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大家好,我是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的德齡,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身處21世紀,孩子該具備什麼樣的競爭力呢?2018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未來教育」系列報導特別指出,雙語或多語能力,是孩子必備技能之一。

 

這個論點普遍和國際研究一致。不過,什麼時間點才是孩子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時機呢?學者認為,不同語言領域有不同的學習階段,並沒有所謂的關鍵期,但有敏感期。

 

「敏感期」說法比「關鍵期」準確

 

1959年,加拿大神經學家曾提出,想學習第二語言,必須把握從嬰兒到青春期的學習「關鍵期」(critical periods)。不過這個說法爭議很多,目前學界皆傾向將「關鍵期」一詞改為「敏感期」,是較為準確的說法。

 

關於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國際上有許多研究,結論各自不同。加泰隆尼亞開放大學現代語言中心講師葛拉妮娜(Gisela Granena)指出,孩子在10歲以前,學習第二語言的能力基本上差異不大,但是長大成人之後,學習第二語言的效果,就會因為個人的認知能力和語言傾向有很大的落差。

 

美國小兒神經科醫生褚簡寧(Harry Chugani)表示,以語文來說,出生到10歲即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吳嫻不諱言,愈早學第二語言,投資報酬率一定愈高,因為學起來相對簡單。大腦對語音、語法的辨識的確有敏感期,而且都相當早。就算錯過學語言的最佳時機,可能口音不太標準、語法難免有誤,但語意,也就是詞彙理解的學習沒有敏感期,仍能夠達到與別人溝通的目的。

 

雙語學習的定義不限於英語

 

那麼,從小學習雙語,到底有沒有優勢呢?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助理教授盧雯月談到,有研究發現,學習第二種語言,有助幼兒辨別不同的聲韻元素,以及調節控制注意力。這兩樣能力,對於兒童日後的發展和學習都很重要。

 

但值得注意的是,雙語學習的定義不限於英語,只要同時學習兩種語言,不管其中一種是不是英語,都可以提升聲韻覺識,讓幼兒學著在不同的語言系統中轉換注意力。盧雯月以閩南語為例,「桌子」和「刀子」可以幫助音調的區辨,而從閩南語的「阿嬤」改成國語的「奶奶」,就是透過自我監控調節,進行不同語碼的轉換。

 

學好第二語言固然重要,然而,孩子的母語程度是否會受到影響,也是很多家長關注的問題。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高級顧問班達里(Rajika Bhandari)認為,以歐美國家的移民孩子為例,同時學習英文並維持母語程度,經常是一體兩面的問題。因為孩子在學校長期大量接觸第二語言,也就是英文,回到家如果沒有繼續練習母語,就會逐漸生疏,對於學習語言反而有負面效果。

 

此外,如果孩子從小同時學習雙語,是否會造成語言學習上的混淆呢?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兼語教中心主任張玉玲分享,她的兒子在美國出生長大,小時候曾說:「媽媽,我要吃菠菜s」、「我們要去動物園,明天嗎?」剛開始有一陣子可能會產生混淆,但慢慢會自然調整,能夠區辨出兩種語言的不同。

 

盧雯月也指出,比起單語的孩子,雙語或多語的孩子在語意,例如概念或字彙的學習發展上會比較慢,但遲早有一天會趕上。

 

口語的學習有助於閱讀能力

 

有趣的是,原來口語的學習有助於閱讀能力。學習語言,口語訓練很重要。除了藉由「視覺」和「圖像」學習之外,透過「聽覺」和「字音」的訓練,也有助於提升閱讀能力。

 

口語詞彙是語音與語意的連結,從小累積大量的口語詞彙,可以增進小孩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習注音符號、字母拼讀(Phonics)的重要性,也是為了協助孩子獨立閱讀,當他們看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唸出來,並且透過持續閱讀,認識更多的字詞。

 

更多學習第二語言的小知識,歡迎參考【未來Family】。我是德齡,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