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一週財經聚焦:

一,

五月16日,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結束了第二次部長級會議。這場為期兩天的會議於法國巴黎南郊Saclay召開,旨在解決美歐之間的摩擦,找到合作的方式,並共同對抗「非市場經濟體」的競爭威脅。


二,

五月18日,美國財長葉倫(Janet Yellen)表示,由糧食與能源價格飆漲帶動的通貨膨脹效應已經顯現,全球正面臨停滯性通膨的風險。


解讀:

1,

Reuters

U.S.-EU trade, technology body to meet in Europe in 2022

2022年,美歐貿易和科技機构將在歐洲舉行會議


2,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Tech war: US-EU united front on tech to erode China’s supply chain advantages, analysts say

分析人士稱,科技戰:美歐科技聯合陣線準備侵蝕中國供應鏈優勢


3,

Economist

How America and Europe hope to stop China’s digital juggernaut

美國和歐洲希望怎麼封锁中國的數位力量進擊


  • 美國及歐盟於2021年6月在美歐峰會達成共識,宣布成立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EU-US 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TTC),並於2021年9月29日首次在美國匹茲堡舉辦會議,由歐盟執委會、美國國務卿、美國商務部及貿易代表共同主持,討論歐美未來在貿易與技術合作空間。

  • 其中關於美歐未來在貿易與技術合作的具體執行事項,則交由TTC組成共十個工作小組以應對一系列的全球貿易、經濟和技術議題,包括:技術標準合作、供應鏈安全、氣候和綠色技術、ICT安全和競爭力、資料治理和技術平台、威脅安全和人權的技術濫用、出口管制、投資審查、全球貿易挑戰以及中小企業取得和利用數位技術。透過TTC能使美歐兩國政府與利害關係者進行密集且持續的接觸,確保TTC合作計畫的成果能促進雙方經濟高度成長。


據第二次會議的白宮聲明,雙方主要是為了應對俄烏戰爭的經濟影響,所以TTC增加了一個關於全球糧食供應的工作項目。


官員們還表示,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TTC的工作促進了對俄羅斯的制裁,特別是在出口管制領域。


第二度會議,在美國方面由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和貿易代表戴琪領導,歐盟方面則由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兼競爭專員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和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兼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主持。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官員們表示,他們已就協調半導體研發和限制補貼的原則達成一致。


在全球晶片短缺之下,西方經濟體意識到自身缺乏半導體生產能力。


目前,美歐都在促進晶片產業。TTC領導人承諾,將在不削弱對方的情況下推行發展計劃,以確保供應鏈安全,加強跨大西洋半導體投資。


過去,美歐在對飛機製造商空客公司(Airbus)和波音公司(Boeing)的補貼問題上,有著近20年的衝突。官員們已意識到,政府對產業的支持可能被浪費,並成為雙方摩擦的根源。


雙方將建立「早期預警系統」(early warning system),以預測和解決未來的半導體短缺。

維斯塔格說,這場大流行病表明,「在危機之下政府是有作用的」。



共同對抗中俄「非市場」行動


戴琪說:「我們還需要解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所暴露出的供應鏈弱點。」她說,西方領導人和經濟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更緊密的經濟一體化,是促進和平和擴大繁榮的力量。然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一個非市場決定」,也傷害了全球經濟。


TTC仍然關注北京,特別是它在新興技術方面的作用。所以多家外媒注意到,這份長達17頁的聯合聲明沒有一處提到中國,卻針對的是北京。


眾所周知,推倒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建立的地緣政治體系已成為一個風潮。 這種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受到了俄羅斯,甚至中國這些修正主義大國的重創。


所以,這次在5月15日和16日在巴黎郊區Saclay舉行的貿易和科技理事會(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倡議就特別的引人注目。


TTC的目標之一是利用各種跨大西洋合作的觀點來削弱中國的努力。 即使美國現在也難以獨自去對抗中國,但一個由廣泛民主、自由體制國家所共同組成的聯盟,在經濟和軍事上就有足夠的力量來抵禦中國。 


  • 1950年代時就以當時的總理尼魯發起「不結盟」 運動為主。當時因為冷戰,大約有120個左右的第三世界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主權以及獨立,不願在西方為主的集團和蘇聯為主的共產集團選邊站。


歐盟和美國合計佔全球資訊科技市場的55%。 原則上,TTC可以促進對戰畧科技的投資,幫助確認技術轉移威脅國家安全的領域,並確保中國和俄羅斯的規範不會主導世界各地的科技如何使用。


TCC已經確認了它的發展方向。 就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幾個禮拜內,參與者已經可以協調出口管制和應對虛假資訊活動。 


同樣,它有助於促進4月28日宣佈的「互聯網未來宣言」,其中60多個國家承諾要確保一個「開放、自由、全球可以交互操作、可靠和安全」的互聯網。 


  • 《未来互联网宣言》强调基于七国集团(G7)、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OECD等多边组织在相关议题上的既有架构,同时接纳其他理念相近国家和公民社会组织,整合对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共识。

  • 许多分析注意到,包括巴西、墨西哥、韩国、新西兰、印度在内的民主国家此次没有在宣言上留名,这表明此宣言的未来扩充还有许多空间。但是台灣名列其中。


真正的考驗將是那已經成立的至少十個工作組的後續進展,它們將會讓大西洋兩岸的各國官員能夠從「科技標準」到「安全供應鏈」等問題保持定期的聯系。 


最終的目標是推動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和氣候科技等領域的更好發展,並找到一個評估中國投資什麼時候會對全球安全構成威脅的共同方法。


然而,TTC也有一些彼此差異需要克服。 歐盟將科技視為消費者,而美國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面。 


TTC不久就要使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機構。 如果川普在2024年再次當選,或是另一個孤注一擲的總統入主白宮,它有可能會很快又被邊緣化。 那將是一個令人遺憾的事情。 這將讓許多時間白白蹉跎。 然後與此同時,中國又將再進一步。


由於全球電子產品需求暴增、加上新冠疫情擾亂供應鏈,全球至今仍為晶片荒所苦,促使美歐都爭取台積電等晶圓廠前往設廠。


1,四月25日,美國國會的聲明,應用材料、東京電子TEL、ASML、KLA和Lam Research的出口限制。


2,二月 24 日,美國拜登總統已經簽署了「關鍵供應鏈檢討」行政命令,美國各部將按照拜登指示在 6 月 8 日公布第一階段四個關鍵供應鏈的檢視報告,其中半導體名列第一。


3,全球科技業的供應鏈問題正在迅速轉變為需求問題,這可能會與市場原本預期相反。「長鞭效應」供過於求以及產能過剩的情況很快就有可能發生。


我的想法?

美歐逐漸看清楚中國(中共)的科技霸權主義。TTC主要成員包括外交、商務、貿易等領域的高官,顯示美國與歐盟逐漸意識到必須聯手在各個層面抵制中國(中共)的科技霸權主義,中國(中共)自加入WTO之後並未轉型成自由市場經濟,反而通過國家補貼等各種違反自由經濟的方式及竊取西方的科技創新提升它自己的經濟實力,以至於在美中貿易戰前,中共不但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更制定了2035中國標準,試圖為全球的科技發展制定各種規格及標準,來實現其科技霸權主義的野心。


歐盟是個鬆散的結合體,每個國家有自己的國家利益。對於如何保證歐盟各國真正落實TTC所定的條款、規則等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希望自由民主國家包括歐盟各國,都能夠重視盟國集體的利益。而美國應該更有智慧,更加有技巧的處理歐盟各國的問題。


解讀:

1,

CNN

Janet Yellen warns of continued volatility in the economy

葉倫警告經濟將繼續動盪


2,

CNBC

Goldman Sachs CEO advises clients to be cautious because Fed policy has unpredictable consequences

高盛CEO建議客戶謹慎行事,因為美國聯準會的政策具有不可預測的後果


3,

Forbes

Now We Need To Start Worrying About Stagflation?

現在我們需要開始擔心滯脹了?


  • 停滯性通貨膨脹(英語:stagflation),簡稱滯脹或停滯性通脹,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失業及通貨膨脹(inflation,此處指物價持續上漲)同時持續增長的經濟現象。停滯性通脹(stagflation)作為混成詞起源於英國保守黨議員 Lain MacLeod 在1965年國會的演說中。

  • 這個概念值得注意的原因,部分基於在戰後的宏觀經濟學理論上,人們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不能並存,亦因為人們廣泛認為滯漲與財政赤字一樣,一旦開始就難於根治。


聯準會前主席Ben Bernanke接受CNBC訪問表示,聯準會現任領導階層面對美國通膨飆升的反應太慢,因此將面臨一段停滯性通膨期,也就是經濟成長停滯但通貨膨脹居高不下。這絕無僅有,美國可真的沒有發生過前任聯準會領導人批評現任的狀況,可見情況確實非同小可。


國際清算銀行 (BIS)也警告,隨著西方、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關係惡化,以及疫情肆虐後的世界出現變化,世界正面臨一個高通脹和高利率的新時代。不斷飆升的全球能源和食品價格,導致近60%的發達經濟體的年通膨率超過5%,而一半以上的發展中國家的通脹率超過7%。


《BBC》指出,通貨膨脹作為疫情肆虐的後遺症,成為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葉倫是在出訪德國波昂時做以上表示。她指出,「全球經濟展望確實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糧食與能源價格上漲已經造成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效應,也就是全球產出與支出疲軟,通膨則全面飆高。」葉倫還說,「通膨問題正發展為更長期的隱患,特別是糧食與能源成本上漲,也將是全球各國領袖未來幾周甚至幾個月首要面對的課題。」


近來全球越來越擔心高通膨問題,英國本週稍早公佈4月通膨率年增9%,創40年新高,也高於美國的8.3%。


加上俄烏戰爭與中國封城等利空,全球經濟學家紛紛調降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國際貨幣基金(IMF)新估今年全球經濟僅將成長3.6%,遠低於2021年的6.1%,也比1月的預測調降0.8個百分點。


另外,高盛CEO David Solomon接受財經媒體CNBC專訪時表示,聯準會(Fed)為打擊通膨加速緊縮貨幣,可能導致經濟陷入衰退或產生其他負面結果,未來12至24個月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達到30%。


在此同時,美國大企業執行長的看法與所羅門相呼應,對經濟展望轉趨悲觀。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最新調查顯示,近六成企業執行長預期美國經濟將輕微衰退。


日前公佈的4月份美國CPI上漲率仍高達8.3%,凸顯通膨問題嚴重與難解,且因這波以美國為首的高通膨現象具有全球性與全面化兩大特徵,讓主要機構頻頻上修通膨及下修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各界亦大肆批評聯準會等主要央行太晚出手抑制通膨,才造成今日局面。


事實上,過去30多年,由於已開發國家嬰兒潮世代與女性進入勞動市場、中國等新興市場上億低價勞工加入全球化經濟體系所帶來的人口紅利,以及科技進步與國際分工帶動的全球化浪潮,壓抑商品價格上漲,並削弱已開發國家工會對工資的議價能力,聯手造就低通膨時代。


但疫情過後發生了一樁又一樁突發事件,每個事件又互相牽制,終於讓通貨膨脹一發不可收拾。


1,

首先,受疫情重創的全球供應鏈至今未能完全復原,且企業長年採行的即時下單生產供應模式,又加重供應鏈瓶頸亂象,以至於無法回應各地經濟解封後,快速回升的需求。


2,

其次,俄烏戰爭爆發後,美歐等國對俄羅斯原油與天然氣制裁直接造成供給缺口,且傳統石油業者原就有長期投資不足問題,加上歐洲能源危機、美國原油增長有限、氣候變遷議題、多處地緣政治事件擾動,使當前能源供需基本面失衡更甚,能源價格續處高檔。


3,

第三,區域分化愈演愈烈。疫情與地緣政治衝擊,使企業不得不調整原本延伸全球各地、較符合高效率與低成本目標的價值鏈,改為增加在地生產與投資,致生產成本與工人議價能力均走升。


4,

再者,全球人口老化與少子化趨勢下,已開發國家勞動年齡人口出現二戰以來首次萎縮,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未來30年勞動年齡人口更預計減少近20%,勞動供給減少勢將促使工資上揚。


怎麼辦?

就像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前亞洲區董事長、聯準會(Fed)前經濟學家Stephen Roach表示,停滯性通膨正在捲土重來。並警告,美國正走上一條危險的道路,這會導致物價上漲、成長放緩。


羅奇接受《CNBC》節目訪問時表示,這種通膨問題很廣泛,且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市場甚至還沒完全考量到控制需求方面,這突顯出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目前所處的困境。


目前經濟情況下,升息可能無法抑制通膨,反而會導致美國經濟衰退。雖然讓經濟陷入衰退會降低汽油和食品的價格,從而降低整體通膨,但除非讓民眾收入下降10%的同時,可以讓物價降幅超過10%,否則這實際上會讓一般人生活處境更糟。


基本上,可以分四種場景來看:

1,

第一種情況當然是最好的情況,就是說通貨膨脹,真的是一個突發性,暫時性的現象然後被克制了因為升息,經濟增長也沒有掉下來,這是一個最棒的狀況,也是所有的央行去年之所以動作不想太大的主要原因。


2,

第二種情況就是通貨膨脹沒有壓下來,可是經濟增長變得比較微弱,較低經濟增長的一個情況,這種情況其實對於各國來說,也就是他們為什麼非常謹慎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比較有可能發生的一個情況。


3,

但第三種狀況就比較不好了,就是現在大家比較多人擔憂的,所謂停滯性通貨膨脹,也就是通貨膨脹還是很高,可是經濟增長變得越來越慢,這種停滯性通貨膨脹,就會讓大家想起來1970年代全世界碰到停滯型通貨膨脹的時候,其實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壓力是非常大的。


4,

最糟糕的一種情況,就是薪資跟物價的螺旋上升,就是說因為物價越來越高,所以很多的勞工要求加薪,可是加薪之後又觸動了廠商提高他產品的價格,就形成一種螺旋式的上升,這種情況其實對於經濟的打擊是最大的。


聯準會應該要理解到,如今通膨的根本問題在於其型態,問題源自供應面而非需求面。當疫情再起、俄烏戰爭和中國封城三項因素短期難解情況下,再怎麼升息,也難以平抑物價高漲的現實。


市場評估年底前,聯準會將依循「沃爾克法則」一路升息,前聯準會主席沃爾克(Paul Volcker),曾以近20%的高利率最終扼殺了通膨,但也將1980年代的經濟推入了深度衰退,市場最擔心的是,怕只怕還沒壓制凶猛的通膨怪獸,經濟就先一步落入衰退,出現大家最不樂見的「滯脹」。


除此之外,政府應該正視當前通膨的特質、全球政經結構轉變的現實,據以擬出與緊縮貨幣政策互補不足的振興經濟與產業升級策略,才能有對症下藥之效。


《經濟學人》推薦

這期封面故事的議題和我們每個人都有關,在湛藍的封底前,我們看見的是三株迎風搖曳的稻穗,可是你定睛一看,額,嚇一跳,經濟學人把每一顆稻米畫成了一個個骷顱頭,特別的嚇人。上面一排白色補充文字 The coming food catastrophe即將來臨的糧食災難。


緒論第一篇

War and farming

戰爭與農作物

The coming food catastrophe

即將來臨的糧食災難

War is tipping a fragile world towards mass hunger. Fixing that is everyone’s business

戰爭正使得一個脆弱的世界走向大規模的饑餓。 解决它與每個人有關


文章一開始就認為,人們多少都聽過生活成本危機這一概念,但沒有幾個人真的明白這個事情對於未來的嚴重威脅。但,今天的俄烏戰爭正在打擊原本就因疫情擴散、氣候變化和能源衝擊而盡顯脆弱的全球糧食系統。 烏克蘭的糧食和含油種子出口基本已經停止,俄羅斯的糧食和含油種子的出口也受到了威脅。 這兩個國家提供了全球12%的貿易數量。但今年年初以來,小麥價格上漲了53%,5月16日,在印度也接著宣布將因熱浪襲擊而暫停出口後,小麥價格又再上漲了6%。


氣候變化更是雪上加霜,在俄羅斯入侵之前,世界糧食總署就發布警告說,2022年將是非常可怕的一年。 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已經表示,在去年的雨季造成播種延遲後,小麥收成將面臨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年。現在,除了全球第二大糧食生產國印度的極端氣溫外,從美國的小麥帶到法國的Beauce地區,降雨不足已經開始威脅到了其他糧倉的產量。氣候劇烈變化的時代已經兵臨城下。


所以,普丁不可以把糧食當作武器。 短缺不是戰爭的必然結果。各國需要共同行動,首先要保持市場的開放,進口國也需要支持,這樣它們就不會最終被巨額帳單打擊,例如緊急糧食供應應該只提供給最貧窮的人。更重要的是,打破黑海封鎖就可以緩解壓力。


但《經濟學人》直言要做好這些呼籲也不容易。 在戰場上苦苦掙扎的俄羅斯正試圖扼殺烏克蘭的經濟。 烏克蘭更是打死不願清除佈在港口周圍的地雷。說服他們讓步將是包括印度和中國這些沒有參戰國家的重要任務。 運送隊伍需要更廣泛聯盟支持的武裝護衛。 餵養一個脆弱的世界是和每個人都有關係的事情。各國領導人不應該事不關己,反而應該將饑餓視為一個迫切需要全球攜手解决的共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