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一,中國經濟是崩盤、是春天?會如何影響我們?

 

4月4日,亞洲開發銀行發布「2023年亞洲發展展望(四月版)」預測,中國大陸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被提高到5%,四個月前的預期是4.3%。

 

4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喬治艾娃表示,全球經濟繼續放緩,預計2023年整體增速低於3%,但中國和印度兩國可以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半。喬治艾娃在華盛頓發表IMF和世界銀行2023年春季會議揭幕演講時指出,由於地緣政治局勢緊張、通膨居高不下等因素,全球經濟實現穩健復甦仍十分艱難。

 

接著4月7日,《日本經濟新聞社》也發布了2023年中國GDP增長率,較中國政府設定的「5%左右」更高5.4%。日經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今年的增長將主要由消費復甦帶動,但也提到歐美金融動盪和經濟停滯的影響可能會是導致中國經濟復甦後勁不足的最大隱憂。

 

確實,告別3月,今年也過了1/4了,經歷了雲霄飛車般劇烈震盪的2022年,今年雖然難免有「餘震」,大家都希望是休養生息的一年。過去一個月矽谷銀行、瑞士信貸的戲劇性崩潰占據媒體標題,表面上驚心動魄,但看起來傷害不大,只是一個強烈升息的餘震。

 

倒是中國經濟的發展令人難以捉摸,一方面,中國政府公佈的經濟數據糟糕到令人難以置信,用「崩盤」2字來描述也不算誇大;另一方面,剛接手國務院總理的李強,拚了命在挽救一路向下收縮的經濟,特效藥、強心劑等手段一直出招。中國經濟的冰火五重天,非常可能是未來幾個月影響全球經濟最難以預測,卻不得不知道的最大變數。

 

 

二,經濟成長率不敵通膨,台灣人怎麼面對7大挑戰?

 

4月4日,亞洲開發銀行(ADB)發布最新版亞洲開發展望報告,調高開發中亞洲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至4.8%,其中中國大陸的復甦較預期更強。但亞銀調降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1個百分點到2%,因為全球需求預料疲軟。

 

報告中也提及4月2日,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突然宣佈5月起減產,震驚全球,其中包含的「訊息量」同時涵蓋國際政治與全球經濟─國際政治上代表沙國(甚或整個中東)與美國漸行漸遠、矛盾日深,全球經濟上則凸顯今年經濟會更辛苦。

 

事實上,台灣的中央銀行3月下旬公佈的經濟預測,就預估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降為2.21%,預測今年的經濟成長動能明顯還會放緩,央行還列出台灣7大經濟挑戰。

 

國際層面有通膨降溫,主要央行升息、中國經濟復甦、美歐銀行外溢效應、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風險,國內則有疫後特別預算執行成效與南部缺水危機。

 

對台灣而言,一般人會關切、最明顯又現實的影響當然是經濟面,今年經濟成長率一路下修到不到2%,通膨則一路上調超過2%,而且以趨勢來看,通膨可能還會上升。但除此之外,減產訊息透露出的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中美在全球各地的競爭,對以外貿為主的台灣影響不可能沒有,我們又應該怎麼自處?

 

 

三,《經濟學人》推薦:環保等於種樹?綠能重點在「輸電、儲能」

 

 

隨著疫情遠去,氣候變遷的議題重新回到了《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在一個廣闊無垠的電塔連結場域中,我們看見一個緊緊抱著鐵塔面露微笑的年輕人。右側幾個補充黑字,大字寫的是「Hug pylons, not trees(好好擁抱鐵塔,而不是樹木)」,小字則是「THE GROWTH ENVIRONMENTALISM NEEDS(環保主義需要的增長)」。

 

《經濟學人》這次在緒論第一篇第七頁、亞洲板塊第一篇第17頁、美國板塊第一篇第26頁和第38頁以後,由人在倫敦的《經濟學人》特約項目作家Hal Hodson帶領團隊撰寫的科技季刊五篇文章,總共八篇文章探討這個議題。文章提及,人們很難對像摩天大樓那麼高、像一架客機展開雙翼那麼大的一臺5百萬瓦發電量的風力渦輪機視若無睹,就算那些吸收陽光的太陽能電池板看起來不起眼,仍然足以激起某些愛好者的敬畏,或許旁邊的一些溫順綿羊,會讓你誤以為這是一組漂亮的田園風光。相比之下,當你看見那些起起落落的電線被一座座硬邦邦的鐵塔托起,雖然你知道電力正是沿著這些電線塔才能成功輸送給遠方需要使用它的人們,但它們仍然不討人喜歡。不過現在開始,你必須學會愛上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