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大家好,我是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的德齡,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阿德勒心理學強調,父母應該採取民主、平等、尊重、鼓勵的方式教養孩子,命令的態度只會引發抗拒和叛逆。如果以詢問取代命令,可以讓孩子感覺被尊重,覺得自己擁有付出和解決的能力。

你可能從來沒發覺,同樣的要求,父母採用命令句或是詢問句,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聽在孩子的耳中,心裡的感受會天差地別。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講師吳怡儂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正向教養」的課堂上,她帶領學員進行「角色互換」的體驗活動,一群人扮演父母,另一群人則扮演小孩,親自感受平常爸媽對孩子說的話,孩子聽了會有什麼感受。

課堂上,不時聽見扮演父母的家長對著另一群扮演小孩的家長大吼:「你到底還要看電視看多久?現在給我關掉,去寫功課。」或是「我數到3,立刻過來。」這些幾乎都是命令句,所有參加體驗的大人都承認,這些話聽起來的確讓人不舒服。

如果改用詢問句,感受就不同了。吳怡儂指出,「啟發式提問」是正向教養很實用的一項工具,親子一起討論如何解決問題,也可以和孩子建立起信任關係。

那麼,什麼是啟發式提問?又該怎麼問呢?啟發式提問又分為兩種,分別是「動機式」啟發性提問,以及「對話式」啟發性提問。兩者都是透過詢問而非命令,促使孩子主動思考,並感受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動機式啟發性提問」讓孩子開始思考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作者之一簡.尼爾森指出:動機式的啟發性提問很簡短,不需要孩子口頭回應。它們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孩子思考、做決定。

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以下場景:晚上10點,孩子還在看電視,遲遲不睡覺。這時多數的父母都會一肚子火,使用命令句對他們說:「時間很晚了,還不快去睡覺。」但這樣的命令句,孩子通常充耳不聞、當耳邊風。這時候,如果你改用詢問句問他:「你該怎麼做,才能準時上床呢?」類似這樣的詢問句,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比較能讓孩子感覺被尊重、受到鼓勵,進而願意跟父母合作。

但千萬不要以為用詢問代替命令,就能使孩子順從大人的想法喔;如果孩子發現,大人表面上是詢問,但真正的用意是想要控制他,這麼一來孩子就不會自己思考,該怎麼解決眼前的問題。

吳怡儂舉例說,如果父母詢問:「你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把玩具收好?」這句話看起來是詢問句,但孩子聽得出來,其實大人真正的意思是「你現在給我收拾玩具就對了」因此,這句話就沒有「動機式的啟發性提問」的效果了。

「對話式啟發性提問」協助解決問題

和動機式啟發性提問比起來,對話式啟發性提問的目的在於,讓孩子分享以下感受,例如:發生了什麼事?對於發生的事情,你有什麼感受?你覺得這件事發生的原因,可能是什麼?從這件事當中,你學到了什麼?對於解決問題,你有什麼想法?

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當中,不要包含「為什麼」,因為那通常聽起來帶有指責或指控的意思,會引發孩子抗拒。

和孩子對話、討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懂得傾聽。資深親子教育專家何翩翩有3個孩子,分別是青春期的雙胞胎兒子和小四的女兒。他們和媽媽提起在學校發生的衝突時,何翩翩第一時間絕對是先「連結情感」,而非指責他們,或是糾正行為。

何翩翩的做法是,先專心傾聽,讓孩子知道「媽媽在這裡」,以及「你希望媽媽怎麼做?」何翩翩說:「孩子感覺被傾聽、被理解之後,才聽得進大人說話,願意跟大人討論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如此才可能進一步討論,下次該怎麼避免類似事情再度發生。」

該如何做到確實的傾聽呢?何翩翩表示,父母可以表達理解孩子的感受、表現出同理心、分享自己也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等等。

不過要注意的是,大人太容易給孩子建議了,常常還孩子話還沒講完,大人就會直接說:「你看吧,我早就跟你說過了……」幾次之後,孩子會覺得你根本不想聽他講,只是想說大道理,就再也不跟你說了。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資深導師姚以婷強調,啟發式的詢問要把焦點放在解決方法,邀請孩子一起參與,讓孩子主動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把焦點放在懲罰不當行為。

舉例來說,很多家長都對小孩玩手機或平板感到頭痛。面對這個問題,你可以邀請孩子一起討論、達成使用協議,例如一周看幾次,或是一次看幾分鐘。如果孩子不遵守約定,你可以這麼問他:「你忘了遵守約定喔,你希望媽媽如何提醒你?」,或是「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你忘了我們的約定?」,又或者「現在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覺得應該怎麼做?」。

如果問題還是沒有改善,只要溫和而且堅定的執行當初的協議,例如拿回手機即可,不需要有情緒性的反應或是懲罰。

 啟發式提問,無論幾歲都適用

簡單來說,啟發式提問不是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而是給予孩子權利,想辦法幫助他思考、參與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就算3~6歲的小小孩也適用。

吳怡儂指出,學齡前的孩子想法比較天馬行空,爸媽可以在平時多練習對話討論,將問題縮小範圍、提供有限的選擇。以收玩具來說,媽媽可以詢問:「你想在吃飯前收,或是吃飽後我們一起收玩具?」讓孩子有選擇權,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多內容,歡迎參考【未來Family】。我是德齡,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