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大家好,我是『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的德齡,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現代孩子飲食教育普遍不及格,對於食物的認識少的可憐,曾經有小學生跟老師說:「我要吃白色的香蕉。」原來在家裡,爸媽會幫他剝掉香蕉皮;或者問老師:「百香果怎麼吃?」因為他不知道百香果要切開來挖果肉。這兩個例子聽起來很荒謬,但這卻是真的。

董氏基金會2018年的調查發現,現代孩子的吃飯、料理、健康以及競爭力,每一項都NG。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表示,吃飯NG並非因為不喜歡,而是不會,像是不吃魚,是因為不會挑魚刺;料理NG,是指孩子即使長大獨立了,卻不會自己做飯;健康NG,則是有愈來愈多的孩子體重過重;因為缺乏健康,連帶競爭力也NG。

營養師劉素櫻認為,飲食問題最大的關鍵在於,雙薪家庭大多外食,即使父母知道飲食健康很重要,但礙於現實,做不到親自料理三餐,或者不知道該怎麼做。但她提醒,爸媽一定要意識到,「飲食不是為自己而吃,而是小孩會跟著你吃。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的飲食喜好和習慣,尤其是準備飲食的媽媽,影響力更大。」

食育是一種素養(literacy),重點是能夠活用,教孩子食育,不是要控制他不要吃什麼,而是教他學會選擇,建立好的飲食習慣。

7個簡單的方法,外食家庭也能落實食育

了解了食育的重要性,那麼,身為父母的你,該怎麼做呢?針對外食家庭如何做好飲食教育,《未來Family》特別訪問幾位專家,他們提供了以下幾個建議:

1. 父母以身作則

若要孩子吃得健康,父母就必須以身作則。營養師李婉萍曾經幫過重孩子上課,調查他們大都何時喝手搖飲料。結果發現,喝手搖飲的時間大多是週末,顯然這些飲料都是家長買的。如果爸媽都不喝水,家裡隨時有鋁箔包或罐裝飲料,小孩自然也不愛喝水。

另外,很多小孩偏食,是因為爸媽自己也挑食,這些都是父母身教的影響。

2. 教孩子看食品標示,選成分單純的商品

教孩子審慎看待吃的東西,不要吃加工太多,或者是含太多添加物的食品。

帶孩子去買東西時,爸媽可以教孩子閱讀外包裝的營養與成分標示,儘量挑選添加物較少、相對單純的東西。李婉萍帶3個孩子去超市採買時,會給每人50元買點心,教他們看成分標示,「餅乾的成分,除了糖、鹽巴、奶油、麵粉等『基本款』之外,添加物必須越少越好,最好少於5種,並儘量不要選有色素的食品。

3. 外食儘量多吃蔬菜水果

營養師劉素櫻說,外食族普遍不缺豆、魚、蛋’肉類的營養,但蔬菜和水果攝取太少。以她來說,逼不得已外食的時候,會以自助餐為首選,多吃點蔬菜;到麵店除了點主食,也會點青菜和肉類,盡量均衡營養。

外食普遍太油、太鹹,李婉萍建議,常外食的人最好不要喝湯,以及減少用沾醬,小孩不宜太重口味。李婉萍表示,飲食是『比較值』的觀念,應該儘量選擇較好、較營養的,像是吃油炸食物的時候,點四季豆會比甜不辣好,前者是蔬菜,後者是則高澱粉的加工品。

4. 利用半成品,盡量自

很多人都知道,想要吃得健康,最好自己開伙,問題就是沒有時間,或者嫌準備三餐太麻煩。其實,只要運用一些方法,下廚沒有想像中的難。例如,你可以購買半成品,像是炸魚或肉丸子,只要變化料理方式,就能輕鬆上菜。

李婉萍強調,做菜不要為難自己,煮湯最方便。只要加入紅蘿蔔、高麗菜等大量蔬菜,豆腐或蛋、肉、蛤蠣等,就能端出一鍋好湯。食材多樣又營養,而且零失敗。

5. 就算用買的,親子也要共餐

雙薪家庭的有工作和時間的壓力,家長常有心無力,但其實教養沒那麼難,只有愛與榜樣而已。榜樣這件事是父母的職責,父母過得不好,孩子怎麼可能過得好?而所謂的「好」,不是要你錦衣玉食,而是指有沒有坐下來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林如萍強調,買外食沒有關係,但你可以買回家、倒在碗裡和盤裡,全家坐在餐桌一起吃。食物如果裝在塑膠袋裡、稀哩呼嚕立刻吃完,吃了什麼你都不會知道。林如萍說:「將食物盛裝在餐盤裡是一種態度,你吃的方式,會影響你和食物的關係。」

6. 帶孩子上菜市場

很多孩子對食物無感,問題出在沒什麼機會接觸。一項針對小學生的調查顯示,有兩成小學生從沒去過菜市場或超市買菜。

董氏基金會許惠玉主建議,爸媽帶孩子上菜市場,不用預設非得教些什麼,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例如,你可以問問孩子:「你今天想要吃什麼?」或者,「紅蘿蔔對眼睛很好,要不要試試看?」,又或是「你摸摸看,這是青椒。」

帶孩子上市場,多看、多逛幾攤下來,可以向孩子介紹有哪些當季食材,不僅產量多,且價格便宜又美味。可以的話,不如讓孩子挑選、決定要買哪些菜或魚,如此一來,孩子通常會願意把自己挑的菜吃光光。

7. 讓孩子參與下廚

2017年《Appetite》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讓孩子「玩」食物,包括:觸碰、擠壓等,可以增加進食的意願。

在烹煮料理的過程中,爸媽千萬不要怕麻煩,要讓孩子多多參與。例如,可以請他們幫忙洗菜、切菜,熟悉食物的顏色、形狀、味道、觸感等,孩子自然會對食物和料理更有感。

如果我們與食物的連結太少、只侷限於餐盤上,沒有其他更多連結的話,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把「吃」當成例行公事,無法體會「好好吃飯,身心滿足」的感受。

小心家長別犯這4種錯誤

很多爸媽希望孩子吃得好,但可能用錯方法而不自知。以下是父母常犯的幾種錯誤:

錯誤1. 用速食或飲料來獎勵或安撫孩子

有時候父母會用不健康的食物或飲料來獎賞小孩,例如,常聽到爸媽這麼說:「你乖乖聽話的話,等一下就可以喝可樂。」如此一來,會讓這些比較不健康的食物成為獎勵的象徵,讓孩子對食物的價值產生混淆。

錯誤2. 吃保健食品補充營養

根據食育力調查,有52%家長因為擔心孩子偏食、挑食、發育慢,而讓小孩吃保健食品,這就有點本末倒置。許惠玉表示,家長希望孩子營養均衡、但又怕麻煩,只想速成,「如果小孩習慣吃保健食品,就會忽略攝取真食物的重要性。」

錯誤3. 硬逼孩子吃討厭的食物

很多孩子不喜歡吃特定蔬菜,這其實很正常,稱不上偏、挑食。針對孩子排斥的食物,建議至少試12至15次以上,但父母要變換料理的方式,比如這次做沙拉,下次煮湯。

硬逼孩子吃討厭的食物,可能會造成反效果。爸媽其實可以用其他類似營養成分的食物替代。例如:β-胡蘿蔔素可轉變成維生素A,對眼睛很好。如果孩子不吃胡蘿蔔,其他橘黃色食物如木瓜、南瓜、芒果等,也含有類似的營養成分,有一樣效果。

錯誤4. 把孩子看得太小

咀嚼能力會影響孩子未來語言發展和挑食行為。如果孩子2、3歲了,爸媽還在做副食品,或是把所有食物剪爛,孩子長大以後會「吃軟不吃硬」、不想咀嚼。

李婉萍說:「大人本來希望孩子吃得營養,但為他們做太多,反而會讓孩子更挑食。」她建議,不要把小孩看得太小,只要你教他怎麼吃魚或剝蝦,他們其實都可以學會。

以上提供的這些方法,希望能對平時工作忙碌,無法天天準備三餐的你,給予一些幫助;更希望每個家庭、每對親子,都能擁有美好的共食時光,更加享受美食與生活。

更多內容,歡迎參考【未來Family】。我是德齡,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