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簡單的理念:「透過學思達教學模式改變填鴨式教育」,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竟在台灣及亞洲掀起了風潮。
在台灣,學思達社群有4萬名老師加入,多位台灣教師並前往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澳門進行師資培訓,擴散了學思達社群,促成跨國界的教學研習會,為華人教育灌注創新。
不少在求學時代習慣接受老師「單向教學輸出」的父母,或許難以想像,學思達真實的教學現場是什麼樣的學習風景?而為什麼這種把學習主權交還給學生的模式能夠奏效?
《未來Family》報導了國文、數學、閱讀、化學等科目的學思達教學現場,學習階段從國小到高中都有,多位老師、專家來自台灣、香港、大陸等地,顯示這種教學法能貫穿各種學習,並突破地域的差異性。
首先,我們來到台北市光復國小,國語課教師宋芳鈺參考學思達教學法的定義,真正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能力。老師要做的就是準備充分的資料讓學生自學,設計良好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透過不斷追問讓學生學會準確表達。宋芳鈺強調「唯有好奇心與思考,才能讓學生保有旺盛的學習欲望。」
進行學思達教學法,老師的工作不是講課,而是聆聽學生回答,然後矯正學生的聲音太小、背對舞台、不拿麥克風⋯等表達方式,引導學生用準確的答題技巧、次序、用語,回答出準確的答案、追問更深入的問題。「學生如果只是單方面聆聽老師講述,容易『左耳進右耳出』,當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與觀點分析思考時,印象更深刻,閱讀、論述能力也會獲得提升。」
宋芳鈺自編學思達講義,採取「一課一主題」方式,根據課堂的語文教學重點與相關聯的內容素材進行編寫。「就我教學而言,曾經嘗試融合多種不同的素材進行教學,或是師生共同找出上課相關能配合的物品,」宋芳鈺減少講解課文,改成讓學生在課堂上自行閱讀大量資料、講義中的註解、補充閱讀與解題,老師僅提醒重點,帶領學生討論與發表。透過講義提問設計,與上台追問的方式,促使孩子願意思考並合作解決問題。
學生先自學閱讀講義,經過思考後與小組成員討論,並做好上台報告的準備。老師要以問題為核心,引導學生思考表達,營造小組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讓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頭腦忙著思考、討論、上台發表。「自學、思考討論、表達,是學思達課程的三個核心,之後老師要做就是歸納與補充,而歸納最為重要、關鍵。此外還要特別注意,同學之間不是只有競爭,更重要的是合作。」
宋芳鈺指出,在進行學思達的過程中,老師的角色要轉變為主持人、提問者,隨時會碰到意料之外的狀況,考驗著老師的臨場反應:像是不專心自學、閉塞不討論、被動等答案、強迫別人聽自己的、溝通不清楚、害怕上台、閱讀理解有困難⋯⋯等等。「但訓練孩子理解課業、學會合群、與人溝通合作,都是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
傳統教學是「小學而大遺」;學思達要的是「學大而顧小」。當老師必須有個很重要的技能,就是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在自學部分,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原本就比中、高年級學生弱,一開始的設計會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講義的閱讀與解題。宋芳鈺有時也會自製簡報檔,讓低年級的孩子透過具象實物的觀察與閱讀文本相結合,讓學生更了解學思達講義的內容,進而思考與表達。同時,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容易抓到文本的重點,能夠適時提出關鍵的提問,並加強寫作技巧與能力,思考邏輯的能力也變好,上台表達的台風變得更加穩健,還可以言之有物,表達自己的看法。「經過大家的鼓勵後,孩子的自信也大大提高,班級課業成績提升,連後段學生的能力都變佳了。」
除了在課堂中實用學思達技巧,社區圖書館裡的故事推手也能善用學思達說故事。邱桂珍是一位故事阿嬤,受訪時談到一年多前在電台聽到有關「學思達」的教學訪談,受到啟發而自行上網看影片,她一邊看一邊做筆記。而會想用「學思達」教學方式來說故事,是因為在她說故事的經驗中,發現低年級孩子很喜歡回答問題,中、高年級的孩子雖也喜歡聽故事,但會害羞或怕說錯話被同學笑,比較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學思達」正可以改變這些狀況。
邱桂珍會依照年齡而設計不同的「學思達」方式。她為低年級說故事的方法是先將故事講完,然後邀請孩子上台提問,「我會要求孩子用疑問句的方式提出與繪本有關的問題,讓台下同學回答。」邱桂珍指出,上台提問可訓練孩子勇敢接受挑戰,單單一張圖就能展現許多不同的看法。她會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感覺說出來,然後發掘問題,再去問同學,其實一點都不難。
中、高年級的方式則是「分組討論」、「開放搶答」、「重新抽籤」。邱桂珍表示,4人一組進行「分組討論」,時間為1分鐘,激發孩子在短時間內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給同組的人聽。為了搶分,孩子還必須合作學習,會的人要教不會的人。這段期間邱桂珍會不斷鼓勵:「你們這組很不錯,很認真討論!」或進一步提問「為什麼?」、「你從哪裡看出來?」、「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感覺?」透過引導和鼓勵,促使孩子做更深層的思考,學習表達情緒,勇敢尋找答案。
除了可以配合時事話題,邱桂珍還會舉偶像明星的例子。如繪本《大腳ㄚ跳芭蕾》,她會向孩子提問:「如果遇到別人批評你,你怎麼辦?」「我們要不要感謝曾批評我們的人?」然後舉例,蔡依林在獲得金曲獎歌手時,致詞感謝曾經幫助過她的人,同時也感謝曾經批評她不會跳舞的人,就是因為她不服輸的個性,讓內心鍛鍊得更堅強,才擁有日後傲人的成就。
另外,邱桂珍拿適合低年級的繪本《大猩猩》舉例說明,講完故事後她會提問:「你覺得爸爸愛不愛安娜?從哪裡可以看出來?」有的孩子會回答「愛」或「不愛」,邱桂珍表示,「只要孩子能說出合理的原因,就能得分,我的目的是教會孩子思考,讓他們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能夠用口語表達出來。」
針對《大猩猩》繪本,邱桂珍會設計關於「換位思考」的問題:「如果你是大人,常常工作很忙,孩子的要求陪伴都沒空,你會怎樣做?怎麼跟孩子說,他才不會難過?」然後再聽聽孩子的心聲。「如果你是安娜,想要求爸爸陪伴,卻常聽到爸爸說不行,而且在跟爸爸說話時,總是看到他忙碌的背影,你的想法、感受是什麼?」最後提問:「為了我們,爸媽辛苦的工作,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讓孩子思考、感恩雙親,自我實踐。
邱桂珍也說明記分的方式:由於每個人只可說一個答案,為了搶分,如果有同學不會回答,同組的人就必須幫忙教導;而若有人始終不敢回答,則表示這一組放棄得分。另外,若發言時太小聲以致於遠處的同學聽不清楚,不記分;表達的意思讓同學聽不懂,也不記分。最後選出優勝的兩組,請班導師為組員記嘉獎。
邱桂珍觀察發現,將「學思達」的教學方式運用在說故事上,充分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創意思考和表達能力。她說,「透過故事的情節內容與孩子的生命經驗結合,從情感教育、情緒管理、同理心、環境教育等面向學習,讓說故事時間,變得更有趣好玩,學校老師的反應也都相當好。」邱桂珍發現,孩子聽故事時見圖不見字,觀察力會慢慢增強,而且當孩子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換位思考」,潛移默化中也在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他們逐漸習慣發表個人看法,也正在養成思考的習慣。」邱桂珍說。
學思達的教育模式,現在在全亞洲正遍地開發,【未來Family】以深入的報導,將台灣目前的教學方式,與各位分享,以上是【未來Family親子頻道】本周為您帶來的教育新知,我們下周四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