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丁學文 |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
聲音課程 42小時33分42秒 共 10 集

一,全球告別化石燃料?怎麼解讀COP28

12月13日下午3時,已延長討論將近一天的COP28,終於拍板定案,決議首次承諾「轉型脫離所有化石燃料(Transition away from all fossil fuels)」。盡管爭議仍多,但多屆COP沒辦到的,COP28確實做到了一部分。雖然用詞仍然不夠強硬,但這個淡化過的文字,點出了人類必須展開過渡期、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 away),閉幕會議上的代表仍給予掌聲,期待:告別化石燃料的時代終將來臨。

 

說真的,這屆來自全球近200個國家、約7萬人參加的會議,一開始確實有好消息,大家通過了「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不過爭議很快出現,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竟然在12月6日呼籲組織成員拒絕任何針對淘汰化石燃料的協議提案,甚至在12月10日在峰會場館舉行活動,想要說服年輕人支持化石燃料。或許,就像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坦言的:「我感到COP28是我生涯中難度最高的一次氣候峰會」。最後的氣候協議草案,經過一番醜陋的拉扯斡旋,決定隻字不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令人大失所望。

 

隨著杜拜峰會的進入最終階段,環保團體最早坐不住,乾脆將威尼斯大運河染成綠色,對再一次說的多做的少的COP28表達抗議。連身兼氣候倡議者的前美國副總統高爾都痛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掩蓋排放數據,就是濫用公眾的信任。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的愈演愈烈,我們要怎麼看待這次峰會?COP28就這樣再一次無疾而終?綠色轉型真的無解?為什麼它看起來越來越難?

 

 

二,全球貨幣政策變化,台灣需要注意哪些部分?

12月13日,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決定利率按兵不動,連續第3次會議維持利率在22年高峰不變,決策官員還鬆口明年將降息3次。

 

不過,12月15日,大烏鴉前美國財政部長桑默斯在接受倫敦金融時報專訪時認表示若換作是他為貨幣政策掌舵,他不會急於降息。桑默斯認為,此刻斷定美國經濟「軟著陸」還言之過早,原因有三:首先,基礎通膨率仍遠高於2%;其次,即使通膨率降至2%,未來會不會再回升,仍不明朗;最後,現在還不確定,近來經濟趨緩是不是因為眾多問題造成的,包括信用流動下滑、殖利率曲線「倒掛」、消費者行為、信用緊繃跡象增多。這些問題將推升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桑默斯甚至認為,美國經濟仍「可能飛得過高」,以致最後硬著陸。

 

我們要怎麼判斷全球貨幣政策或是通貨膨脹的走勢?台灣又有什麼不一樣應該注意的觀察重點呢?

 

三,《經濟學人》推薦:新媒體與2024選舉大解析!

這一期全球版本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內容聚焦媒體傳播與民主政治的發展。在封面設計上,編輯群把包括了川普、拜登等在內的七禎美國大選候選人的碎片化照片堆疊在一起。上面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THE MEDIA AND THE MESSAGE 媒體與資訊。」小字則是 「Journalism and the 2024 presidential election 媒體產業和2024年總統大選。」

 

現在這個世界,全球化一去不回、供應鏈支離破碎,連帶著,保護主義的興起讓極端主義橫行無阻、民主體制備受質疑,更重要的是,曾經的那個社會的公器,媒體,在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在科技變遷的馴化中,再次在2024年這個大選年面臨了再一次的媒體時代新挑戰。

 

這是媒體產業的一個機會,美國政治裂痕的彌平需要一個美國媒體的更新。今天的許多美國主流媒體漸次受到了非自由偏見的影響。眾所周知,報業萌芽之初本來就是一種政治鼓吹工具,反映的是經營者的理念主張,有些報紙更是直接與政黨結盟,或接受政治人物的金援。直到大眾媒體出現,為了吸引廣告主,不得不為了擴大閱讀群開始強調客觀中立,媒體老闆的原有立場,則慢慢移往社論或評論的版面,甚至演變出新聞、言論兩權分立的組織規範。

 

但隨著數位化的介入,流量至上打亂了一切,社群媒體更是進一步開始讓偏見擴散。皮尤研究中心曾有一項實驗,政治高度關心者,能成功分辨網路「新聞」與「意見」的比例,只有36%;政治低度關心者比例更低至17%。新聞媒體是不是正在倒回「黨派報紙」時代,並化為一個巨大的資訊泡泡?放棄客觀平衡典範的編輯台還能不能堅持不被政治偏見說淹沒?網紅鼓譟是一種權力制衡還是鄉民正義?所有的一切只能留下無數的問號等待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