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大家好,我是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的德齡,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人類是有感覺的動物,我們會因為外在或內在事件,引發情緒反應。而一個人如何表現情緒,經常會決定外界對這個人的看法;情緒也會影響身心健康、學習狀態等等。

 

愈來愈多父母重視情緒教育,精心教養孩子;但,父母本身的情緒知識與能力,不一定正確到位,在情緒教養上,常常出現「過於用力、卻使錯力」的情況。

 

以下,是《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專家,彙整出關於情緒教育與教養的五大迷思,以及孩子有負面情緒時,父母常犯的六大NG說法。一邊聽的同時,你也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常常不小心說了這些話。

 

迷思1. 喜歡好情緒,排斥負面情緒

正解:壞情緒是警報器,提醒人們「該注意的事」

 

從事情緒教育已經30多年的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觀察,大多數的家長都期盼孩子有快樂的童年、希望孩子有好的情緒,孩子有不好的情緒時,比方說「害怕」,父母親很容易就會想:「我給你那麼多愛,為什麼你還會怕?」或是「每個同學都一樣是小一新生,這有什麼好怕的?」

 

黃倫芬進一步指出,「許多父母很重視家庭教育,給了很多愛,就覺得孩子應該有安全感。」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這類父母就會過度擔憂、難以接受。這對家長和孩子而言都是折磨,漸漸的,孩子就只會告訴父母好情緒,報喜不報憂。

 

黃倫芬強調,「從進化論的觀點來說,壞情緒如果對人類沒有意義,不會跟著我們到現在。」例如,正是因為人們會害怕,才得以避開危險。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郭葉珍也強調,情緒是個警報器,「警報器響了,就是告訴我們something wrong,不必硬把警報器關掉的。」

 

迷思2. 將小孩的情緒跟自己的情緒綁在一起

正解:情緒是自我的一部分,尊重孩子為獨立個體

 

情緒是自我的一部分,也是「主觀的感覺」,孩子覺得生氣或難過,就跟他覺得冷或熱一樣,沒有對錯。但黃倫芬直言,仍有很多父母會「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影響孩子的主觀感受」,甚至受到孩子情緒的牽絆。

 

黃倫芬說:「很多爸爸媽媽都很玻璃心,只要孩子有負面情緒,就擔心自己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錯,然後開始自我檢討。」不過,在自己的情緒也受影響的情況下,很難好好回應孩子的壞情緒,容易說出:「你是要氣死我嗎?」之類的氣話。

 

過度牽絆,讓家長自己也受不了。郭葉珍觀察,許多家長看到孩子有情緒,立刻就會想說點什麼、或做點什麼,讓孩子的情緒消失、希望孩子理性一點;但這麼做,不一定有幫助。她強調,情緒是自我的一部分,否定情緒,就等於否定了部分自我,家長請記得,要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

 

迷思3. 只看情緒表達的外在行為,不看內在脈絡

正解:先花一分鐘,了解孩子行為下的情緒跟脈絡,事情會更容易解決

 

黃倫芬直言,現在父母雖然對教育教養很重視,但遇到孩子一有情緒時,父母的的反應跟傳統父母經常還是一樣。例如,老師在聯絡簿上寫孩子打了同學,父母常常只看到孩子「打了人」,並針對這個行為做處理,比較少追問到背後的情緒因素,甚至更深層的內在脈絡。

 

孩子的外在行為,一定有其內在想法跟情緒。例如打了同學,可能是因為長期的委屈、或一時的爭執,但大人很容易先從表面行為判斷對錯。黃倫芬說:「因為不當行為會造成大人的困擾,而現在雙薪家庭多,爸爸媽媽都辛苦忙碌,發生狀況時,沒時間好好詢問,親子之間難免緊張。」

 

但其實,花一點時間去了解到底是怎麼回事,聽聽孩子的情緒跟脈絡是什麼,事情就好解決得多。花一分鐘傾聽詢問就能了解的事,千萬別搞成花十分鐘跟孩子對抗。

 

迷思4. 孩子長大就會變理性、會處理情緒

正解:情緒管理不是「長大自然就會」,要從小慢慢練習

 

另一個台灣父母常有的觀念是,小孩子就是愛鬧脾氣,長大就會愈來愈理性懂事了。對此,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劉彥君強調,情緒這門課題,絕對不是「長大自然就會」,多數的大人只是因為熟悉社會運行的規則,所以看似好好的,但遇到生命中重大關卡的時候,也不見得能夠安然度過。

 

劉彥君說:「很多大人『只是沒有出事』,但諮商現場常見的情況是,大人常常連『談自己的感覺』都有困難。」尤其是現在的社會環境比以前複雜許多,孩子要處理、面對的事情,也比過往更困難,如果能讓孩子趁早學習情緒的相關能力,例如情緒表達、情緒調整等等,孩子就能更從容、更安定。

 

迷思5. 跟孩子談情緒,講道理就夠了

正解:言教之外,還要提供方法及身教

 

擅長兒童情緒議題的職能治療師柯穎婷說,很多父母常覺得:「我都已經講過了,為什麼你還不會?這很難懂嗎?」但其實,孩子的發展有階段性,尤其是4歲以前的孩子,語言理解能力及因果概念都不成熟,講道理的方式對孩子並沒有幫助。

 

即便是大一點的孩子,有一定的認知及語言能力,但要「用說的」來改變孩子,也不容易,甚至可能點燃新一波的衝突。柯穎婷建議,孩子有情緒時,除了請孩子停下來,還需要立刻提供正確的做法,帶著孩子一起完成。柯穎婷強調:「要記得,孩子不會一次就成功,而是需要很多次的練習,就像一個習慣至少要21天才能養成一樣,」

 

當然,身教還是最重要的。例如,許多大人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會察顏觀色,但自己也常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硬要他去做正事,或他明明正玩得開心,卻硬要打斷他。孩子沒看過察顏觀色的大人,怎麼學得會察顏觀色?

 

郭葉珍直言,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示範如何好好的面對情緒、如何好好的與人相處,畢竟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但這並不容易,只能說當父母也是種修行。

 

更多情緒管理的方法,接下來我會用三到四周詳細介紹,也歡迎參考【未來Family】。我是德齡,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