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生不少高學歷年輕人犯罪案件,這些受過良好教育學生的家長,不知是否想過,從小乖巧的子女是如何變成現在這樣?現代社會發展太快,科技成長太快,許多人跟不上腳步,導致壓力無法抒解,突然爆發出來,加上品格道德養成不足,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美國總統林肯曾說:『品格好比樹木,名聲如同樹蔭,我們常花心思在後者,卻未覺前者才是根本。』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品格的培養是教養最重要的一環,包括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等「品格的六大支柱」,每一項都不容忽視。
根據兒福聯盟公布的「兒童品格教育現況」,以國小五、六年級與國中七、八年級學童進行的調查指出,台灣兒童的品格力分數為83.8分,屬於優質表現,在「關懷、尊重、責任、公德心」4大品格中,以「關懷」分數最高,「公德心」的品格最差,「尊重」與「責任」的品格力則有待加強。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認為「品格不該只是課本上的教條,培養品格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養成,核心價值觀念必須持久不變,不然孩子會無所適從。這個核心價值觀不能只是抽象的口號或教條,而是需要透過生活中的例子或故事裡的情節,深入孩子的心中。」
品格教育的實施必須與生活緊密結合,讓孩子從生活實際的行動中進行體驗,家長的身教與言教非常重要,讓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從最簡單的家務分工、自我管理時間開始,養成身體力行的習慣,孩子自然會感同身受,了解品格的意義,學會為自己負責。許多好的品格與生活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孩子若能在成長階段學習並養成良好的品格,長大後才能成為良好公民與國家棟梁。
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也表示「現今網路霸凌問題層出不窮、各種兇殺傷害案件的發生,大多是源自於尊重的不足。『尊重』是指,在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不同議題會有不同的意見與行為,因此孩子必須學習尊重。身處多元環境的台灣,孩子在尊重層面仍有學習的空間。至於責任感,台灣的孩子大多能正確認知自己責任範圍內的事,只是執行時不完全理想。在少子化的今天,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但是如何幫助孩子在多元社會學習尊重、具有責任感,仍是需要努力的課題。」
調查也顯示,現代爸媽空出時間與孩子談心的頻率,54.5%一個月低於1次;其中,親子聊天的內容有80.7%都是學業,談到品格教育的只有48.6%。家長只重視課業而非品格,親子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聊天,導致5成孩子很難將煩惱告訴爸爸媽媽,這是不及格的家庭品格教育。研究還發現,平時家長若與孩子在輕鬆的聊天過程中融入品格教育,對孩子的品格表現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生活就是教育,家長的言行舉止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映入孩子的腦海、眼裡,就是他們最具體、最容易學習的素材,成為他們的行為模式。
研究更進一步顯示,6歲以前有良好生活品格力的孩子,除了心智發展會比較成熟,到了學齡以後的學習效率相對也會比較高。父母要能深刻體認,品格比考試成績、技能才藝更重要,並且花時間與精力協助孩子建立重要品格,如果爸媽沒有足夠的時間培養品格,至少相處的品質必須非常好,努力「每天給孩子15分鐘高品質的談話;而高品質是沒有電視、沒有電話。比如說,開車送孩子上、下學就是很好的時間,家長要非常珍惜,用同理心去聽。」傾聽孩子的心聲,再協助孩子尋找生活裡的典範,去發掘其中可貴的特質、態度,也可以嘗試與孩子就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進行對話,經由思辨過程所建立的道德價值觀與行為,逐步培養孩子檢討反省的能力與負責任的態度,面對未來人生的道德議題。當我們都共同把品格視為教育的重要一環,才能為下一帶打造相對應的教育環境,讓環境、家庭、親子共同奠定品格力,讓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好的品格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