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為了從容的迎向未來,孩子最應該從小開始培養的學科相關能力,究竟是什麼呢?《未來Family》近日針對台灣父母進行大調查,結果出乎意料的「老派」。有近八成的受訪父母認為,孩子最需要從小培養的是閱讀力,至於語文、數理、藝術、電腦等能力,全都排在後頭。顯然在現代父母的心中,即便自己不一定閱讀,但孩子是一定要閱讀的。中研院院士、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認為,閱讀力就是資訊吸收的能力,重點是看看這個世界、看看別人的經驗,「這一直都是人類很重要的能力,現在因為社會變得愈來愈快,閱讀就更顯得重要。」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孩子當然要有好的學習力才能迎向未來,而閱讀力正是學習力。很顯然的,兒時的閱讀,能奠定一生的學習基礎,也已有許多學術研究證明,從小閱讀的孩子,認知能力比較強。閱讀既然如此重要,那麼,該怎麼讀?父母可以怎麼教?

 

傳統上,閱讀力的培養就是要孩子多看書,這在資訊不斷增加、知識快速變動的時代,似乎已經不夠了。未來世代所需要的閱讀素養,是跨領域的、是情境式的,更是問題導向的;孩子在閱讀時,得思辨真實、判斷價值、感受情意等等,不僅要有更高層次的思考,還要能進一步的表達、運用,這各個面向,都得要大人有意識的引導與培養。要養成孩子的閱讀素養,得回歸到閱讀最本質的「鐵三角」,三角形對應到的三個元素,分別是傾聽、思考、表達,我們要努力的就是從這三個元素出發、深化。所謂傾聽是看得懂、聽得到,釐清了字裡行間的想法與概念之後,才能發展、形成觀點;表達則首先要有想法或疑問,也有表達的意願,願意跟別人分享、交流,進而思索如何遣詞用字、怎麼完整說出觀點。傾聽跟表達,都需要有思考,思考可說是最根本的。曾志朗指出,要深化這三個基本能力其實並不難,最好的方式就是常常跟孩子共讀、聊書。「從小開始就每天撥時間跟孩子一起讀書,慢慢的,就會養成習慣。而閱讀之後的談話非常重要,要讓孩子願意跟你聊書,有對話、有討論,對話會產生『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孩子可以在表達過程中整理想法。」

 

其次我們探討數位閱讀素養,數位閱讀是國際上最新關注的焦點。數位閱讀包含了定義問題、蒐集訊息、瀏覽資訊、處理和組織資訊、表達、統整與解決問題等過程。過往的閱讀,大多是單一文本、線性的、連續性的閱讀,但網路閱讀是連結型、網絡型的,讀者要能夠知道在網頁上或資料庫中,如何做連結,如何找到要的東西、抓到重點。這裡面包括線性文本跟非線性文本、連續性跟非連續性的型態,是更多元的。而要能整合運用多元的文本,有個大前提,就是要有閱讀文本的能力,孩子小時候、最基本的紙本閱讀,還是要留住,最好在5歲之前就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父母要翻開書、跟孩子一起唸書,讓孩子慢慢的熟悉文本、文字,「有一段安靜不波動的時間,去學習閱讀。曾志朗也說,經典書籍的閱讀是基礎,而網路上很多、很快速的資訊,則是幫助我們想法活躍、能夠反思,這是相輔相成的,能讓人們的閱讀更豐富、有更多層次。「不要因為新的網路閱讀偏廢了經典,而是從各種方式增加閱讀的能量,畢竟,應付世界變動的唯一力量,就是閱讀。」

 

再看到現今校園推動閱讀的起源及進步,源起於2000年。當時曾志朗上任教育部長沒多久,就端出了全國性的兒童閱讀政策,挹注大量資源到各個教育現場,積極推閱讀。2006年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施測、2007年公布結果,雖然成績不錯,但台灣的閱讀興趣竟然敬陪末座。彷彿老師沒有規定要讀時,孩子就不讀了,孩子在過程中也許享受閱讀、也許覺得閱讀有趣,但心中總認為這是學校的活動,並沒有內化成自己想去做的事情。這讓大家都很震撼,也讓閱讀推動的方向有了大轉變。第一,要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老師在這過程中,要降低紙筆的使用,例如減少報告量、減少學習單等等,避免讓孩子『反胃』,閱讀的類型,也從過往的繪本為主,開始增加小說、傳記、散文等等,文字量大。這是很重大的改變,也是受到PIRLS的影響。第二個重點,是促進閱讀理解。如今閱讀理解成為顯學,有許多人在推廣,就是源起於此。第三,則是閱讀評量受到重視,但不是傳統考法,而是兼顧不同層次。現在孩子的閱讀更蓬勃、更百花齊放了,多數大人都能尊重孩子多元閱讀的興趣,各式出版品愈來愈多,載具也非常多元,甚至看到數位閱讀的苗已經冒出來了,這是正向的轉變。

 

在家、在校的閱讀是家長、學生、老師、教育專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藉由調查我們看見家長的期盼,而國際評比,則看到了進步的方向,相信在童書市場百花齊放的現今,我們的孩子都能有更多選擇跟資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閱讀、學習方式,未來Family以上整理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