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Family》本週將與您一同分享的議題是來自美國及法國的教養新聞。
在美國,自前總統歐巴馬任內開始,教改不斷加強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STEM比重。但孩子應該從幾歲開始學習STEM相關知識?在麻省理工學院(MIT)齊名的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附屬幼兒園裡的孩子,從6個月大就開始了。
加州理工學院附屬幼兒園(Children’s Center at Caltech, CCC)招收6個月到5歲的嬰幼兒,學生絕大部分是教職員或學生子女。創辦人伍德(Susan Wood)20年前開始研究將學科和兒童興趣融合的幼教課程,發展出ECSTEM(Early Childhood STEM)的概念,相信嬰幼兒是「天生的科學家」。她認為,嬰兒天生就喜歡探索、好奇、富有強烈的嘗試精神,也會得出結論,「這不都是科學家的特質嗎?」大人的任務只需要「發覺孩子的天賦潛能」。
伍德發現,遊戲可以延長0-5歲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CCC的孩子無論是6個月大的嬰兒班或是5歲的學齡前幼兒班,每天的課程基本上以玩樂、遊戲為主,老師再把力學和運動學的概念融入遊戲中。
6-18個月嬰兒班有一堂課,讓他們專心把積木堆高、再推倒,教「平衡」觀念;另一堂課讓孩子在沙堆裡埋玩具、挖出來,教他們「物體恆存」。
每天老師和孩子一起用食物夾分派點心,也把STEM融入其中。老師只要夾起一個點心,孩子就會一起說「夾」(squeeze),放到孩子的點心盤時大家一起說「放」(release),這是因果關係的學習。
CCC每間教室都有許多和科學有關的工具,像是量杯、漏斗等小孩都喜歡玩的教具,光是拿量杯和漏斗玩水,就可以激發他們天生科學家的潛力。
有了嬰兒班的STEM基礎,4歲幼兒班的課程開始出現「學習畫圖表」和「使用顯微鏡」、「烹飪課中的數理科學原理」這類課程。
CCC的成功經驗吸引全美幼教老師取經。Caltech主導的ECSTEM年度會議,今年有上百人參加,被視為是「早期STEM教育大爆發」的前哨站。
當美國向下匝跟STEM教育的同時,法國中、小學生數學成績在歐盟國家排名節節敗退,最新的PISA成績更是吊車尾,讓以「數學大國」自豪的法國臉上無光。教育部長布朗凱上任後,委託曾獲有「數學界奧斯卡獎」之稱的費爾茲獎的數學家維拉尼(Cedric Villani)研究如何搶救數學。
《法新社》報導,被稱為「數學大師」的維拉尼坦言,法國初等數學教育的現狀是「一場災難」。他提出「教改21條」建議,希望從恢復學生學數學的自信和加強中、小學數學老師專業兩大重點著手。
維拉尼透露,他原本不曉得情況「這麼嚴重」,花了幾個月時間了解中、小學校園數學現場,發現學生不想學、老師也不想教,大家都沒興趣,「法國小孩7歲就覺得數學很無聊,這對我打擊太大了!」
歸咎原因,學生只把數學當成考試的工具,小學數學老師大多只有文史背景,數學根本不是專長。因此「數學改革21條」的第一條,就是希望在培育小學師資的教育學院加強未來教師的數學能力。
維拉尼提出「新加坡模式」。他分析,新加坡小學數學老師每年有100小時的進修培訓課程,而法國只有18小時,「這太離譜!我們起碼要把培訓時數增加5倍,才能彌補現行制度的疏失。」
學生方面,維拉尼認為「新加坡模式」同樣值得參考:用操作和實作來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剛接觸數學的小學生,可以用「教具式教學法」,直觀感受更容易了解數字加減的意義。
比方引導孩子將數字具象化,2+3可以變成兩個方型積木加上三個長條積木;10+5可以變成10顆蘋果加上5顆柳橙。具象化的圖形讓孩子更輕易了解題目中每個數字之間的「關聯」,了解數字和符號代表的意義,其實就是一種「簡化」的思考模式。把數學生活化,孩子自然產生興趣,最終的目的則希望孩子把所學的概念和演算步驟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才算是真的融會貫通,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數學。
以上內容由《未來Family》整理分享,我們下週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