美國CPI 同比增長8.5%,再次刷爆四十年新高。
解讀:
1,
Reuters
Diversifying supply chains from China 'probably good for everyone' -World Bank chief
來自中國的供應鏈多樣化「可能對每個人都有好處」——世界銀行行長
2,
CNBC
A Russia-Germany 'trade rupture' could trigger a financial shock, says S&P chief economist
標準普爾首席經濟學家表示,俄羅斯和德國的「貿易破裂」可能引發金融衝擊
3,
Economist
What China gets wrong
The pandemic, the economy and the war in Ukraine
中國做錯的地方。疫情、經濟和烏克蘭戰爭
Malpass認為跨境貿易對全球經濟仍然很重要,而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可能成為最大的經濟體,作為商品的消費者和生產者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但中國也需要成為全球貿易體系中其他國家共享的價值體系的一部分,不過他表示,自己並不知道這會不會發生。
針對中國是否會因疫情嚴峻採取的封控政策,及房地產行業的債務問題而走向危機時,Malpass認為,中國在各個領域正遭遇重大挫折,其經濟增長預期已被下調。
不過德國之聲認為Malpass最新的表態可能因為中國在建立貿易體系的同時,並未將重點放在減塑上,所以世銀介入,並鼓勵各國分散在中國的供應鏈。
同一天,Wood Mackenzie,全球非常頂尖位在英國愛丁堡的能源顧問公司(成立於1923年快滿100年了),也發表了一篇針對烏克蘭戰事的研究報告。報告認為烏克蘭危機已經影響了全球貿易的發展,世界經濟可能面臨一個「more permanent changes永久性的改變」。
該公司調低了2022年的全球經濟增長到2.5%,2023年更是低到0.7%。
該公司研究部門主管Peter Martin在報告中提到:「如果新冠疫情讓大家感覺到了縮短供應鏈的必要性,那烏克蘭戰爭則提醒了大家可靠的貿易夥伴極其重要。」
而這些變化將導致全球貿易的不斷調整,全球經濟將因為大家更重視可靠的貿易夥伴和更短的供應鏈而變得更加的區域分化。
事實上,今年確實是中國大陸非常關鍵的一年,但目前為止的情勢發展卻讓它看來艱難處處。俄烏戰爭方興未艾,疫情爆發卻讓上海和幾個工業重鎮不得不採取封控清零,這搞得本就大不如昔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大陸乘聯會四月11日公佈,三月份的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10.5%,同時間,大陸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三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1.5%,創了三個月以來的最快增長。乘用車的銷量下滑以及消費者物價的快速上升逼得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對中國今年5.5%的經濟增長目標能否達成充滿懷疑。
在外國企業努力應對著物流、製造和供應鏈亂局之際,中國歐盟商會在四月8日寫了一封信給中國副總理胡春華,敦促大陸政府重新審視疫情的防控政策。歐盟商會主席Jorg Wuttke表示,為實現清零目標而不斷升級的防疫措施將導致經濟社會成本的迅速增加。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教授宋錚最近與幾位學者進行聯合研究,用按月更新的城際卡車流量變化來推算各個城市的實際收入變化,重點分析了武漢疫情結束後內地的16次封城。由於研究開展時間較早,深圳和上海並不在這份研究的樣本範圍之內。
該研究發現,如果封城兩周,造成的經濟損失,為該城市當月GDP的32%左右,為該城市全年GDP的2.7%左右。封城取消後經濟一般能迅速恢復到原有水平,但並沒有反彈。研究結論認為,如果封城一個月,經濟損失大致為該城市全年GDP的4.5%。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員指出,如果對北京或上海這樣的一個特大城市實施封城兩周,對當月全中國GDP的影響大致在2個百分點左右(根據去年數據測算,約為1900億元),其中約有7%是來自於當地封城對其他城市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
宋錚還提到,局部封城的經濟損失只有封城的四分之一,充分說明精凖政策的優勢。
眾所周知,上海是中國大陸的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城市,2021年GDP達到43214.85億元,同比增長8.1%,突破了4兆大關。跟北京一起,晉級4兆之城。
人口排名全國第十位的上海,土地面積佔全國只有0.06%,但貢獻了全國3.8%的GDP。平均一天,上海可以創造118億元的GDP。
上海還是中國消費第一城,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兆元,規模穩居全國城市首位。
作為世界最大貿易口岸城市,上海2021年口岸進出口總額10.09萬億元,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4700萬標準箱,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
空港口岸出入境人員數量連續19年穩居全國首位,浦東機場貨郵吞吐量連續14年排名全球機場第三。
疫情期間,上海貿易和航運是否還能正常運行?
網絡上流傳一張上海附近海域船舶密密麻麻擁擠在一起的截圖,聲稱上海的港口延誤情況越來越嚴重,在上海港等待裝卸的船舶數量已飆升至300多艘。
雖然科學地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匯總各個方面的研究,但從直覺上講,對比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過去兩年的綜合表現,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上述研究認為,在極端情況下,如果中國十分之一的城市被迫封城兩周,當月中國GDP可能損失3.1%,以2021年GDP計算就是接近三千億人民幣。
即使未出現極端情況,中國內部疫情遲遲未見明確拐點,也令經濟前景蒙上陰影——比如局部地區部分企業臨時停產減產,疊加地緣政治不穩定因素導致一些企業出口訂單減少或取消,產需兩端同步走低。
最新公佈的PMI(採購經理人指數)數據,已印證了經濟下滑的壓力。4月1日發佈的2022年3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較上月回落2.3個百分點至48.1,再度落入收縮區間,錄得2020年3月以來最低值。
PMI被視為一個經濟體的「體檢表」,反映製造業的整體增長或衰退。PMI的榮枯線是50,高於50代表製造業在擴張發展,低於則代表衰退。
實際上,2月以來,中國在不斷調整新冠防疫政策,比如新版診療方案對病例實行分類收治、下調Ct值,到出院後「14天隔離」壓縮至7天居家監測等,一度引發外界討論,是否防控政策會鬆動。
但最近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會上,習近平強調「堅持科學精凖、動態清零」,隨後衛健委官員重申「動態清零」符合中國國情,兩者都傳遞出信號——「動態清零」雖越來越難,但中國尚不具備退出條件。
「從政治局會議內容中看不到將退出當前『動態清零』的信號,亦沒有要向『與病毒並存』策略轉變的信號,」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鑒於香港的沈痛教訓以及中國自研更有效疫苗的必要性,2023年3月之前結束「動態清零」的概率非常小。
今年秋季將迎來中共二十大召開,外界普遍預計習近平將獲得第三個任期。在換屆之年「穩」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在此情況下,陸挺表示,隨著動態清零政策紅利的減弱,相關成本將大幅上升,這將讓中國實現今年5.5%左右的增長目標更為艱難。
新加坡大華銀行最新報告稱,能源及原材料價格上漲將壓抑中國內需及外部需求,不利經濟增長,加上新一波新冠疫情出現及隨後的大規模封城,預測中國今年GDP增速將放緩至4.9%,通脹可能升至2.9%。
大華銀行的報告也預測,中國預計會出台更多的貨幣寬鬆政策,以刺激經濟。
高盛經濟研究也指出,隨著地方新冠疫情對經濟增長的阻力加大,以及決策者堅持全年目標,需要更多政策支持的緊迫性增加了;預計會有進一步的貨幣寬鬆政策,包括降息和降凖。
一位身處香港的經濟學家向BBC中文表示,除非出現非常極端情況,中國經濟不大可能出現重大危機。政府可以運用的政策空間可能比四萬億(2008年的「四萬億」刺激)的時候少一些,但在可能的力度和速度上,依然明顯超過西方國家。需要注意的是政策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
這種說法有前車之鑒,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宣佈「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出一個四萬億元級的經濟刺激計劃,當時低迷的全球經濟都為之一振,但很快,它被視為「飲鴆止渴」的計劃,推高了債務風險,吹起了地產泡沫,中國在之後多年不得不通過「去槓桿」消化惡果,降低系統性風險。
解讀:
1,
WSJ
Strong dollar helps lower prices for American consumers hit by inflation, so Washington isn’t pushing for Tokyo intervention
強勢美元有助於降低受通脹衝擊的美國消費者的價格,因此華府不會推動東京的干預
2,
Focus Taiwan
Taiwan dollar sinks to 18-month low as stock market falls again
隨著股市再次下跌,台幣跌至18個月低點
3,
Reuters
Fed aims to bring elevated inflation under control
美國聯準會旨在控制通貨膨脹
目前市場普遍預測聯準會即將在5月1次升息2碼,加上可能以1個月950億美元速度縮減資產負債表,使美元指數一度破百,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飆升至2.7%,外資熱錢持續撤出下,今日主要亞幣同步走貶,只是貶幅深淺不一。
外資今年以來持續賣超台股,但1月、2月還有本金匯入,通常是進入股市,惟烏俄戰開打後,外資不僅賣壓加重,並加速匯出,根據央行統計,3月外資本金匯出約60億美元,加上在台股賣股的盈餘,總計匯出逾120億美元,國內資金如投信、壽險業資金也流向美元下,使台幣蒙受貶值壓力。
2月24日烏俄戰開打當天,台幣率先貶破28元大關,之後經過1個多月震盪整理,今日摜破29元價位。
國銀主管認為,台幣跌到29字頭後,後市就看出口商拋匯意願是否增強以及央行態度。
雖然現在國際美元較為強勢,但是必須提醒台灣的經濟表現不錯,對外貿易表現更好,從實質面來看,新台幣匯率應該趨向升值而不是貶值。而且,現今國際通膨情勢嚴峻,新台幣大幅貶值必然會擴大輸入型通膨壓力,導致國內物價上漲情勢更形惡化,進一步造成所得分配的不平均,央行應該更為謹慎地因應這波新台幣跌勢。
金融面:
事實上,影響匯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金融面與實質面。造成這波新台幣走貶的原因,主要是美國聯準會(Fed)升息之後,大量美元開始回流美國,這是金融面的因素。
實質面:
但是從實質面來看,去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達到6.45%,今年預計可以達到4.42%,都是相當不錯的表現。在國際貿易方面,這兩年我國出進口表現都非常好,去年出口總額為4,464億美元,進口為3,815億美元,成長率分別達到29.4%與33.2%;今年第一季的出進口成長率仍維持在25%左右,預期全年仍會有不錯的貿易順差。如此的經濟表現,新台幣非但不應該貶值,甚至還應該要再升值。
通貨膨脹面:
民眾現在最關心的是通貨膨脹問題。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到3.27%,是近十年來新高。而且,看起來短期內國際與國內物價上漲情勢還不會停止,今年全年CPI很可能會超過2%。國際方面,德國統計局預估德國3月的CPI增幅可能會超過7%,美國已公佈的3月通膨上漲率更高達8.5%,在過去這些數據都令人難以想像。
目前國際原物料價格還在推升,我國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也不斷上揚,去年4月到今年3月一年來的平均上漲率為19%,進而造成躉售物價指數(WPI)的增幅也達到12.4%,遠高於CPI的增幅。由於進口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漲,廠商生產成本正持續被推升,短期或可由廠商自行吸收部分成本,但長期一定會反映在最終產品價格的調漲上面。除非國際通膨壓力獲得舒緩,否則國內通膨壓力必然會持續存在。
消費面:
另外值得重視的是,台灣經濟成長率不錯,但是大部分的貢獻都來自於出口部門的帶動,亦即以出口為主的製造業並沒有問題。然而,受到疫情的影響,服務業表現一直不佳,尤其是觀光、餐飲和展演等產業的處境艱難;從薪資結構來看,製造業平均薪資也比服務業好得很多。過去兩年,台灣K型經濟的情況愈來愈明顯,當然也就會造成所得分配的惡化。
現今因美元回流等因素,新台幣持續貶值,固然有利於出口,但也會對國內物價情勢帶來更大的衝擊,特別是在疫情下本來處境就已辛苦的國內服務業,若是新台幣一再走貶,就必須面對更高的原物料成本,並被迫要調漲銷售價格,更不利經營及生存。也就是說,新台幣持續貶值將帶來二大嚴重的副作用,一個就是加重通膨壓力,另一個則是惡化所得分配。
總之,現在最應重視的是通膨問題,不僅影響到每一個人,且對弱勢產業和個人的衝擊更為明顯。新台幣匯率若持續貶值,不但不利於大多數的服務業,並會導致所得分配更為惡化,這樣的結果絕非我們所樂見。對央行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及政策目標應該是以穩定物價優先,央行在考量及執行匯率政策時,絕對不能再強調出口競爭因素或放任市場失序地大幅波動。
投資面:
外匯市場近期產生巨大波動,特別是美元、人民幣、日圓都各有其愛好者,整體來看,美元及人民幣屬於強勢貨幣,而日圓則偏弱,因此,就預期未來漲價空間而言,日圓低點還未到,美元及人民幣則有更大機會。
就美元來看,四月份FED利率紀要顯示,多數官員認為沒有烏俄戰爭影響,三月份應該升息兩碼,並有機會在五月份展開縮表,這表示,一直到五月FOMC會議前,市場將先反應,美元走漲機會大。
在美元兌台幣方面,去(2021)年六月開始國際美元漲幅並沒有反應在美元兌台幣匯率上,因此目前美元升值屬補漲,從國際資金角度來看,受升息影響,美債殖利率飆升、台股表現不佳、台幣貶值等,確實有利外資匯出。接下來需觀察台股是否止跌,以及央行的態度,台股止跌的話,短期兌美元匯率有機會在28.8~29.3區間震盪,要換美元的投資朋友還是建議分批進場。
五月份美國如果確定縮表後,美元兌台幣才有機會迎來更大漲幅,整體來看,受到升息影響,美元長線看多,短線上美元在29的整數關卡可能有壓,等待五月FOMC而定。
至於人民幣,因美聯儲無限印鈔及沙國加速石油使用人民幣結算進程,也讓國際間開始思考用人民幣作為結算工具的可行性,歷史上來看,人民幣在2015年最高價來過2.11元,以目前匯率,上漲確實有空間,短期壓力約落在4.61附近,兌換上也是建議分批進場。
美元與人民幣各有千秋,現在市場預期美國升息通膨會下降,未來如果通膨下降力度不大,人民幣將成為下一個黑馬,投資人在資產配置上可以分散風險投資。
《經濟學人》推薦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設計讓人一目瞭然,談的就是已經封控超過兩週的上海市。我們看見的是一個站在上海人民路隧道入口處,全身防護裝備的交通警察,上面寫著兩排補充白字,大字寫的是 「What China is getting wrong
中國正在做錯的事情。」小字則是「It’s not just Covid 這不是只有疫情。」
緒論第一篇
China’s risky year
中國的風險年
What China gets wrong
中國做錯的地方
The pandemic, the economy and the war in Ukraine
疫情、經濟和烏克蘭戰爭
文章一開始提及人們常說,大陸政府在幾十年前就製定好了計畫,趁著民主國家分崩離析之際好好規劃了一個長期的圖謀。 但如果以今天上海正在發生的狀況來看,似乎他們的決策沒有人們想的那麼明智。 就在全球其他地區逐漸解封之際,上海市竟然有2500萬人正被隔離封鎖著,他們不但被困在了自己的公寓裏,還面臨著連大陸政府都掩蓋不了的食品和醫療短缺困境中。《經濟學人》直言清零政策已經變成一條死路,但卻是一條連共產黨都不知道怎麼退出的死路。
疫情防控不過是今年大陸將面臨的三大問題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經濟的不景氣和烏克蘭的戰爭。 你可能會認為它們彼此之間沒有聯系,但《經濟學人》認為大陸對這三個事件的反應如出一轍:在公開場合的傲慢自大,私下對完全掌控的癡迷以及被人充滿質疑的結果。
當然,經濟學人在文章最後仍然強調永遠不要低估中國大陸,它的集權管理使得大量資源可以集中在國家戰略任務上,從建設海軍到主導電池的產業發展。它還可以調動公眾的輿論,中國大陸國內的市場規模更讓企業能夠在不離開大陸的情況下實現規模經濟,而潛在的利潤終將吸引全球企業進入,並吸引全球一些重商主義的政府轉而支持它們。
然而,《經濟學人》認為隨著權力的越來越集中,大陸的政府體系正在出現新的缺陷。 威權國家絕對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但得學會修正錯誤。對中國大陸長期前景的觀察重點就是:它會不會在前述三個選擇題上學會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