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承襲我們上周探討的教改的話題,本週我們特別針對運用科技,改變學習的兩個成功案例與各位聽眾分享。第一個案例是一個生態數位學校的成功例子,位於新北市三峽區的成福國小,是一所將近百年的老學校,在學校教師社群的努力下,將當地溼地和山林課程導入教學,更曾獲得兩次教學卓越獎的肯定。之後,更進一步結合行動學習,把學校營造成生態數位學校,透過空拍、微距、望遠與數位攝影,拓展孩子的視野,並導入弱勢孩子的補救教學。

 

成福國小以環境教育做為校本課程,十分注重「做中學」,藉著老師和學生的行動,讓課程深耕孩子心中。例如,要愛護校園的生命,就要讓孩子實際進行校園生態調查;要了解外來種對於本土生態的影響,就直接帶孩子到學校後山清除外來種植物小花蔓澤蘭,在辛苦清除的過程中感受外來種的恐怖威脅。

 

在實際操作的學習過程中,數位工具是一大重要利器。例如,讓孩子以數位工具去觀察、認識校園及三峽的精采生態,利用數位相機和平板電腦做記錄,而老師也能經由數位平台,記錄並分析孩子的學習。

 

成福國小校長張乃文表示,教師是學校創新的驅動者。老師將參加各種比賽的獎金捐出,累計超過百萬元,都添購數位設備給學生使用。加上申請競爭型計畫經費,目前該校擁有超過25台單眼相機、百台平板、3台空拍機、10台360度錄影機、10台無線微距鏡組等設備。

 

教導主任謝基煌指出,有了數位工具,教師討論交流有更多主題,學生也更喜歡學習並具有成效,整個校園及社區都是智慧教室,培養孩子成為多元的專家。成福國小的成功教學案例不但造福了當地的孩子,也將影響力擴及,每年有超過20所學校、教育單位到校參訪學習,連德國、巴西、法國、澳洲都曾有學生前來體驗生態數位學習的課程,可說是台灣教育輸出的代表作之一。

 

而除了學校創建的生態數位課程,也有民間團體積極投入現在全球教育趨勢-程式語言的教學,特別為偏鄉的孩子帶來展新的學習機會。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蘇文鈺多年前觀察到科技極可能成為下一波成就落差的元素,主要國家因此而紛紛選擇程式,做為從小應學習的新課題,但在台灣,由其是偏鄉的孩子,難以第一時間與世界的教育趨勢接軌,因此從2014年起,他展開「Program The World兒童與少年程式設計教學計畫」,與團隊每個月到嘉義東石鄉教孩子寫程式,期望藉由6年奠基,讓孩子接軌工程師賴以維生的「C語言」,擁有不受地域限制的創業能力,改善經濟2015年更進一步成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PTWA),更加積極推廣程式教育。

 

蘇文鈺教授回想第一次到嘉義東石鄉上課,「根本沒人要上課,全都在打電動。」但透過課程設計引導,讓孩子盡量玩、盡量試,激起興趣後,孩子就會投入研究,甚至連原來基本英文單字都看不懂的孩子,也主動開始學習英文。

 

目前協會課程分為四級,學生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都有,至今已經有超過100名孩子參與課程的剛開始利用圖型電子積木,發展出小遊戲,建立孩子程式設計基礎概念,並引發學習興趣。接下的階段著重激發孩子邏輯思考,例如怎麼將程式結合電子零件了解物聯網、如何應用3D列印技術等另外也安排更進階課程。例如,在嘉義東石新增難度高出許多的AppInventor課程給通過基礎程式課程Scratch訓練的學生,結合機器人與物聯網議題,並學習用英文寫程式。

 

蘇文鈺一開始的目標非常明確:教學生謀生技能。先建立程式設計概念,接著培養軟體工程師所需的實作能力,再進入編寫英文模式的程式訓練,最後教導孩子因應新的演變,有系統的加以訓練。

 

這樣擁有明確目標的教學計劃,不但獲得趨勢科技、華碩電腦、台灣大哥大、瑞儀科技等企業的加入,孩子的正向學習心得,更是對協會的用心最好的回饋,其中一位參與計畫的學生,在微軟舉辦的KODU國中小程式遊戲設計競賽拿下國中組第二名,另外也有6、7個孩子已經決定大學念資訊科系。

 

在許多人眼裡,這樣的成效相當卓越;然而,站在第一線帶領孩子,幾年下來,蘇文鈺的想法卻有了轉變。「只有2~3%的孩子可以達到標準,走向程式設計這條路,那剩下的孩子呢?」更何況,社會中專注在程式的人或工作是少之又少於是,協會陸續開發專案課程,讓程式結合英文、音樂、美術等。寫程式不再是主體,把焦點放在:程式如何做為一項有利工具,解決各領域的問題例如老屋工作體驗坊,帶孩子實地了解老房子歷史、卡榫結構,假使要重現老屋風貌,如何利用程式協助重建,透過事前計算,模擬是否可行

 

現階段,協會計畫每年推出4、5個開放教材,搭配2、3個教具,所有資料與程式碼都能在網站下載。但帶領孩子學習必須長期陪伴,協會無法長時間待在各偏鄉教導孩子,得仰賴在地教師。因此又推出「Train The Trainer」計畫,讓偏鄉老師參與程式教育教學。

 

蘇文鈺強調,這並不是要老師鑽研寫程式,而是根據有興趣參與的老師原來的專長,加入資訊、程式面向,協助開發全套課程。例如老屋專案,負責的就是美術老師。並培養這些老師成為種子成員,帶領當地其他老師投入資訊教育行列。

 

現在,蘇文鈺對孩子的期望愈來愈彈性,課程不再有目標任務,也不再要求孩子非得完成什麼。寒暑假營隊,蘇文鈺訂下的KPI只有兩個:老師開心、學生吃飽蘇文鈺說「偏鄉孩子更多問題在於成長的家庭環境,我希望能給這些資源不足的孩子溫暖陪伴,讓他們對未來能有不同想像。教育,是一條漫長的路,我也不知道這樣到底對不對,只能不斷摸索調整,但結果可能需要15年才會揭曉

 

以上兩個教育現場的改變例子,都是善用科技打破學習藩籬的成功例子,熱血的教師、民間企業團體的投入成為教改下由下而上、不容小覷的一股強大力量。


以上內容由《未來Family》整理報導,我們下週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