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根據統計,台灣小學生不喜歡數學與學習沒有自信的程度,都是國際平均的2倍,令人憂心。

 

99%的父母,都低估了小學數學的重要性,而且在處理小學階段孩子學數學的態度與方法也不正確。《小學算術教什麼,怎麼教》(Arithmetic for Parents: A Book for Grownups about Children’s Mathematics)作者阿哈羅尼(Ron Aharoni)是聲望卓著的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他從兒童發展角度說明兒童學數學的方法。

 

首先,小學數學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最有用。「用」的意義有多種層次,暫且不討論數學可用來訓練邏輯推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檢視一下職場上是如何有用。

 

2016年,美國東北大學社會學教授韓德爾發表論文『人們上班時做什麼?』,調查顯示,幾乎所有人在工作中都需要用一些基本數學;但是除了計數與四則運算以外,其他數學題材的使用率便會降低。約有三分之二的人需用分數、小數、百分比,有22%的人會用層次稍高一些的數學,例如代數。

 

按照韓德爾的分類,歸入低階白領職業的人,使用超過小學程度數學的比率甚至低於10%。雖然在台灣好像沒有執行過類似的職場調查,推測狀況應該近似。因此從工作上是否需要的角度來衡量,對多數人而言小學數學最為重要。

 

小學數學既然重要,台灣學生學習的狀況又如何呢?

 

台灣小四學生在不喜歡數學與學習沒有自信方面,都是國際平均的2倍。雖然學習成就不錯,但是學習心態不健康,難怪到八年級認為數學無用的人數竟然超過國際平均的3倍。歷屆評量中顯現成績與態度的的反差,似乎成為台灣數學教育的常態,如此常態其實是非常令人憂心的病態!

 

因為小學數學教育不像國、高中那樣受到升學的嚴重影響,所以四年級學童負面態度的原因,必須從學習環境去了解。

 

修訂12年國教數學課綱時,負責國小階段的翁秉仁指出:「在台灣,一般家長雖然怕數學,卻很喜歡『干預』小學老師的教學。家長多半覺得自己會小學數學,因此可以『盡一份心』。但是他們干預的方式很簡單,看到孩子不會做習題,就指導他們怎麼算;厲害一點的,更直接把國中方法搬下來,卻不做任何解釋。

 

問題是,除了數學老師之外的成人,多半覺得數學就是公式和計算,不需要解釋(『反正你這樣算就對了!』)。還會因此據理力爭,為小孩向老師爭取分數,造成許多教學困擾。」除了家長的干預外,不少學生還在補習班接受不斷套公式計算的折磨,後果是抵銷了老師正常教學的成效。

 

這種幫倒忙的做法,除了歸咎於把公式背誦等同數學學習,更基本的原因是對於兒童智力發展的欠缺理解。特別是「家長多半覺得自己會小學數學」,而輕忽了其中精微細緻的概念層次。

 

《小學算術教什麼,怎麼教》作者阿哈羅尼,在離散數學方面的成就國際知名。因為他有高深數學修養,以及研究創新經驗,才能針對小學數學發人所不能發的真知灼見。

 

他說:「我教小學時領悟出來一個道理,就是小學數學一點也不單純,除了美之外還有深度。」換句話說:「小學數學雖然不深奧,但包含智慧;雖然不複雜,卻有深意。」

 

本書第一重要的任務,就是協助讀者建立對小學數學的虔敬之意。家長以及教師具有這種鄭重其事的心態,才能貼近孩童、感受他們學習中遭遇的困惑,才能發揮啟蒙嚮導作用,並且從旁鼓舞好奇、探索、精進的士氣。

 

本書的核心觀點是要家長了解小學數學教學的最主要原則是「從具體逐步走向抽象。」一般人看到「抽象」2字,很容易連結到「難以捉摸」、「不可理解」這些意味,因此不由自主的採取迴避態度。其實「抽象」反映的是一種思惟狀況。例如,經驗老到的家庭主婦炒菜時,不需要邊看食譜邊動手,腦海裡早有一番程序,甚至該如何加油添醋、會產生什麼味道,一盤「抽象」的美食已然胸有成竹。

 

當作者教一年級生3枝鉛筆加2枝鉛筆是5枝鉛筆之後,問他們3枚鈕釦加2枚鈕釦會得到多少鈕釦時,學生能夠正確回答5枚鈕釦。作者故意問:「但是前一個問題是關於鉛筆,也許會跟鈕釦不一樣啊?」學生就都笑了。小學生的抽象能力是不可輕忽的,他們已經知道某種規律能夠適用於不同的實體上。

   

在注重素養的時代,家長必須先自我教育,才能用正確的觀點、恰當的誘導、健康的態度,協助孩童獲得應有的數學能力。小學教師也應該加強自我改善的力道,積極參加教師培訓或增能活動,開創書面作業以外的動手實作或身體活動,幫助學生體會出生活周遭處處可發現數學的蹤跡。

 

以上內容由《未來Family》整理報導,我們下週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