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一,美國企業爆發裁員潮,高達15萬人遭資遣

 

1月25日,繼Google之後,IBM宣佈將大砍3900人。

 

春節期間,無論是矽谷或華爾街,爆發了一波波的裁員潮。從十一月份的臉書、推特;十二月份的微軟、亞馬遜;到新年期間華爾街的大摩、高盛等知名企業相繼裁員後,如今美國已經有15萬人在這波裁員潮失去工作,他們當中許多人是拿工作簽證的外國人,突如而來的資遣也讓生活一夕變調。

 

裁員潮背後,是眾多企業看衰2023年經濟發展,包含利率飆升、通膨上升、消費需求大減、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不如預期等,都讓一大批美國企業決定,從削減人力成本開始,減少企業新一年的開銷。

 

我們要怎麼解讀這波裁員潮?企業背後的考慮是什麼?會不會影響台灣?

 

 

二,逆全球化持續發酵,解封後的中國能再創奇蹟?

 

繼1月8日中國開放防疫大門後,1月20日的除夕當天,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宣布,將於2月6日起,恢復旅行社經營團客出境旅遊業務,並公布20個首批試國家,其中,泰國以及柬埔寨與越南等國在搜尋榜上最為熱門。

 

接著1月25日,聯合國發布《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2023年世界經濟繼續承受壓力,增長將從2022年的約3%降至1.9%,成為近數十年來增速最低的年份之一,影響已開發國家且波及開發中國家。而隨著中國防疫政策鬆綁,報告稱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將會改善,預計達到4.8%。

 

更重要的是,習近平在一年一度的跨年夜演講中發出了不尋常的論調。與前一年不同,沒有與台灣統一的呼籲,也沒有關於他在10月份共產黨代表大會上發出的關於外力侵入的強勢警告。繼十二月的中央經濟會議上疾呼拼經濟後,他在12月31日說:「我們珍惜和平與發展,並重視朋友和合作夥伴。」甜言蜜語甚至擴展到了美國。

 

中國因素與逆全球化將是2023年最詭譎難測的兩大因素,我們應該怎麼進一步解讀?

 

 

三,《經濟學人》推薦:華爾街最貪婪的高盛跌落神壇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談的就是一蹶不振的美國高盛集團。在封面設計上,《經濟學人》惡搞了那個代表高盛集團的灰藍底、白色字體的正方形公司Logo。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個灰藍板塊的融化下沉,更有趣的是編輯群把Goldman Sachs 改寫成了 Goldman Sags(高盛下沉)。

 

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越來越多人不齒華爾街的貪婪無度。高盛更成為了華爾街的最貪婪象徵。2009年,美國記者Matt Taibi在《Rolling Stone滾石》撰文將高盛形容為「泡沫製造機」及「吸血烏賊」(Vampire Squid),更是將高盛形象牢牢定了調,原因就是這個形容不但生動,而且很多人認為這就是事實。

 

眾所周知,高盛很會賺錢,即使在2007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期,高盛仍然在2009年創造了134億美元的獲利,一舉打破了十年的記錄。除此之外,高盛集團的總部和美國財政部之間通行無阻,很多人認為高盛主導著白宮的財經決策:最近的三個美國財政部長和無數的財經官員都來自高盛;美國聯準會和監管機構也是一樣;前高盛員工甚至領導著歐洲央行、世界銀行以及澳大利亞、義大利政府。高盛似乎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甚至無所不能。

 

《滾石》不是唯一的批評者,但高盛卻好像樂在其中。憤怒的評論家一方面驚歎著它可以在順境和逆境中賺得滿盆滿缽,一方面又指責著它那無情的掠奪行徑。 然而,這樣的聲譽正是全球企業巨頭為什麼在發行債券或股票增資,甚至決定將公司股票上市發行時會要求高盛協助的最主要原因。然而,一切都不一樣了。今年1月17日,高盛宣布它的2022年第四季度盈利只有13億美元,有形資產回報率僅剩4.8%,高盛的CEO David Solomon公開承認:「這令人失望,也不是我們希望向股東提供的成績單。」

 

從昔日華爾街大企業高盛的下沉,我們可以觀察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