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的德齡,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延續這幾個禮拜探討的主題,今天我想談談,在主張以尊重和鼓勵,取代責備與處罰的阿德勒教養法中,如果孩子出現不當行為,除了了解背後的原因之外,父母又該如何矯正和引導。
阿德勒心理學有兩個很重要的核心概念,就是「溫和且堅定的態度」,以及「自然而合理的結果」。只要掌握這兩個大原則,幾乎所有讓父母最頭痛的問題行為,都能迎刃而解,讓孩子體驗行為後果,學會自我負責。
自然後果,讓孩子學會負責
那麼,該如何讓孩子從經驗中學習,體驗行為後果呢?阿德勒主張,父母可以運用阿德勒心理學中「自然後果」以及「邏輯後果」。
「自然後果」指的是,在大人不干涉的情況下,行為本身所導致的自然結果,比方說不吃飯會肚子餓、不穿外套會冷。
資深親子教育專家何翩翩認為:「教養不該是讓孩子感到害怕,而是要讓孩子經歷自然的後果。」例如,孩子不收玩具的時候,你叫他去罰站10分鐘,下次他還是不會收玩具。何翩翩的做法是,如果你不收拾,玩具就會「消失」一個星期,在這段時間內,你會沒有玩具可以玩。因此,「不能玩玩具」就是父母可以讓孩子承受的自然後果。
以下這個場景,你一定很熟悉---對很多父母來說,要小孩好好吃飯真是件苦差事。吃飯的時候,小孩常常邊吃邊玩,媽媽怕孩子餓肚子,在後面追著跑,一邊跑一邊大喊:「拜託你再吃兩口就好。」但是小孩偏偏不領情,爸媽於是生氣、威脅小孩:「你再不吃飯,我就把你關廁所反省。」
遇到上述的狀況時,何翩翩建議家長,溝通時請多使用直述句和肯定句。例如:孩子不吃飯,家長不用生氣,你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如果真的不吃晚餐,我會把晚餐收走,你要等到明天早上才有早餐吃喔。」溫和的指出行為後果,並且堅持到底,不要因為一時心軟而屈服。
運用自然後果之前,爸媽必須先確認自己的底限在哪裡。因為有些後果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承受,像天氣冷孩子堅決不穿外套,如果生病的話,上班族爸媽還得請假照顧小孩。因此,爸媽必須告訴孩子底限在哪裡,而不是所有事情,都全權交給孩子做決定。
哪些情況不適用自然後果?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這本書提到,自然後果雖然是協助孩子學會負責的重要方式,但並非任何情況下都適用。以下,我舉出四個常見的例子,告訴你什麼時候不適合用自然後果:
1. 孩子有危險時:像是讓孩子在馬路上玩耍,沒有人承擔得起這項行為的自然後果。
2. 需要花時間訓練的事:以過馬路來說,大人需要告訴孩子可能發生的危險,或是過馬路之前,要注意哪些事。這些都需要花時間訓練,才能讓孩子理解因果關係。
3.自然後果會影響別人的權益時:例如,對別人丟石頭,會導致對方受傷,孩子如果出現「丟石頭」的行為時,大人就不能為了讓他體驗自然後果而不干涉。4歲以下的孩子,特別需要大人的監督照顧,就是這個道理。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時候,父母才能及時介入,避免危險。
4. 如果孩子不覺得行為的結果是個問題,自然後果就無法發揮效果。例如:有些孩子覺得不洗澡、不刷牙、不做功課、吃太多垃圾食物,對他一點都沒有影響,這時候,父母就無法用自然後果,讓他改變行為。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吳毓瑩認為,以不刷牙為例,蛀牙對孩子來說太遙遠,因此他不會介意。這時,大人可以提出這件事對他的生活會造成什麼影響,例如:不刷牙的話,嘴巴臭會被笑。如果連這個他都不在乎,那大人要注意的是,為什麼他不在乎和團體的連結以及歸屬感。
何翩翩提醒,3~6歲的孩子還無法體會自然後果,例如:看電視時距離太近,對視力不好。這時父母就要出面,你可以直接把孩子抱到後面,或是關掉電視。爸媽清楚表達堅定的態度,孩子就會知道大人的原則。
以上介紹的,是阿德勒心理學中的「自然後果」,另一個重要管教方式--「邏輯後果」,我將在下禮拜的節目中,為你詳細說明。
更多內容,歡迎參考【未來Family】。我是德齡,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