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南亞成兵家必爭之地,台灣在地緣政治上何去何從?
七月24日,在中國南邊城市的南寧,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越南副總理范平明(Pham Binh Minh)一同宣布雙方達成協議,經歷4年的談判後,允許越南的水果之王「榴槤」在不久的將來進入中國的市場。
這聽來相當諷刺,水果外交曾經是兩岸如膠似漆時期的最佳代表,如今中國大陸的琵琶別抱,除了象徵兩岸關係不復以往,也表示了東南亞已然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我們應該如何解讀這個轉變?台灣又應該如何制定應對策略呢?
二,日本抗通膨「反其道而行」,亞太地區成為避險天堂
七月21日,日本央行將利率維持在低位不變,顯示比起擔憂日圓弱勢的潛在影響,日本央行更關注眼前的經濟狀態,因此採取與外國央行為了對抗通膨而紛紛加息大相逕庭的策略。
全球通貨膨脹愈演愈烈,亞太地區相對來說不是那麼明顯,所以利率升息也沒有那麼劇烈,甚至吸引了很多避險資金前來,要怎麼解讀這個現象呢?
三,《經濟學人》首次發行夏季雙周刊,聚焦混亂的西方外交
《經濟學人》第一次推出夏季雙週刊。一直以來,《經濟學人》只會在耶誕節出版雙週刊,今年,他們决定在年中推出這份補充文稿。
除了全球新聞事件分析外,還附上一份長達64頁的《1843 Magazine》雜誌的《Long summer reads》特輯。這次的夏季雙週刊將可以看到各個主題以不同以往的敘述方式呈現,讓讀者感受到不一樣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