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股市再創高
1月25日,日經225觸及36984.51點,創下了34年以來的新高。
至此,日本股市距離1989年12月「泡沫經濟」的巔峰38957.44點,僅差不足2000點,日本股市在2024年第一個月繼續領跑全球。
事實上,按照去年年底東證資料,日本企業績預期也有所提升,日本製造業凈利潤目前上調金額約為2.6兆日圓,較去年增加8成,超過疫後復甦的2020年,創下2007年以來最高。
眾所周知,日股除受惠於通膨升溫、日圓貶值,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購與股息發放等嘉惠股東的舉動也逐年增加,進一步改善股東權益報酬率,公司治理轉佳有益於股市發展。
面對詭譎多變的2024年,日本市場為什麼可以一馬當先?我們又可以從這裡面得到那些啟發?
二、紅海危機與全球政經震盪
2月2日,紅海危機開始導致歐元區與英國製造業者一年來首度遭遇供應鏈惡化,元月供應商交貨時間指標(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包含的次指標之一)降到50以下,顯示多數製造業者表示供應商交貨到工廠的時間拉長,可能加重歐洲通膨壓力,並使製造業者雪上加霜。
同一天,全球航運第三大巨頭法國貨櫃航運巨頭達飛集團 (CMA CGM SA) 因安全風險暫停船隻通過紅海南部。
除此之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已經接連就紅海危機發出新一輪警告。另一方面,有跡象顯示,中國現在已並非完全袖手旁觀,或已開始派軍艦為中國貨船提供護航。
紅海危機看起來欲罷不能,我們應該怎麼分析解讀這個事情?全球政經狀況又會怎麼發展?
《經濟學人》推薦:社群網路的終結
這期的《經濟學人》歐洲與亞太板塊聚焦社交媒體的裂解情況。在封面設計上,《經濟學人》刻意將一個社交媒體的表情符號放在了汪洋大海的場域中,這個已經被沉入海面下的面無表情符號,露出海平面的頭頂就像是一方小島,上面坐的則是一個低頭滑著手機的女孩子。上面一排黑色字體說明了一切 「THE END OF SOCIAL NETWORK 社群網路的終結。」
講到社交媒體,除了你現在最常在用的LINE和微信之外,你肯定知道FaceBook臉書以及它的創辦人Mark Zuckerberg。二十年前的2004 年 2 月 4 日,這個看起來一臉無辜,又常常面無表情的男孩子推出了一個新的網站:TheFacebook.com。
接著,Facebook 迅速超越 了像Friendster 和 MySpace 等一大批老牌的社交網絡,一躍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一個社交媒體網絡,即使近幾年風風雨雨不斷,Mark Zuckerberg也形象大傷,但今天,全球有 將近30 億人(所有網路使用者的 六成)仍然時不時的瀏覽著它的頁面。 它要嘛智取了競爭對手,要嘛吞併了它們,Instagram 和 WhatsApp 最後就是殊途同歸。如今,這些網絡已經成為祖克柏和其他人所說的數位「Town Square城市廣場」,你的議論可以在這裡被人議論,公眾輿論與風向更可以這裡形成。 社交媒體不但煽動了社會運動,更讓像阿拉伯之春以及國會大廈騷亂這樣的政治事件層出不窮。
不過,今天,經過二十年的演變,所謂的城市廣場正在歷經質變和重建。 隨著像人工智慧驅動的 TikTok 到來,眾家社交媒體正在被迫重塑。原本作為朋友互動和內容分享的它們逐漸淪為各式各樣內容的餵食來源。與此同時,用戶紛紛將對話和議論轉移到 了像WhatsApp 和 Telegram 這些封閉空間。這樣的轉變以及影響,在2024年這個大選年,讓人特别感覺到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