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彭冠宇 | 彭老師的聲夜時堂
聲音課程 3小時48分49秒 共 10 集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我是Brad彭老師,歡迎來到《彭老師的聲夜時堂》。

嗨,你好嗎?辛苦了,一定又是忙碌的一週。

我們上禮拜一起探索了在組織中如何溝通。「組織」這個名詞,我想大家都很清楚是什
意思,但是當「組織」變成動詞的時候,溝通的原則與真實世界的實務,該如何結合與落實呢?

我讀過很多管理學經典著作,不外乎就是從小聽到的「群策群力,以竟事功」,要不就是許多利他或共好的概念以及有關團隊凝聚的超正向發文,就
溝通技巧也有三明治說話術,
也就是讚美、指正、讚美….但這些理想和大道理,在職場上的適用性究竟多高呢?也許你會同意,在現實的職場中,可能有些人事物,你是
優點,甚至正向的評價都找不到的啊。

所以當我們照著這個管理經典或課程建議,試著平心靜氣、讓自己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了解那些你討厭的人時,你會突然發現:我是白癡嗎?那人真的是越看越討厭!

無誤啊,這才是實務,才是我們體現到的真實。

比方說,談到跨部門溝通,你會從管理學的書籍及課程裡聽到一個黃金定律,那就是「不要有本位主義,必須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才能促進順暢的溝通」。

但事實上,只要換位思考,真的就夠了嗎?

以下兩個組織,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都存在著許多問題,我要你在心裡投票,選擇你比較能接受的:
第一個組織:你的主管在跨部門溝通的時候,總是以德報怨、逆來順受、以和為貴、大局為重,不斷的告訴你,全體員工最大的目標,就是讓公司成功,大家要一起努力。
第二個組織:你的主管在跨部門溝通的時候,總是以自己單位的利益為優先,不在乎別的單位,遇到不該是自己部門該做的事情時,推的一乾二淨。

以上兩種,都不是管理學上會出現的完美答案,但卻是我在真實世界裡比較常見的兩種組織樣貌。既然人無法完美,相對起來,你會比較願意為哪一個組織工作?

以上例子,一般管理及溝通學中沒有說的,其實是一個簡單的單字:Benefit!我想翻譯成「好處」或是「益處」。任何一件事情想要能夠永續發展,促動自動自發的努力甚至合作,都得回到一個原點思考--不僅是對組織,而是對每一個個體、每一個個人,究竟有沒有Benefit「好處」?

如果要講得更漂亮一點,Benefit也可以擴大為Values,也就是共創價值;更精確地說,是創造合作方想要的價值。

但Values這個字太有學問了,我
是覺得Benefit這個字比較好,它道盡了務實的人性,目標對象的需求,也就是TA’s need必須先被考量。凡事必先接地氣,才能談永續,否則所有的管理作為都將是曇花一現,終究是會如同午夜鐘聲敲響後的灰姑娘,被打回原來的樣貌。

以剛剛提到的,兩種組織文化來說,第一個組織同仁工作的負荷量一定比較重,因為主管是兼容並蓄。但如果在實質的分紅獎勵,甚至晉升的名額相對少的情
之下,大家可能心裡會想,那究竟為何而戰?付出得多但獲得的反而少,不如到第二個組織好,自掃門前雪。這,就是人性。

《管子
牧民篇》中說到:倉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你衣服穿,食物充足的時候,才會知道榮譽跟恥辱,就是這個意思。當目標對象設定是老百姓時,TA的需求,就是要滿足馬斯洛需求理論最底層的生理方面的需求,然後才能進一步思考禮儀、重視榮譽及恥辱。而,企業的員工、非營利組織的夥伴,都有他們各自的需求點,你能找到共同的交集,就可以組織更好的團隊與合作。

記得我之前提到的溝通架構嗎?我們來複習一下:當我們有自己溝通目的(Purpose),也設定好想要溝通的對象(Target Audience),接下來我們就必須理解目標對象的需求(Target Audience’s Need),然後才會提出一個故事(Story Line)跟目標對象進行溝通。最後,也可以針對與目標對象背景(Profile)接近的那一群人進行測試,確保我們想傳遞的故事線是可以讓他們有感的。

以上這些,都是在組織分工上的一個必要的觀點及能力。

接下來,我們探討幾個在組織溝通裡的干擾變項,以及該如何思考跟因應?這四個主要的干擾變項分別是:
1.溝通困境產生
2.關鍵人才離職
3.人才接班斷層
4.組織變革再造

以下我想舉個例子,用 Michael Jordan在歷經1995年的大挫敗,如何在隔年帶領球隊克服這四個干擾變數後,重返榮耀拿下冠軍的例子,來跟你做說明。

你有看過NBA嗎,刺激快速高強度的比賽,如果你有看的話,不知道你最喜歡的球星是哪一位?我從高中起,就特別愛看Michael Jordan打球,他閃耀發光的90年代,描繪的是我們這群人的青春,也與我整個籃球成長記憶重疊。

當Jordan拿到球,就彷彿看到了希望,難忘他背對背的單打、後仰式跳投及優美的挺腰拉竿。如果你有看過Jordan為了總冠軍拼命苦練的模樣,不禁會讚嘆,擁有優異的天賦,
得加上辛勤的鍛鍊及旺盛的求勝企圖心,才能造就如此不凡的一代巨星!

即便那一個公牛世代的王朝給了很多人希望,但當 Jordan 在組織整個公牛隊的時候,也是與經營方、教練、甚至團隊裡的二把手Pippen意見不合,激烈的溝通衝突,差點就影響了第六次的奪冠。

個人的目標有時和組織目標會產生些微差距,這道理大家都可以理解。當我們希望整個組織成功的時候,我們考量的是誰的能力與狀態可以貢獻最多;但是對於球星個人來說,努力爭取最好的曝光機會、創造最漂亮的成績,才是他接下來談合約時的籌碼。

Jordan是怎
在這樣的溝通困境中進行組織調解的呢?首先,擁很天分的他,仍然不斷地去強化自己的球技,讓球隊贏球,即便經營方或是其他團隊成員有雜音,想贏得總冠軍仍然是大家的共同目標,也就是Benefit是一樣的.

1993年10月,芝加哥公牛隊面臨明星球員離職的危機,Jordan突然宣布退休,如同組織裡許多關鍵人才,在某個時間點,突然熱情嘎然而止,決定離開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Jordan離開了最愛的籃球,他表示對籃球失去熱情,賽場上已經沒有他想追求的事物。

很多人會認為,那是好勝的Jordan已臻化境,覺得無趣,但我總覺得那是一種無力感!(誰真的會在離職的時候說出真實的理由?)身為一個頂尖優秀的球員,卻影響不了球隊層峰決策以及組織政治的運作,這樣的場景,恐怕在不同的世代與不同人身上,都會上演類似的情節。

當然,任誰也無法補上Jordan的位置,雖然90年代的芝加哥公牛隊,人才培育方面仍有許多進步空間,但在強人之後誰接棒,人才接班斷層的議題確實也是個令組織發展傷透腦筋的。

人才之所以難以取代,就是他具備的核心競爭力。從以下的三個指標,你會更容易理解與判斷:
1.      獨特性:有價值的、極稀少的,無法用其他的資源或是資產替代。
2.      專屬性:你所具備的功能與條件,能與組織充分結合。
3.      模糊性:兼具複雜性跟內隱性。複雜性代表擁有許多關鍵力,而內隱性代表你看的見但摸不著,搞不清楚。就好比是領導人的魅力,非常模糊而且難以衡量,有些主管你很願意跟他一起共事,他一舉手一投足總是可以點燃你的熱情;但有些主管就是擁有特異功能,總是可以冰凍你的戰鬥力。

Jordan獨特的能力搭配芝加哥公牛隊的條件,形成一個競爭力極強的組合,有獨特性也有專屬性,但模糊性這個指標,說明了接班人的難處,因為有很多複雜及內隱的關鍵,只能重新塑造,無法互相比較。

而「贏」,永遠是組織內溝通最關鍵的根本,只要我們可以繼續贏,我們就可以得到最多的支持與合作。

如果你正接手了一個團隊,或是空降到一個組織擔任主管,那就會發生類似的課題。你必須理解過去的成功背景,但千萬別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而是要根據自己的能力、條件、特質,重新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

公牛隊的任務界定,肯定是由補位上來的二把手Pippen領隊,繼續拿下總冠軍,這時就必須要有新的戰術與成員。原來的隊員組織也有可能不再適合這個新陣容,或許在這段磨合期,沒有人能那
有信心跟勇氣負責組織,甚至執行最後的進攻,教練的決策也沒有一個可依賴的領導人……這都是在組織裡起起伏伏的常態。

你在的組織也很有可能如此,明星員工離職,你身為其中的一員,很有潛力與希望,但也
很資淺,在這個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努力貢獻自己的價值,並等待機會好好表現。

最後,我們談的是組織變革與再造的難題。

1995年Jordan重新歸隊,再次回到籃球場上,這對芝加哥公牛隊來說,不知是好
是壞,但對球迷來說肯定是天大好消息。但誰也沒想到,Jordan回到球隊中,卻在季後賽被如日中天的年輕魔術隊打爆,球衣號碼改為45號的Jordan,已無法擔負進攻的重要角色,更無法在最後一擊時有自信完成,我想Jordan心裡也明白。

而Jordan令我最敬佩之處,就是在他失敗以後,給予自己更厲害的菜單,繼續努力。「I can accept failure, But I can't accept not trying.」 是MJ講過的話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

面對組織變革和再造,
有一個挺好用的解決方法,就是界定、描繪出一個大家都想要克服的危機、可恨的對手大魔王。

公牛隊大敗後的隔年,1996年喬丹史詩般的揮軍帶領公牛團隊,急切著想在東區重新面對上一年度的對手,如同充滿張力的美國電影,痛宰了魔術隊。最後的結局是大家都知道的,Jordan帶領公牛隊,拿下第四枚總冠軍戒指。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個畫面,是在比賽結束後,Jordan雙手將球舉在腦後,穿過狂歡慶賀的人潮,放下奪冠的熱鬧氛圍,
自走回更衣室,一個人趴在地板上放聲痛哭。那個痛哭,我幾乎是可以感受到現場多重複雜的心情,與終於達到目標後釋放的壓力。

待他整理好心情,再次舉起睽違的獎盃,他說:「我想為自己離開的18個月說聲抱歉,但很高興我能再次站在這裡,為芝加哥帶來又一個冠軍。」

這一幕,距離今天已是24年,但它仍深刻地印在我的腦海中。身為主將,所承擔的壓力是巨大的,令我著迷與值得學習的,是那個失敗
堤後再起的雄心與堅持。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失敗,但若失敗能轉化為再起的慾望與推動力,這才是我想要建構及分享給你的心智模式。

而究竟背後強大驅動力是什
?應該是Jordan對於籃球的熱愛吧,我想。

很多人問我,現在最愛NBA哪支球隊?我總是答不上來。並不是現役球員不夠卓越,而是在我心裡,答案仍然是90年代有Michael Jordan的芝加哥公牛隊。或許因為芝加哥公牛隊的全盛期,也正是我在籃球場上的青春年華,過了,就回不來了。

今天的溝通與組織課題,就在這帶有一點點感傷跟小小的遺憾中結束,而人生也是這樣,我們不會隨時都會站在風頭浪尖上,而在高低起伏之間,
是可以練習對應的智慧,如果你正在辛苦的谷底,那請你好好珍惜你擁有的家人及好友,好好的組織下一波進攻,我想你也能如Jordan一樣反敗為勝!

辛苦了,我們下週空中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