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一,獲利嚴冬,美科技巨頭財報全軍覆沒,我們該如何解讀?

 

2月1日,聯準會(Fed) 一如預期將升息幅度減至 1 碼(25 個基點),使聯邦資金利率達到 4.5% - 4.75% 目標區間,並重申「持續升息」,措辭不變。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會後坦承通膨確實有稍微減緩,但仍處在高點,這場對抗通膨的戰役還沒拿下勝利。

 

同時間,美股卻歡欣上漲。然而,Morgan Stanley表示,目前到處都充斥令人失望的業績財報,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最糟糕的財報季」之一。報告說明這就像是一場龍捲風席捲了你的房子,而你還在慶幸它只摧毀了臥室。

 

事實上,從目前美股幾家已公佈財報的科技巨頭業績情況看,基本是全軍覆沒,同時伴隨的還有各大公司裁員等負面新聞。最為關鍵的是,有的科技巨頭甚至對於下一季的業績指引仍然低於市場預期,對於2023年上半年越來越謹慎,所以2023年的企業決策者非常辛苦,面對著企業,尤其大型跨國企業的獲利冬天,我們又該如何解讀?

 

 

二,31.4兆國債觸上限,美國身陷「自找的危機」,最終是否會提高債務上限?

 

1月20日除夕夜,當我們開心準備過新年之際,美國再次達到了債務上限,逼得美國財政部不得不採取「非常措施」來繼續支付政府帳單。

 

財政部長葉倫警告,債務違約可能是災難性的,「對美國經濟、所有美國人的生計和全球金融穩定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

 

如果政府沒有錢,某個人、某個地方就拿不到錢,無論是社安基金受益人、國防承包商、公務員、退伍軍人皆包含其中。

 

當前的經濟環境更加劇了不確定性,在美國經濟明顯放緩和全球經濟背景也在走弱的時候,我們卻又進入這個這個微妙的時期,這樣的情況值得觀察。

 

 

三,《經濟學人》:製造業復活!電動車有望使美國再度繁榮,美國「獨善其身」真的會成功嗎?

 

這期《經濟學人》談的是美國重啟製造業,封面設計更是畫中有話,被惡搞的是代表美國精神的自由女神像。我們看見自由女神被戴上了黃色的工程帽,配上一雙因為無奈而向上瞧的眼珠最讓人拍案叫絕。上面兩排白色字體做了補充說明。大字寫的是「BIG,GREEN AND MEAN(大型、綠色和它意味什麼)」小字則是「Joe Biden’s plan to remark America’s economy 拜登準備重塑美國經濟的計劃。」

 

每次看見美國NBA底特律活塞隊的比赛,除了讓我想起九零年代把Michael Jordan弄得氣急敗壞的壞小子軍團之外,當然就是那座曾經輝煌,如今衰頹不堪的底特律汽車城。在20世紀30年代的巔峰時期,Ford位於底特律郊外的工廠雇用了10萬名工人,一點都不輸今天的富士康,更重要的是它每49秒就可以生產出一輛汽車。那是美國人倍感驕傲的一個繁榮時代。

 

誰能想到將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這裡再度迎來了生機。藉著美國政府一波接著一波對電動汽車購買的稅收抵免,福特生產的電動車銷量正在激增,你會看見諸如幫Ford量產Pickup電動版F-150 Lightning的生產工廠在風風火火的大興土木。一個曾經由製造業創造大量就業的繁榮美國似乎又回來了。

 

過去兩年中,拜登和他隸屬的民主黨推動了一系列的法案試圖重振美國的製造業:7月份的《Chips Act》(科學與晶片法案)花費390億美元刺激美國半導體的生產;8月通過的《Th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通貨膨脹削减法案)》正在推進清潔能源;此外,還有許多對製造業友善的規定,例如政府採購遵循的「Buy American」規則。2021年,美國國會還批准了1.2兆美元的基礎設施支出,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美國的製造業競爭力。

 

面對2023年,美國的動作頻頻到底是不是「正確」已經沒人在乎,但區域分化以及保護主義態勢已然成形,全球產業佈局開始寧靜革命,美國的「獨善其身」真的會成功嗎?美國本身及全球發展又會受到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