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教改的話題正熱,未來教育該怎麼走?什麼才是「對的」?面對快速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各國紛紛投入教改工程,在摸索中奮力向前,擘劃著未來教育的藍圖。

 

2017年9月,由英國經濟學人智庫首次製作的全球未來教育指數(Worldwide Educating for the Future Index)報告指出,學校只講授傳統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需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合作及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的意識。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陳佩英也分享,在當前的教育改革倡議中,不約而同提出「福祉(the well-being)」做為重要課題,而非局限於知識學習,不論老師、學生的成長,都需要追求福祉,不以當下的成就、工作或生活現狀為滿足,而是不斷去創造可以實踐並維持福祉的條件,「這其實與素養相關,不只看單方面的知識或技能,而是培養人生能夠帶著走的能力。」

 

不少人批評台灣的教育改革,但不容諱言的是,台灣的教育創新能量強大,正與先進國家同步摸索適合未來世界的新型態教育模式:明年將上路的12年國教新課綱其實很先進,而實驗教育法修正通過後,將出現「實驗大學」,也完成銜接高教的最後一塊拼圖,加上來自教師社群及民間機構的創新能量驚人,更促使台灣成為亞洲的教育輸出國。

 

六大重要教育新面向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偕同《未來Family》雜誌採訪團,於2016年底遠赴芬蘭採訪,參考新創機構HundrED做法,同步於2017年推動「未來教育.台灣100」徵選活動,希望鼓勵更多教育者投入創新的計畫,共同發展出適合未來的教育模式,也將做為全台串連擴大教育影響力的平台。

 

整個徵選活動,歷經長達5個月的徵選作業,參加件數高達508件,最後評選出100件優質的未來教育專案,同時頒發特殊貢獻獎給葉丙成教授、張輝誠老師、王政忠老師、溫美玉老師及均一教育平台。這將是推動教育創新的起頭,今年更將結合所有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智慧與熱情,透過工作坊等形式,將台灣100持續擴散到全台更多的角落。

 

在激烈評選下,台灣100個來自熱血教師、理念校長、體制內外學校、社會企業及公私立機構、深具影響力的創新教育個案脫穎而出,並可歸納出以下6個重要的新教育面向。

 

1.知識學習要有「感覺」

有愈來愈多有想法和熱情的老師,學會創造媒介、開發工具,即使一切從零開始,仍想辦法去找錢、找人、找所有的資源,化不可能為可能。舉例來說,新北文林國小模擬真實世界發展出的理財教育穿透表象、深入背後的觀 照,透過物品的買賣,讓主體有意識的選擇,學會交易的意義,實施三年以來累積超過10萬筆學生的老師的交易大數據,更成為學校行為分析、輔導的利器。 文林國小翻轉傳統的榮譽制度不但從小型塑學生的金錢觀念,更讓孩子有感學習、了解金錢可以成為幫助別人的力量,成為孩子帶著走的能力。

 

2.舞台是多元的

不侷限於傳統學科的學習,而能運用多元智能的價值,讓每個孩子都有探索天賦潛能的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舞台。在南投森優生態實驗教育學校走的是芬蘭式主題教學,推出以食農教育為主題的「料理逗陣俱樂部」,由孩子自己種菜收成、設計菜單、動手煮午餐,融合國文、數學、社會、自然等多科知識於日常生活中,從語言、文本到實作,幫助孩子形成探究學習的歷程。

在花蓮,面對一群連九九乘法表都背不出來的大孩子,花蓮玉東國中教師王嘉納利用自己的專長開了「木工專班」,看見孩子動手做時的眼神發亮,每年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畢業展佳評如潮,甚至賣出9成作品,幫助他們找回在學科課業挫折中失去的自信。這些從教育第一線帶來的改變正在發生,跳脫傳統學科,在更多元的舞台上讓孩子看見自己的獨特天賦。

 

3.教室之外也能學習

走向自然、走進社區,讓學習連結真實的生活情境,培養自主學習、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的素養能力。上課不一定要用教科書,生活中有很多的學習素材,雲林華南國小校長、樟湖生態國中小代理校長陳清圳主張無界學習計畫,將課程從教室延伸至社區。例如,結合當地的咖啡產業與生態環境,有計畫的帶學生參觀咖啡園、訪談咖啡農、學習烘焙咖啡豆和煮咖啡,也幫咖啡小農做品牌行銷,以及義賣咖啡來籌措社區醫療中心的經費。陳清圳帶學生挑戰攀登百岳、單車壯遊等高峰課程,今年規劃到玉山國家公園保育工作站,進行兩週左右的科學研究。他認為跨學科的知識不難,真正的挑戰是找出問題解決模式,包括如何洗衣、煮飯、進行研究調查,以及遇到山羌、水鹿出現,或黃鼠狼吃東西等狀況的因應之道。

 

4.科技打破學習藩籬

適當運用科技工具,可以讓學習不再只限於教室中、只鎖在一本教科書,頓時海闊天空。因此,學習使用科技工具,以及學習使用科技工具學習,也是未來新課題。例如,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提供了技術方面的平台,小校聯盟計畫藉由直播的遠距教學方式,串聯小校小班,變成一個共學大班,讓學生跨校共同上課,一起比賽、討論、測驗與評量。這個計畫甚至在全球60國、1000個提案中,勇奪芬蘭的全球教育創新100,凸顯科技不僅是輔助學習的工具,更能徹底打破學習的籓籬。

 

5.培養人文素養

面對人工智慧的崛起,擔心機器人搶走未來的飯碗,未來教育應加強培養人文素養,包含設計思考、美感、情緒教育等等。

人類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工智慧,它將取代絕大部分藍領及部分白領的工作,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指出,在新的世界,重複性的工作幾乎完全由機器取代,但人工智慧是沒有感性的,人對文字、音樂、藝術的感受力,才是比機器占優勢的地方。

由彰化南郭國小師生發起的「守住南郭1920,依舊愛您!」行動,即結合設計思考與美感教育,將西元1920年建造的「南郭郡守官舍群」,重新打造成城市的美學角落,又如建築師林建成在無界塾開設計的選修課,帶領孩子認識、想像及設計建築,孩子下課後也會主動討論蘭陽博物館等建築的美感和設計理念。

 

6.跨界或不跨界的社群力量集結

社群的力量令人刮目相看,眾人齊心協力,追求更美好的台灣教育。台灣的教師社群力量不容小覷,包括TFT(為台灣而教)、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社群、王政忠老師的「夢的N次方」、台南南大附小教師溫美玉的備課Party等等,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動能,帶給台灣教育創新莫大的希望。由劉安婷發起的TFT(Teach for Taiwan),提供了人的平台,透過師資的嚴格篩選(非認知及後設能力為主)、浸潤式培訓、推薦媒合等做法,讓優秀的人才把偏鄉當第一志願,完全打破刻板印象。TFT培養一群年輕人,願意改變過去沒有價值的行動,創造另一種意象,形成一陣漣漪效應。

 

未來的教育並沒有固定的面貌,就看我們如何走現在的路,並開創出未來的可能性,系統性的翻轉教育是關鍵,包括人才要展現面對未來的開放,不害怕挑戰、不只是工作,而是心嚮的一種精神,並透過網絡連結,互相照見並牽起彼此,以及技術工具的更新,包含空間設計、科技、教學、管理的平台等多面向,還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

 

以上內容由未來Family整理報導,還有許多動人的教育現場、充滿驚喜的創新教案,歡迎參閱《未來Family》三月號封面故事「教室應該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