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一週財經聚焦:

一,

四月20日,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蘋果公司200大供應鏈廠商當中,大約一半設在上海或周遭地區,受到近期新冠疫情封控和交通限制,正擾亂大量的商業活動。


二,

四月15日,華爾街日報提出了一個問題:俄烏戰爭後逆全球化是不是不可避免?文章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並不一定會導致各國間的貿易、人員和思想流動的退潮,但可能會造成全球化某些方面的重構。


解讀:

1,

Nikkei Asia

Shanghai's supply chains under strain

上海供應鏈面臨壓力


CNBC

Apple iPhone maker Pegatron suspends production in Shanghai because of Covid outbreak

由於新冠疫情,蘋果iPhone製造商Pegatron暫停在上海的生產


3,

FT

Elon Musk confident Tesla can steer past supply chain issues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相信特斯拉能够解决供應鏈問題


  • 供應鏈(Supply Chain)是指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所涉及的原物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等,通過上下游連接的整個過程,把所涉及的企業和機構組織而成的一個網路。


上海衝擊?

日經分析蘋果最新供應商名單,發現超過70家公司的製造廠位於江蘇省,大部分位在最靠近上海的昆山和蘇州兩個城市。另外約30家公司在上海市設廠。


上海有和碩及組裝Mac的廣達。昆山的蘋果供應廠商除了和碩、仁寶、欣興電子以外,還有南亞塑膠和散熱模組廠雙鴻。


蘋果每年都會公布供應鏈名單,涵蓋材料、生產和組裝98%支出。2021年版強調上海不只是知名金融中心,也是全球科技和汽車供應鏈的重心。這些廠商不只供貨給蘋果,也是 Google、微軟、英特爾、華為、小米和Oppo 合作廠商。


國內外企業警告,長期封鎖可能危及大陸經濟增長,並對汽車和科技行業造成巨大打擊。


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8日宣布,物流業不得以等待核酸結果為由限制通行,要求發放足夠的統一通行證,上海和蘇州的地方政府也把數百家重要供應商納入所謂「白名單」,讓製造和物流活動逐步恢復。


Counterpoint研究公司則認為,封控不只影響供應商和商品生產,也會衝擊需求。「大陸將繼續實行清零,因為年長者的疫苗施打率仍低。從需求面來看,上海封控之後,消費者支出明顯比今年初降溫。市場對智慧手機今年預估值可能再度下修幾個百分點。」


供過於求?

全球科技業的供應鏈問題正在迅速轉變為需求問題,這可能與市場原本預期相反。外資分析,產品交貨時間縮短、集裝箱交通堵塞緩解、電子代工廠定價權削弱,以及消費類科技商品需求出現下降等現象正發生,今(2022)年,科技行業可能會經歷先前的短缺,變成供過於求的問題。


《華爾街見聞》也是報導,摩根士丹利在其發佈的研究報中表示,晶片短缺導致汽車公司降低了產量預期,但傳統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個人電腦、智慧手機和消費硬體)需求的急劇下降有可能導致供應出現過剩危機。


現在情況已經與一年前完全不同,當時90%以上的終端市場面臨供應不足,而現在仍然存在供應限制的市場已不足19%。且隨著供應鏈的緩解,交貨時間正在縮短,隨著需求達到顛峰值後回落,代工廠的議價權正在削弱。


摩根士丹利指出,如果未來新冠疫情得到控制,隨著一些提供服務的行業的恢復,對科技商品的需求可能會逐漸下降。在


2022年的第1季度,消費類科技商品已經開始出現了這種下降。隨著需求經歷「自我調節的正常化」,供應鏈的壓力可能會減少。供給端的補充和需求端的回落,最終將導致「長鞭效應」。長鞭效應是指在供應鏈的上游,從零售商到批發商和製造商,由於訂單的差異可能大於銷售的差異而產生的需求扭曲。


地緣政治?

2月24日,俄國發動入侵戰爭,使得美國在同一天公布的最新版供應鏈檢討報告未引起注意。


2021 年 2 月 24 日美國拜登總統簽署「關鍵供應鏈檢討」行政 命令,指示政府單位針對半導體、先進(高容量)電池、關鍵原物料、藥物等四個有短期短缺問題之優先部門,以及資通訊、 能源、運輸及國防等其他 6 個供應鏈,要求須分別在 100 日及 1 年 後提出檢討。


這 10 個供應鏈為美國所認定對經濟、社會、科技具有重要性, 攸關美國未來競爭力的「關鍵」(critical)供應鏈,且普遍存在本土產能不足所引發的脆弱及受制於人的安全風險問題。因而拜登要求相 關部會評估美國本土製造能力及目前落差、供應鏈是否存受制於少 數供應商情況、是否有主要製造地點面對中斷風險、來源是否穩定 以及對於對研發需求等經濟安全風險面向,並要求提出對策。


美各部會如期按照拜登指示在 6 月 8 日公布第一階段四個關鍵供應鏈的檢視報告(以下簡稱檢討報告)。 


報告結論基本指出美國存在過於仰賴進口、本土產能不足的問題,進而提出短期及長期解決方案。對臺美及兩岸經貿互動有挑戰也有機會。


相較於去年的半導體報告,今年涵蓋範圍更廣、影響更深遠。


本次檢討對台灣影響最直接的,無疑是對ICT供應鏈的檢討。ICT及半導體,是台灣近十年來代工產業(Contract manufacturing)轉型成功的最大亮點。


1,

眾所週知,ICT及半導體代工的成功轉型、科技創新及組織調整,是引領台灣持續成長,成為全球與韓國唯二跨越中等所得陷阱國家的關鍵原因。這次美國報告也具體歸納,占全球電子代工服務市占率超過九成的企業中,有七家是台商,而且第一名鴻海集團的市占率就高達四成。


然而台灣驕傲的電子五哥及十雄,卻已成為美國的擔憂。這份由美國商務部及國土安全部聯名發布的檢討報告指出,美國多數企業固然在研發、產品設計及品牌行銷等領域保持領先,但電子代工的興起,導致重要企業幾乎都完全失去製造能力,美國也失去了有製造經驗的勞動力。


2,

其次,全球資通訊的零組件及智慧手機等成品,目前高度集中在亞洲,並且以中國為重鎮,造成供應鏈脆弱的風險,最後,硬體製造廠偏好使用「開源軟體」(OSS)來編寫控制硬體韌體(Firmware),也是供應鏈風險的來源。


3,

除了電子代工外,美國特別點名了以下跟台灣極其相關的產品:印刷電路板(PCB)、路由器、伺服器、交換機及液晶顯示器。其中因為印刷電路板是包含半導體在內的所有電子產品的基礎元件,因而特別受到重視。如同電子代工,美國報告也歸納全球前十大PCB廠有五家是台商,同時生產地點也有聚集中國大陸的問題。


對於以上風險,美國的回應方向也類似半導體:


第一是要以政策推動在美國本土優先重建PCB及ICT製造能量,並透過政府採購等方式增加誘因。


第二是要透過資訊透明、強化政府監測能量等方式改善供應鏈風險管理,第三是強化國際合作及標準制定機制,以及第四加大研發與勞動力提升。


對台灣而言,被美國肯定固然值得驕傲,但也必須看到背後的風險。


美國報告反映出的方向是,未來生產供應鏈布局如何調整(例如兩岸、美國、歐洲的配比),除了經濟成本外,還要考慮客戶端及企業母國的國家安全成本、地緣政治成本及外交成本。


簡單的說,不僅赴美投資一事,不再只是台積電的煩惱,就連製造業政治學,都將成為未來十數年全體電子業繼續升級轉型、維持成長的必修課程。



解讀:

1,

WSJ

Globalization Isn’t Unraveling. It’s Changing.

全球化不是被毁了,而是改变了


2,

FT

The changing nature of globalisation

全球化正在改變的性质


3,

CNN

BlackRock says Russia's war in Ukraine is the end of globalization

布萊德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標示著全球化結束


全球化已經結束了嗎?


全球化概念起於上世紀90年代,其最主要背景:


一是柏林牆倒塌、前蘇聯解體。


二是中國打開國門,實行改革開放。


東西方壁壘打破,整個世界似乎開始走到了一起。


但好景不長,當中國發展不但沒有達成美歐預期政治目標,反而有可能挑戰西方價值時,交流慢了下來。


川普上台,貿易戰開啟,美中開始脫鉤。


同時,俄羅斯沉潛多年後,也逐漸向美歐叫陣。


全球化始受質疑,甚至被嘲諷為自由主義的一廂情願。


全球化,表面看起來,首先在科技經貿層面,如人員流動、貨物交流、技術傳播、投資引進等。


但這只是表層,全球化主要在於政治與精神層面。全球化是關於世界觀、產品、思想和文化的整合。


問題也恰在這裡:全球化,歸根到底觸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體系,對於歐美,這本應是一攬子生意;但對中俄,要的只是硬體產品,而不是軟體程式。


尤其當下,普丁侵烏,引來美歐嚴厲制裁、全球一致譴責;中國清零抗疫,封城停產,全球供應鏈重創。中俄與美歐,漸行漸遠。


全球化真的會半途而廢嗎? 


全球化遭遇挫折,未來的路必定不平坦,但只要相信善良和正義最終會找到前行的路,就不應對全球化失去信心。


國際貿易的學理一般不會考慮各國政治體制的差異,最多只會慮及各國政府對貿易的干預高低程度。然而,實際上政治體制的差異實是國際貿易絕大的不確定性。


1,

2018年美國川普政府啟動了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戰,除了透過提高關稅強化貿易壁壘外,也積極促使企業回美投資,更進一步帶動了包含台日等國廠商的撤中潮。一時之間,貿易退縮、投資回流的逆全球化趨勢開始引發關注。


2,

其後,為了對抗中國供應鏈,美國開始連結日、印、澳等國,高舉建構新供應鏈的大旗,乾淨網絡、新印太經濟架構等政策逐一出籠,全球經濟二元化的情勢隱然成形。


3,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自中國大陸開始的停工潮打亂了全球供應鏈,除了引發新一波的外資撤中潮外,航運不順、塞港缺櫃、晶片不足等現象更暴露了全球貿易的脆弱性,也導致停滯性通膨危機。儘管美國政策持續與疫情蔓延,但觀念上仍未否定經貿投資全球化與國際互助的重要性。


4,

真正帶來明顯影響的,是今年爆發的俄烏戰爭與中國封城。向來仰賴俄羅斯大量廉價能源的歐洲各國,為抵制俄羅斯的侵略行為,已紛紛宣示將在短期內全面放棄使用俄國的天然氣、原油及煤炭等能源,將透過加速開發再生能源或由其他地區進口以維持經濟運作。這個結構性的轉折改變以比較利益為原則所建立的貿易規則,勢必提高經濟運作成本,致使全球性通膨更為嚴重,且是個恆久性的逆全球化轉變。


四月12日,世界銀行總裁David Malpass在波蘭華沙表示,世界各國正在努力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並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可能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他認為跨境貿易對全球經濟依然重要,而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作為商品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可發揮更大作用,但他高度質疑中國是否真能成為全球貿易體系中,與其他國家共享價值體系的一員。


同一天四月12日,我看見Wood Mackenzie,不是美國那個Mckensey,它是一家 在能源領域非常頂尖 位在英國愛丁堡的 古老顧問公司(成立於1923年快滿100年了),發表了一篇針對烏克蘭戰事的研究報告。報告認為烏克蘭危機已經影響了全球貿易的發展,世界經濟可能面臨一個「more permanent changes永久性的改變」。


該公司研究部門主管Peter Martin在報告中提到:「如果新冠疫情讓大家感覺到了縮短供應鏈的必要性,那烏克蘭戰爭則提醒了大家可靠的貿易夥伴極其重要。」


而這些變化將導致全球貿易的不斷調整,全球經濟將因為大家更重視可靠的貿易夥伴和更短的供應鏈而變得更加的區域分化。


類似這種對中國大陸體制與政策的質疑正方興未艾,可想像,這樣的質疑如日漸擴大,全球區隔中國大陸的逆全球化趨勢將會加速,以中俄為首的國家集團與民主體制國家的全球二元化經濟體系也將快速成形。對台灣而言,我們的產業與貿易政策也需有因應此趨勢的視野與規劃。


各國政府越來越熱衷於促進海外企業回到自己國內生產,從而更好地降低它們在外國供應中斷時的脆弱性。 


四月1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報告認為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想透過國內增產來解決供應鏈問題的努力,不太可能奏效,更好的做法是採購多元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世界經濟展望(2022)》的第四章節《疫情中的全球貿易和價值鏈》。IMF研究表明,疫情引發的需求和供給衝擊預計將導致貿易的大幅下降,但事實證明,疫情期間的國際貿易表現比以往的全球危機期間更具彈性。


儘管商品貿易在2020年第二季度大幅下降,但在2020年晚些時候已反彈至疫情爆發前的水平。由於一些國家為控制感染而採取的持續限制措施,2020年服務業(如旅遊業)的下降更為嚴重,恢復速度也較慢。


貿易夥伴實施更嚴格封鎖政策的國家,其商品進口下降的幅度更大。平均而言,2020上半年60%的進口下降是由於貿易夥伴的封鎖措施所造成的。在嚴重依賴全球價值鏈且在生產過程中處於下游(如電子產品)的行業中,影響更為強烈。


然而,這種影響是短暫的,貿易數據證實全球價值鏈在適應調整,表明全球供應鏈是具有彈性的。遠程工作也減少了封鎖帶來的貿易溢出。


儘管如此,疫情帶來了不便使人們更多地呼籲增加國內商品生產。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表明,拆除全球價值鏈並不是問題解決之道——增加而不是減少多樣化,才可以提高國際貿易的韌性。


IMF認為

增強供應鏈彈性有兩種選擇:

1,

投入多樣化以及更大的可替代性。分析表明,多樣化可顯著減少因供應中斷而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在單個大型全球供應商的勞動力供應大幅萎縮(25%)之後,全球經濟體的平均GDP比基準下降了0.8%。在高度多樣化的情況下,這一下降幅度減少了近一半。


2,

各國可以通過從國外採購更多的中間產品來實現多樣化。目前,此類用品的採購存在明顯的"本土偏見"。例如,西半球的公司82%的中間產品來自國內。因此,生產的回流將進一步降低多樣化。


可替代性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

  • 一是通過更大的生產靈活性:如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公司(Tesla Inc.)重寫軟體,使其汽車能夠使用替代的半導體,來應對半導體短缺;


  • 二是通過國際標準化輸入:如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 Co.)最近宣佈,它正在與半導體供應商合作,將其使用的獨特晶片數量減少95%,減少到只有三個系列的微控制器,這種標準化將取代大量晶片,消除替換它們的成本。


政策建議

當前,確保各方公平獲得疫苗和治療仍然是首要政策重點。結束世界各地疫情的急性期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包括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


俄烏衝突後,人們越來越擔心全球經濟分裂,分析表明,更大程度的投入多樣化和可替代性可以增強彈性。雖然企業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全球價值鏈的未來彈性,但政府政策可以通過提供支持性環境和降低成本來幫助企業。


1,

一是改善基礎設施。疫情表明,在某些地區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對於緩解與貿易物流相關的供應中斷至關重要。例如,全球主要航線的升級和港口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將有助於減少全球瓶頸。更好的數位基礎設施促進遠程工作,也有助於緩解對其他國家的溢出效應。


2,

二是政府可以幫助企業更廣泛地獲取信息,使企業能夠做出更具戰略性的決策。例如,平均每個汽車製造商會直接與大約250家一級供應商開展業務,但在整個價值鏈中,這一數字上升到了18000家供應商;改善企業間交易和供應鏈網絡信息的獲取,如將企業的文件歸檔(如納稅申報)數位化,尤其是對資源較少的小型企業,可能會有所幫助


3,

三是降低貿易成本有助於實現投入的多樣化。減少非關稅壁壘仍有空間,這將顯著推動中期經濟,尤其是在新興市場和低收入發展中國家。此外,減少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提供一個開放、穩定、基於規則的貿易政策制度,可以支持更大的多樣化。


《經濟學人》推薦

这期的封面设计很是形象,我们看见的是灰白色调前,满脸无奈的用五指罩脸的美国开国元勋Benjamin Franklin肖像。上面兩排黑色補充字體,大字寫的是THE FED THAT FAILS 这个失策的美國聯準會。小字則是How inflation humbled America’s central bank 通貨膨脹怎麼讓美國央行的威信掃地?


绪论第一篇第九頁

The Fed that failed

这个失策的美國聯準會

Why the Federal Reserve has made a historic mistake on inflation

美國聯準會為何在通貨膨脹問題上犯了歷史性錯誤


What comes next will set the path for the world economy

再過來要將怎麼設定全球經濟的路徑


本来,全球央行被大家期待是一个独立,而且有能力通過保持低通貨膨脹和穩定價格來激發人們對經濟的信心。 但美國聯準會以及全球央行正因為令人一系列的失策成為了全球經濟惡化的眾矢之的。 大家看見美國3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竟然比一年前高出了8.5%,這可是自1981年以來最快的一個年度增長率。


但因為拜登在2021年3月通過了1.9兆美元的過度財政刺激,山姆大叔至此走上了一條獨特的道路。 它選擇為多輪紓困支出後正在快速復甦的美國經濟煽風點火,甚至讓疫情刺激措施總額達到GDP的25%也不在乎,這根本已經是已開發國家的歷史最高水准。 當白宮決定踩下油門時,美國聯準會就應該開始試踩刹車警告。


事實上,美國聯準會的失策反映的是全球央行行長們不知不覺的一個微妙變化。 正如經濟學人在本期的特別報導中所闡述的那樣,世界各地的央行官員對管理著商業週期的一貫工作開始感到不滿,並希望自己能夠承擔更多其他的工作,從應對氣候變化到主導數位貨幣。 


但理想很美滿,現實總是很骨感。央行核心工作的焦點喪失最終還是讓全球央行得之不易的信譽面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