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走出教室之外,學習經驗知識而非套裝知識,近年在國際形成新學習風潮。芬蘭、美國、英國、澳洲與日本不約而同開始重視「戶外教育」,希望能呼應未來教育的需求,台灣也正搭上這波國際趨勢。

 

但什麼叫作「戶外教育」呢?簡單來說,只要是走出課室的學習,都是戶外教育。讓孩子走出教室,重拾好奇心,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讓學習更貼近生活,包括生態、冒險、食農、在地、文化等領域,都可以是戶外教育的主題。

 

為什麼要推動「戶外教育」呢?根據研究,優質的戶外教育,確實有其效益,甚至可以讓學科成績成長。歸納之後,可以分成四大效益來談:

 

效益1.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增加學習自信。 

 

新北市深坑國小校長郭雄軍指出,每個人適合的學習方式都不同,若只是在課室內講述、紙筆測驗,很難讓所有孩子都投入、都有成就感;但走出教室,教學有更多可能,可以是觀察探索、可以是實際操作,每種學習型態的孩子都有機會出頭。更重要的是,親身體驗能引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願意學、主動學。例如苗栗縣頭屋國中的自力造筏課程,一開始先不教孩子怎麼做,而是讓孩子自己嘗試,孩子失敗後,老師再解說造筏基本要領,教孩子浮力原理、使用刀鋸與繩結等,每個人都高度投入。

 

效益2.戶外教育設計得當,還可深化學科學習。 

 

這已經有實證,美國曾針對參加戶外課程的學生進行研究,發現成績真的有提升。例如科學成績平均成長27%,而且在戶外課程中學到的科學概念,在6~10週後依然未被學生遺忘。台灣目前雖沒有大規模調查,但有愈來愈多現場老師觀察到這點。比方說,台中市立惠文高中會帶孩子去騎單車,看似玩樂,但老師巧妙設計,讓學生從過程中完成任務。包括透過雲的種類推斷天氣、找出符合美術構圖原理「透視、平行、曲線」的風景拍照、辨認沿途遇到的植物、沿著騎乘的路線周邊地理環境繪製等高線等等,這都應用且進一步深化學科學習。

 

效益3.能教出非認知能力,特別能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 

 

「大人都期待孩子勇敢、能面對挑戰、會互助會溝通、有同理心……但這些常常是教室裡教不出來的,講半天,還不如帶孩子走出教室,」台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謝智謀以登山課程為例,孩子除了學會規劃、打包、搭帳、炊煮、風險控管等登山專業之外,還能學到與這座山相關的史地、生態等知識,更能學獨立、學合作、學做決定等等。

 

效益4.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找到定位,這也是戶外教育最深遠的效益。 

 

例如,深坑國小讓孩子以深坑老街為題材,訪談耆老、認識當地的史地文化、經濟產業等等。過程中,每個人發現自己的學習特質,也看到自己跟他人、自己跟環境如何互動,若有孩子從中找到人生典範或獲得啟發,就很受用。同時是亞洲體驗教育學會創會理事長的謝智謀強調,具體經驗就是最好的教學,孩子是忘不了的,「體驗教育強調真實經驗,當你真的做了一件事,看到了真實樣貌,思考事件的價值與成果,這是很重要的學習歷程。」

 

縱觀以上四大效益,戶外教育確實有其優勢及意義,但戶外教育其實並非全新的概念。台灣戶外教育的主要推動者、教育學者陳伯璋說「人類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是在生活中學習各種技能與知識的。直到工業文明出現,我們熟知的『學校教育』才隨之成為主流,人類的學習,原本就是在真實環境中發生,是到了近現代,學習場域才被化約在教室中、學習內容才侷限於知識本位。」

 

學校教育發展至今,加上都會化、數位化的社會趨勢,孩子的學習開始出現問題,例如學習動機低落、大自然缺失症等。在加上課本能給孩子的太單一、太片段,大人要思考的,是如何創造機會讓孩子拓展生命經驗、拓展視野,未來才有能力、餘裕面對人生。讓學習不是單向傳授、無感背誦,而是探索、發現與感動的過程,這也是台灣正在努力的方向。

 

以上內容由《未來Family》整理分享,我們下週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