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大家好,我是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的德齡,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幫忙做家事,是訓練孩子自律的好方法。美國密西西比大學家庭教育系教授羅斯曼指出,孩子從小開始接觸家事,對未來有正面影響。藉由做家事,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學習自律和負責,孩子長大之後,也比較容易主動做家事。」

 

把無聊的事變有趣,就能激發動機;相同思考模式,放到「做家事」這件事也行得通喔。關鍵是,有了動機之後,該如何讓孩子對家事有責任感、進而規範自己把家事完成,養成自律的習慣呢?

 

《未來Family》歸納出以下三個方法,引導孩子做家事、學自律。

 

方法1: 從小參與家事,及早與生活結合

 

國外研究普遍認為,讓孩子主動做家事的訣竅,在於「善用幼兒的天賦,也就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將好奇心與做家事連結一起,而且年紀越小,這個方法越有用,尤其1~3歲是關鍵期。

 

現為親子旅遊作家的Choyce(郭宜亭),曾在她的著作《全自動教養》書中,分享從做家事教兩個孩子自律的心得。她表示,自己從孩子吃副食品和抓餐具開始,就讓他們接觸家事,也就是延伸孩子自發性的動機,和家事結合。

 

例如,郭宜亭在孩子不到1歲的時候,就讓他們就參與洗菜。善用孩子愛玩水的天性,讓他們把手泡在水盆裡,一邊玩水一邊感覺菜葉。澆花的時候,也讓孩子跟著在一旁澆水、抓蟲、摘菜葉。

 

兒子1、2歲時對電器特別感興趣,郭宜亭就主動帶著孩子操作吸塵器、玩掃地機器人、洗衣機、烘乾機。她會一邊操作,一邊說明每個按鍵的功能、按了按鍵之後,機器會如何運作……。這些舉動,都讓孩子們覺得做家事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場操作機器的遊戲。

 

至於有些父母擔心,孩子那麼小,真的會做家事嗎?資深親子專家何翩翩表示:「孩子的發展到位、有能力完成,就可以把簡單的家事交給他。一般來說,2~3歲就可以開始訓練。」

 

方法2:主導權交給孩子,養成責任感

 

家中有四個孩子、長期實行阿德勒正向教養法的美國親職專欄作家托特拉(Susan Tordella)表示,如果每一件家事都是由父母決定,再交給孩子執行,孩子處於被動的位置,「卡關」的時候,比較沒有動力要求自己完成;但如果孩子可以選擇自己想做的家事,就比較能遵守規則,並更有責任感,在不想做的時候,也更能督促自己盡力完成。

 

郭宜亭分享,自己帶兩個孩子做家事,就像讓孩子進行一項「專案管理」。讓孩子從計劃、組織、領導、控管到完成目標,將主導權交給孩子,而不是聽父母發號施令。透過主導到完成一件家事的過程,讓孩子深刻體會,並發掘做家事的樂趣。

 

郭宜亭舉例,她在老大9歲、老二 7歲的時候,就嘗試讓孩子為全家人下廚。他們母子三人經常一起買菜,有趣的是,郭宜亭是孩子身後的跟班,兩個孩子才是負責採買的人。姊弟倆一路上互相討論晚餐要煮什麼菜色、如何調味、需要什麼配料……。回家之後,繼續備菜、處理食材、烹調、上桌。直到飯後完成清理餐桌、清洗碗盤,整個「專案」才算結束。

 

過程中,郭宜亭頂多在一旁給予建議,除了危及安全等特殊情況,否則不會插手,孩子操作久了就會知道,水滾了才能放入食材、肉煎太久口感不好……。經過這些家事的訓練,會無形中養成自我控管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父母基於各種考量,孩子在做家事的時候,不放心讓他們自己來。何翩翩表示,將主導權交給孩子之後,父母如果仍然在一旁不斷叨念、成為孩子的干擾源,這還是「他律」,不算「自律」。父母要給孩子空間,讓他們從經驗中修正自己的錯誤,孩子才能慢慢學會「自律」。

 

方法3:每天進行,養成習慣

 

托特拉表示,即使是小小孩,也可以找到每天都能進行的家事,進而養成習慣。但是孩子總有倦怠的時候,怎麼辦呢?以郭宜亭為例,她將家事和孩子的興趣結合、並融入生活,家事就會變成「一個順手的動作而已」。

 

例如種植蔬果這件事。郭宜亭帶孩子一起到花市買土、菜苗、種子,回家之後,大家一起在陽台種滿蔬菜和水果。等到開花結果時,郭宜亭就和孩子一起現摘現吃。

 

郭宜亭家中的小菜園、小果園,經常看得到蟋蟀、昆蟲、菜蟲等。孩子們每天在陽台上觀察親手打造的「生態世界」,澆花、摘枯葉、清理環境之類的雜事,對他們而言不是家事,反而是「要把菜園照顧好」的責任。

 

郭宜亭強調,孩子從親自參與的家事中學到的自律能力,才能和生活結合。現在郭宜亭的兩個孩子,在學習上或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已經很習慣自己找答案,自己想辦法解決。

 

更多內容,歡迎參考【未來Family】。我是德齡,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