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一週財經聚焦:

一,

五月12日,美國拜登總統在白宮招待了東南亞國家領導人,傳遞團結消息。儘管拜登政府的大部分精力仍集中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問題上,此舉的目的是對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予以堅決反對。


五月12日,印度4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4.7,較上月的54擴張,服務業PMI更來到57.9,較上月的53.6大幅增加,兩項數值雙雙處於擴張領域長達九個月。



解讀:

1,

CNBC

Biden hosts Southeast Asian leaders at the White House today. Here's what to expect

拜登在白宮接待東南亞領導人。 以下是CNBC的預期


2,

NY times

Biden Hosts Southeast Asian Leaders as He Tries to Return Focus to China

拜登接待東南亞領導人,他試圖將注意力轉移到中國


3,

Nikkei Asia

Japan seeks quick start to U.S.-led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日本尋求快速啟動以美國為首的印太經濟框架


美國總統拜登5月12日在與東南亞國家領導人的聚會上致詞,承諾將為東南亞的基礎設施、安全、疫情防備和其他旨在對抗中國影響力的努力投入1.5億美元的資金。


這個為期兩天的峰會12日以一場在白宮的晚宴揭開序幕。拜登在晚宴前與文萊、印度尼西亞、柬埔寨、新加坡、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代表在白宮南草坪上合影。


僅在去年11月,中國就承諾在三年內向東盟國家提供15億美元的發展援助,以打擊新冠疫情和促進經濟復甦。一位匿名的美國高級官員告訴路透社:「我們需要加強我們在東南亞的活動。我們不是要求各國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不過,我們要清楚地表明,美國尋求更強大的關係。」


一位美國官員說,美國新的財政承諾包括4000萬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旨在幫助該地區的電力供應脫碳,6000萬美元的海上安全投資,以及約1500萬美元的衛生資金,以幫助檢測新冠病例和其他呼吸道大流行病。額外資金將幫助這些國家制定數位經濟和人工智能法律。


美國海岸警衛隊還將向該地區部署一艘船,幫助當地船隊應對華盛頓和該地區國家所稱的中國非法捕魚。


路透社指出,比起中國跟東南亞國家深厚的關系和影響力,這些承諾還是顯得有些不足。


法新社指出,拜登正在制定更多的倡議,包括「重建更美好世界」基礎設施投資和印太經濟框架(IPEF)。但兩者目前都沒有最終定案。


這次峰會標誌著東盟領導人首次團聚在白宮,也是他們自2016年以來第一次參與由美國總統主持的會議。


預計8位東盟領導人參加了會談。緬甸領導人因去年的政變而被排除在外,菲律賓在選舉後處於過渡期,由其外交事務秘書代表出席了白宮會議。


多數東南亞國家與美國一樣對中國有許多擔憂。中國對南中國海大片地區的主權聲張使其與越南和菲律賓呈現對立局面,而文萊和馬來西亞也對南海部分地區提出了主權聲張。


然而,自美國前總統川普於2017年退出一項區域貿易協定以來,東南亞各國也因美國遲遲沒有詳細制定經濟往來計劃而備感沮喪。


日前,日本駐美大使透露,印太經濟框架將在拜登下週訪問日本和韓國時啟動。但有鑑於拜登對美國就業問題的關注,它目前並沒有提供亞洲國家渴望的擴大市場准入。


即使東盟國家與美國一樣對中國感到擔憂,但考慮到它們與北京的經濟關系和美國有限的經濟激勵措施,它們對於是否更堅定地向美國靠攏仍持謹慎態度。


日本駐美國大使富田浩二5月9日在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的一場活動表示,美國總統拜登本月出訪日本時,預計將與美國正式啓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時間相吻合。富田浩二說,日本和美國一直在研究印太經濟框架的細節,他說,該框架需要在包容性和高標准之間取得平衡。


路透社指出,有鑒於近年來中國勢力持續擴張,亞洲國家也開始著重促進與美國的關係,但自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於2017年退出一項區域貿易協定以來,美國遲遲沒有詳細說明與亞太地區國家經濟互動的相關計劃,這讓部分亞洲國家感到沮喪。

美國總統拜登預計於5月20日至5月24日訪問韓國和日本,拜登在去年宣佈了印太經濟框架的計劃,並於2月宣佈計劃2022年初啓動印太經濟框架。


富田指出,拜登的訪問將包括由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組成的四方會談(Quad)領袖會議,而這也是實現印太經濟框架的重要手段。


富田表示,美國退出《CP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議》對於印太地區來說是一個挫折,而中國也正「非常積極地尋求填補這個空缺」。


台灣是否受邀參加屢受關注

除了日本積極針對印太經濟框架發出信號外,各界也關注美國是否會將台灣納入該框架內。然而,美國貿易代表戴琪3月底被問到相關問題時,拒絕透露台灣是否會被邀請加入該框架,相關舉動也受到美國國會批評。


去年10月27日,美國發布印太經濟架構,宣佈將在六個領域和印太夥伴國家建立共同標準和合作架構,強化彼此的經貿投資關係,包括:推動進一步的貿易便捷化,打造更穩定的供應鏈,並就數位經濟和技術標準,綠色經濟與淨零排碳,基礎建設投資,以及勞工權益等建立共同標準。


美國提出印太經濟架構,代表拜登政府已經不可能重回全面進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CPTPP),而決定重起爐灶。


拜登總統面對11月期中選舉充滿挑戰,兩年後不再連任機率極大。


又為了避免重蹈覆轍,美國政府可能將採取「原則同意,分組談判」的化整為零策略,在上述六個領域各自組成不同的談判區塊,允許受邀的印太國家選擇參加不同的領域,而不需要一次全部承諾,以加速談判的進行。


美國決定重新啟動和印太國家的貿易投資談判,又可能採取上述彈性談判模式,原則上受到本地夥伴國家的歡迎,但能否順利完成,實在不確定。


印太戰略僅簡單聲明,美國尚未有具體計畫

1,

首先,美國2019年提出印太戰略後,始終沒有拿出配合的經濟策略。去年10月提出印太經濟架構,是一紙簡單的聲明,具體的計畫、推行的方案迄今仍然付諸闕如。


2,

第二,美國極可能依據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簽訂的新版北美自由貿易協定(USMCA)內容來推動建立印太經濟架構。然而,USMCA的勞工保護、環境標準等等令許多印太國家卻步,其中毒藥條款禁止簽約國與非市場經濟體簽署貿易協定,更讓許多印太國家躊躇不前。


3,

第三,從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到印太經濟架構倡議,目標都是鞏固美國的印太霸權。但是今天的中國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又是大部分印太國家的最重要貿易夥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CEP)的一員,也申請加入了CPTPP,若明白排除中國大陸,美國能否說服各國與華府的合作,並不確定。


4,

最後,美國倡議最大的挑戰是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和社會共識。拜登總統目前聲望不高,面對11月期中選舉充滿挑戰,兩年後不再連任機率極大。


而這麼大型的貿易談判曠日廢時,屆時拜登總統已不在任、現有團隊也曲終人散,繼任政府會不會延續,工會輿論是否支持,國會能不能同意,都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實是美國印太經濟大戰略的最大隱憂和障礙。



解讀:

1,

Reuters

India's April services growth at five-month high despite inflation worries

儘管存在通脹擔憂,印度4月份的服務業增長仍處於五個月來的最高水准


2,

The Daily Star (孟加拉每日星報)

Time for another non-aligned movement?

是另一個不結盟運動的機會了?


3,

Economist

India’s next decade

印度的下一個十年


大家是否記得去年4月以及12月的印度二波疫情爆發慘況,當時的CNN還以「世界末日」來形容印度的慘況。


但令人意外的是,今天,印度經濟活動已回歸正常化,更體現印度政府在2023財年的預算案中,明確指向促進經濟成長與產業長期發展優先於財政穩定。


高盛預估印度2022年GDP成長達8%,企業每股純益增長19%,表現均領先全球其他國家。


加上印度3月地方大選由執政黨大獲全勝,政局穩定政策延續可期,都有利於印度景氣與股市表現,為印度添加後市表現潛力。


很多人喜歡用中國龍、印度虎來比喻中國和印度的競爭,但我聽過一位人在西班牙馬德里Universidad Complutense的南亞專家卻認為印度更像是一頭大象,而中國和東協諸國才像老虎,大象動作雖然不如老虎快,卻更加的敦實。事實到底如何?沒人說得準。但時序進入2022年,明明全球經濟籠罩在通貨膨脹的陰霾中苦不堪言,但我們看見印度利用俄烏戰爭一躍成了俄羅斯石油的最大進口國,還把這些石油精煉加工後轉運歐洲賺的滿盆滿缽;我們今天又看見印度的四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逆勢上揚。莫非印度這隻大象真的厚積薄發,迎來了屬於它的一個時代?


在2022年,通貨膨脹越來越兇、疫情肆虐揮之不去,加上俄烏戰爭、中國封城,我說過好幾次全球化一去不復返,我還說了區域分化在所難免。因為這樣,我一定得跟大家分享一個台灣不大熟悉的名詞:不結盟運動。為什麼説這個事情,因為印度的崛起很可能就是踩著不結盟運動的時機。


大家想看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西方國家迅速祭出制裁,同時也尋求建立一個孤立俄羅斯的全球聯盟,但《華爾街日報》報導,西方國家其實正面臨來自世界上「開發中國家」的阻力,這些國家包括印度、巴西和南非等民主國家。報導指出,這種阻力來自自身的經濟利益的選擇,而這正在限縮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壓力,更令國際社會回憶起當年冷戰時,許多國家試圖避開美國和蘇聯之間競爭的往事。


烏俄戰爭開打後三次聯合國會議投票,不管是譴責俄羅斯、提供人道救援,或人權理事會開除俄羅斯,都有許多國家棄權不投票或反對。其中印度三次都棄權。


最難以想像的是就在上個月,當美國總統拜登正在歐洲以加強對烏克蘭的國際支持的前一天,金磚五國中的巴西、印度、中國和南非的大使,正與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開心合照,並討論關於加強相互合作的會談,同樣的,也沒有人批評俄羅斯的入侵和俄羅斯總統普丁。


事實上,過去二十年,發展中國家對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的看法發生了轉變。


莫斯科從向委內瑞拉和印度出售武器,到對非洲大部分地區出口小麥。


而北京一直在通過其「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數十個國家建設水壩、道路、橋梁等來展示經濟實力。


中俄正試圖瓦解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秩序,讓北京和莫斯科控制各自的地區。


現在的世界,有一種焦慮感認為區域分化可能是永久性的,那就是一邊是美歐等西方、一邊是中俄。


在拉丁美洲當中,各國政府雖投票贊成聯合國譴責俄羅斯入侵的決議,但卻拒絕加入制裁。


在非洲方面,近半數國家不是投了棄權票就是缺席,許多非洲國家,像是南非、辛巴威、安哥拉、莫三比克對於當年各自在爭取脫離白人統治獨立時,都還記得是來自俄羅斯給予的支持。


但最厲害的是印度,自從獨立以來在國際上向來不願意選邊站,1950年代時就以當時的總理尼魯發起「不結盟」 運動為主。當時因為冷戰,大約有120個左右的第三世界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主權以及獨立,不願在西方為主的集團和蘇聯為主的共產集團選邊站。這些國家也有相同的被西方殖民背景,因此不願被西方拉攏,希望表現自己的外交政策獨立。


現在越來越多聲音認為,全球化獨厚北半球的經濟體,留給南半球更多的是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南半球國家的領導人應該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戰略思考,並更好地利用其可觀的人力資本、自然資源和技術獨創性,不結盟運動才會成功。


很多人不知道南半球國家包括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但這些國家被系統性地排除在代表「國際社會」作出決定的國際組織的任何決策之外。幾十年來,南半球國家一直在倡導聯合國改革,以擺脫仍在領導聯合國的冷戰思維帶來的零和遊戲。1969年6月,智利外長曾經表示,季辛吉曾對他說:南半球國家無足輕重。歷史從來不是在南半球國家產生。歷史的軸心從莫斯科開始,穿過華盛頓,然後到達東京。

南方國家發生的事情無關緊要。


偏南半球國家有一個崛起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印度,是醫療保健和技術創新的領先國家之一;有非洲,擁有不斷增長的人口和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和清潔能源產業所需的自然資源。然而,這些資源仍然被開採以幫助遙遠的國家獲得和積累利潤,而非洲和大部分南半球國家仍然不發達,數百萬人仍然深陷貧困和絕望之中。


事實上,印度在經濟方面的嘗試和轉型擁有著得天獨厚的特殊性質,而且很容易讓人想起19世紀的美國:一個巨大的全國市場正冉冉升起,企業莫不積極想從規模經濟中迅速成長,人口流動轉移著數千萬的赤貧人口; 一群富裕但飢渴的消費階層正在崛起,整個國家正以新科技為基礎的被建立了起來。 你有機會到印度,會發現擁有巨額投資實力的企業大佬們熱衷在媒體或峰會中談論著他們即將成為印度的洛克菲勒或卡內基。


當莫迪在2014年開始他的第一個總理任期時,印度還只是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但接下來七年,它成長了40%; 在全球的大型經濟體中,只有中國的53%表現比它好。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今年的8%經濟增長率很有可能是全球表現最好的。


 該報告並預測,到2027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現在的印度股票市場規模衝到了第四,僅次於美國、中國和日本。更重要的是印度今天擁有了超過100隻以上的科技獨角獸,只落後給美國和中國,位居第三。


不諱言,在這些數字背後仍然隱藏著各種的起落和激烈的爭議。種族、政治、金融與疫情等都在拉扯著印度經濟的向上提升,觀察四大支柱的持續性攸關著能不能支持印度未來十年增長的可行性:這包括了正在打造的巨大全國市場;藉由再生能源轉移和供應鏈遠離中國的工業擴張; 在科技服務方面的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以及為印度數億人提供的高科技福利安全網。


1,

具體而言,印度繼續增長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支柱就是那個巨大的全國市場,在這個市場中,更多的企業和消費者正在開始使用著現代的金融體系,這正迅速取代了原本的現金交易市場和不正規的企業。 


2,

印度新增長的第二個支柱是印度工業,印度一直夢想能夠成為世界的工廠,但過去十年,由於所有企業的企業投資都停留在GDP的9%到12%的水準,製造業佔產出的比例更是停滯在17%到18%之間,這讓印度目前為止僅佔全球商品出口的1.9%,但擁有大量現金流的大型企業正在改變這種狀況。


3,

印度的第三根支柱建立在一個長期存在的優勢之上:科技。 印度的IT服務和外包行業在過去十年規模翻了一倍,現在的年收入已經達到了2300億美元,這使得印度成為世界第五大服務出口國。 


4,

第四個支柱就是已經推出的數位福利規劃,印度已經推動了大約300個讓印度人脫貧的執行計畫,從就業支持到化肥的補貼,這些款項採取直接撥款到人們帳戶的數位方式,這成功減少了官僚主義,而且促進了驚人的消費支出。


《經濟學人》推薦

光看封面設計,大家就可以相信這是一期值得期待的經濟學人內容,在橘黃的背景下,我們看見印度總理莫迪開著一台他大力鼓吹的電動三輪車奮力的飛越過一大排的廢棄車輛上方。上面兩排黑色補充文字,大字寫的是India’s moment 印度的轉捩點。小字則是Will Modi blow it 莫迪會不會搞砸它?


一股新的力量匯合將在未來十年改變印度的經濟現況,進一步改善14億人的生活,並同時改變整個亞洲的力量平衡。 科技飛躍、能源轉型和地緣政治的轉變正在創造新的機會和新的工具來解决看似棘手的問題。 這一切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印度那個充滿煽動性質的政治格局。


隨著科技成本的下降,印度推出了一套全國性的“Tech Stack科技堆棧”:一套由國家贊助的數位服務,將普通的印度人與電子身份、支付和稅務系統以、銀行帳戶完整的聯系了起來。 這些平臺的迅速採用正推著大規模、低效、不正規的現金經濟進入了21世紀。 它還讓自己成了全球第三大的新創企業新興大國,僅次於美國和中國。


在這幅景象的背後主導者是印度人民黨(BJP),它既受益於全球的趨勢變化及其當前累積的基礎,但也聰明的通過支持科技產業和直接福利來堅持把收縮非正規經濟的痛苦任務完成。 但莫迪的領導既是穩定的源泉,也是一個威脅。 其中一個風險是印度人民黨對穆斯林的存在敵意,靠敵意鞏固的政治基礎恐難始終持續。此外,莫迪還縱容親信,對批評他的人毫不留情,甚至慫恿官僚機构壓制媒體和法院。 


總而言之,印度有機會為全球商業創造出一個巨大的新市場,甚至另外一個製造業的基礎,並在亞洲創造一個更大的制衡力改變全球現在的力量平衡。 命運、持續和務實的决定已經為未來十年創造了一個嶄新機會。 那是印度和莫迪得之不易才盼到的難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